大嶺古道(縉雲縣東方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條橫亘近千年、風光秀美、沿途原生態畢現的古道——大嶺古道。她從東方鎮臚膛村起始,穿越四方村,翻過清塘嶺,繞過先鋒水庫尾部,進入峽谷後,順麻坑水一路向上,蜿蜒延伸到大嶺腳,然後翻越高聳雲端、布滿石階的大嶺,進入新碧街道境內,全長約8公里,是古時東方畈通往黃碧畈的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嶺古道
  • 起點:東方鎮臚膛村
  • 終點:新碧街道
  • 長度:8公里
沿途風光,古民居,名木翠竹,冷水坑,古墓葬,石階,古道現狀,

沿途風光

古民居

從臚膛到清塘的這一段不時被鄉村公路割斷,路過的村莊也早已不是清一式的土牆、道壇、庭院模樣,鋼筋水泥架構的新式民居高樓比比皆是。然而進入清塘後,古道的完整性始才顯現出來。
古道依舊是先前的模樣,卵石鋪徑,橫穿清塘的上半村而過,道旁的曬穀簟基成梯級排列,古樹夾道迎歡,舊式土牆古民居基本保存完好。

名木翠竹

過了“騎馬樓”,就來到清塘嶺腳的大簟基。簟基上側的名木古樟濃蔭華蓋,傲然立世,似乎在向我訴說著那久遠的故事。傳說清塘的王姓始祖,是因為牽累進命案官司才逃隱於此生息的,算來已經有五百多個年頭。
沿古道登上清塘嶺巔,在冬陽麗日下回首,放眼望去,不僅覽及簸箕狀的清塘全景和面前山隨風搖弋的翠竹林,而且遠處的馬鞍山也盡收眼底,只見她白雲繚繞,露出馬鞍形的山峰惟妙惟肖。
回頭轉身下嶺,不一會就來到了先鋒水庫的尾部,但見庫水清澈碧綠,波光粼粼,不愧為優質天然飲用自來水源。

冷水坑

庫尾有兩條水坑,分別是冷水坑和麻坑,是水庫的主要水源。冷水坑就在公路旁,依稀記得在坑中三疊石處先人們建有水碓,是以前村里人加工糧食的地方。我兒時就曾隨外公、外婆一起去過,那是在夜間外婆打著燈籠,外公挑著谷麥,去碾米和磨麵的。坑水從高處澆下,推動者巨大的木車輪,帶動石磨和石臼上方的石錘,響起“吱吱呀呀”和“嘭嚓嘭嚓”的歡歌。
過了冷水坑上的石橋,順古道一路向麻坑峽谷進發,清幽隨行而生,山勢愈發陡峭起來。芒草成片,花絮飛白;樹木成林,濃蔭蔽日,碩大古藤蜿蜒纏繞著古樹;翠竹林中響起老農掏挖冬筍的鋤聲;麻坑水清澈見底,潺潺流淌;鳥鵲騰空飛舞,一路鳴歌。
到了大嶺腳下,在麻坑邊有一處泥土房屋的斷壁殘垣,原來先前在這冷山岙中住有一戶麻姓人家,最早時是由買圳村的麻姓族人派過來看山護林的,以後就在這裡落腳生根,因此留下了古蹟。在斷壁殘垣旁還留有一泓清澈甘泉。
拾階上嶺,繼續前行,因雨水沖刷和砍樹人搬運木頭的緣故,古道上坡的原有石階斷斷續續,時有破損,更有芒草和橫木擋道,須用手臂撩開才能艱難行進。古道已經長時間沒人行走,台階上披著厚厚的楓葉,踩上去猶如邁步地毯,“沙沙”作響;道旁泥土上不時出現被野豬拱出的凹槽。

古墓葬

及至半嶺處,道旁的林中有一清代古墓葬,規模雖然不大,墓碑上卻留下了印記。再行進一里陡坡後就到達了大嶺頭涼亭,涼亭已經半邊坍塌,古藤蔓延充斥其中,顯然失去了供人歇息的功能。由於群山遮擋,山的下半部是陰的,而上半部卻是陽光明媚,叢林中的楓葉、桕葉和橡子樹葉紅得燦爛,層次分明,格外耀眼。

石階

從大嶺巔順階而下,道旁古木林立,陽光透過密集的枝葉縫隙漫射出縷縷銀光,金輝撒落在古道和我們的身上,盡顯斑斕!這裡的石階是古道全程中保存最完好的,山坳里的藤木也保持著原生態的美。
緩緩前行,不遠處的黃碧畈就在眼前,依稀可見,無疑那又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現如今已然發展成了欣欣向榮的工業園區。

古道現狀

歲月如煙,如今隨著公路網的形成,村里除了少數人去田間勞作和上山砍樹外,徒步穿越大嶺古道的人越來越少,古道路基毀損、雜草叢生,幾近荒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