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屬昭通縣第七區。
1952年,屬炎山鄉轄。
1958年,由炎山區析設大山包公社。
1961年,為大山包區。
1966年,復為大山包公社。
1984年,復為大山包區。
1988年,為大山包鄉。
2012年9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山包鎮轄合興、大山包、車路、馬路、老林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山包鎮下轄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合興村中海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山包鎮地處
昭陽區西部,東、南與
魯甸縣的新街、龍樹、水磨、梭山鄉接壤,西與田壩鄉、
炎山鄉交界,北與
大寨子鄉相連。區域面積19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山包鎮地處滇東北五蓮峰東部分支,屬高寒山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大小丘陵綿延起伏,最高點位於合興村民委員會獨石包,海拔3364米;最低點位於老林村半坡村與魯甸縣交界警溝交叉處,海拔2210米。
氣候
大山包鎮多年平均氣溫5.7~6.2℃,日照2200小時~2300小時,無霜期80~125天,年降水量1100毫米~1340毫米。
水文
大山包鎮境內主要河流羊窩河自南向北穿境而過。
人口
2011年末,大山包鎮轄區總人口17481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486人,城鎮化率20%,另有流動人口7035人。總人口中,男性9179人,占52.5%;女性8302人,占47.5%。2011年,人口出生率4.8‰,人口死亡率1.26‰,人口自然增長率3.54‰。
截至2019年末,大山包鎮戶籍人口20234人。
經濟
綜述
2016年,大山包鎮經濟總收入688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52元,農業收入1512.14萬元,牧業收入3668.5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2%、10.5%、8%、9%;運輸業收入386.6萬元,旅遊業收入1058.32萬元。外出務工人員4827人,勞務經濟創收1812.85萬元。
2019年,大山包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農業
大山包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68萬畝;林地面積7.4萬畝,草場面積20萬餘畝。2011年,種植燕麥7600畝,馬鈴薯21000畝,苦養5600畝,玉米700畝,總產量8697.97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3180畝。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出欄14822頭,年末存樣13199頭;牛出欄705頭,年末存欄2838頭;羊出欄9880隻,年末存欄15526隻;上市家禽11786羽,年末存欄11010隻。
2016年,大山包鎮有耕地總面積2605公頃,農作物種植面積2869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732公頃,總產量9607噸,比上年增長10.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山包鎮有國小11所,國中1所,在校生3031人,專任教師21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1%。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山包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5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山包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5個。專業衛生人員34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大山包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0戶,人數37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675戶,人數1929人,月支出158178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847人。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926人次。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6947元。
交通運輸
2011年,大山包鎮境內有昭大公路自東向西橫穿境內。鄉村公路有大羊窩至老林,大羊窩至車路線,各村民委員會均通鄉村公路。每天一輛客車往返運輸。
歷史文化
大山包鎮因大山包得名,大山也因海拔高,山大包多冠群山之首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