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嶺古道,位於平陽騰蛟鎮鳳巢社區硐橋頭至瑞安交界的雙獅山上,始建於唐,自古是水頭、鳳巢等地通往瑞安平陽坑的交通要道。明代中葉,沿海倭寇為亂,古道更為平陽南北港以及泰順(時未建縣)、福鼎等地前往瑞安、溫州的內地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嶺古道
- 起點:平陽騰蛟鎮鳳巢社區硐橋頭
- 終點:瑞安交界的雙獅山
- 始建:唐代
基本信息,人文景觀,小關隘,盤古廟,寨王廟,聖宮,
基本信息
大嶺古道呈南北走向,南連鳳巢大嶺直至水頭,北經瑞安平陽坑半路堂至瑞安,西接鳳巢仁加垟,北望鳳巢秀垟村山寨王廟,途經騰蛟鎮鳳巢社區硐橋頭、大嶺、十八墩、後山等地。古道依著蜿蜒曲折的山勢而建,路面用不規則的塊石鋪砌而成,寬約0.7至1.1米,四面環繞著連綿起伏的山巒。古道在巢社區境內的路段長約4.5公里,現存的1.2公里路段基本還保存著舊時風貌。
瑞安和平陽沒有通公路之前,平陽的貨物要運到瑞安和溫州,都是走水路先到水頭的詹家埠埠頭,然後再由人稱“埠頭擔”的挑夫挑著經鳳巢過大嶺古道轉運的。
人文景觀
大嶺古道沿途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有150多年的古楓樹,梅東坑峽谷,寨王殿、驛站遺址、古山寨、建於1856年的王振順古居、娘娘宮、關隘、硐橋、建於1802年的秀峰亭、謝俠遜故居、棲鳳亭、古井等歷史建築和文化遺存。2010年9月14日,大嶺古道被平陽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十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關隘
在大嶺古道平、瑞縣界中現保存有一座小關隘,關隘由自然塊石築砌而成,高3米,中間設拱劵門洞,高2.45米,拱寬1.8米,頂部呈凸起狀。據當地老人說,小關隘在民國時期對古道上過往的商人有稽查徵稅的功能。該關隘整體就地取材,至今還基本上保存著舊時建築的原始風貌,為兩平、瑞縣分界的標誌性建築。
盤古廟
在大嶺古道經過的大嶺村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盤古廟,裡面供奉著的是盤古神。盤古,是我國傳統神話中如雷貫耳的人物,開天闢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不過,鮮為人知的是,盤古在民間信仰中,還是一位獵神。在我國南方的福建、廣東等地的部分山區,由於狩獵在山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當地民眾自古以來都把盤古奉為獵神,稱為“獵部仙師”。
寨王廟
在大嶺古道邊上,除了盤古廟外,還有一處寨王廟,據說是祭祀一位潘姓的山寨大王。
寨王廟位於平陽、瑞安兩縣交界處的雙獅山上,雙獅山峰巒起伏,山勢峻峭,大嶺古道從這裡翻山而過。據說在山頂處,古時曾立過山寨,因大王姓潘,故人稱“潘寨”。
據傳,潘氏大王名宏勇,福建人氏(亦傳瑞安人氏),考中武舉,任漳州太守,剛正不阿,因得罪權貴只得棄官出逃,最後逃至雙獅山立寨為王,劫富濟貧。山寨一時威震四方,從而驚動朝廷出兵圍剿,皆以失敗告終。後朝廷軍隊改用火攻,使雙獅山山寨陷入一片火海,唯有潘大王單騎脫逃。後其又歸隱雙獅山之巔,采煉丹藥,為民治病。人們為了感謝潘大王,建寨王廟,奉其為“地主爺”,世代祭祀。
聖宮
在鄰近鳳灣的騰蛟鎮青灣村的“聖宮”里,供奉著龍王的神像。舊時每逢大旱之年,鳳灣村膽大的後生就會相約在晚上偷偷地去把龍王的神像抬出來,放在鳳灣“大宮”宮埕或者鳳灣“好戶”的厝埕里給太陽曬。意思是天這么旱了老天還不下雨,得讓龍王也出來曬曬“知一知”老百姓沒水灌溉的苦。到了這個時候,“大宮”的頭人或者好戶就會站出來“作頭”,到地方上“寫緣銀”籌集資金,然後再在龍王神像前通過“卜杯”的儀式確定具體“求雨”日子。
在抬龍王求雨後,地方還要延請“師公”來做為期兩三天盛大的“雨蘸”儀式,然後敲鑼打鼓恭恭敬敬地將龍王神像送回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