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雍正五年至九年(1727~1731年),設古寨巡檢司。
民國時期,北部為古寨鄉,南部為龍樹鄉。
1951年,改為四區。
1958年,為火箭公社。
1962年,為龍樹區。
1969年,改龍樹公社。
1983年,復為龍樹區。
1988年,劃出新街、閃橋、酒房、坪地營、轉山包5村建新街鄉後,其餘建龍樹鄉。
2012年9月,撤鄉設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龍樹鎮轄龍樹、新樂、照壁、塘房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1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龍樹鎮下轄4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龍樹。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樹鎮地處
魯甸縣境北部,東與
昭陽區蘇家院鄉、
樂居鎮接壤,南與水磨鎮相連,西與昭陽區大山包鎮為鄰,北與
新街鎮相接。區域面積108.2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龍樹鎮境內東、西部山樑系南北走向。西部群峰平均海拔2800米,由北向南逐減;東部諸山統稱阿嚕伯梁子,平均海拔2600米,東部群山分別沿西、東方向海拔逐減,在中部構成一南北走向的條形山間盆地一龍樹壩子龍樹河由南向北穿流壩子中部,流入新街鄉。境內最高峰位於北部的照壁梁子,海拔2800米;最低點位於龍樹河邊,海拔2077米。
氣候
龍樹鎮年平均氣溫9℃,無霜期年平均13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海拔2400米以下地區,屬二半山區,年平均氣溫11℃,無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
水文
龍樹鎮境內最大河流是三級河流龍樹河,從水磨入境流經本鄉境內25千米,流域面積0.4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立方米/秒。
人口
2011年末,龍樹鎮轄區總人口40058人。總人口中,男性21083人,占52.63%;女性18975人,占47.3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8220人,占95.41%;有彝、回、苗、白、壯等11個少數民族,共1838人,占4.59%。超過500人的少數民族有彝、回2個民族,其中彝族938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1.03%;回族641人,占34.87%。2011年,人口出生率11.8‰,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長率8.7‰。
截至2019年末,龍樹鎮戶籍人口44276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龍樹鎮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農業
龍樹鎮有農業耕地面積46950畝,其中水田8880畝;2011年,生產糧食14448噸,其中水稻2172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產量14095噸;蔬菜大棚24個,面積19.5畝。
工業
2011年,龍樹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0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樹鎮有國小8所,在校生4972人,專任教師18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35%;國中1所,在校生1798人,專任教師9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9.2%。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龍樹鎮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4個。專業衛生人員5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龍樹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2戶,人數179人,支出38.24萬元,比上年增長9.4%,月人均178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82戶,人數3401人,支出352.4萬元,比上年增長20.6%,月人均86.3元,比上年增長13.6%;農村五保供養77人,支出13.27萬元,比上年增長6.4%;農村醫療救助371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478人次,共支出55.07萬元,比上年增長62%;農村臨時救濟210人次,支出15.12萬元,比上年下降14%。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龍樹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3千米,投遞點4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280戶,移動通信和廣播電視覆蓋全境。
交通
2011年,龍樹鎮境內有魯甸至梭山柏油路、昭通至大山包油路經過境內,龍樹至新街油路建成,全鄉4個村通汽車。有鄉村公路6條,總長50餘千米。
歷史文化
清順治年間(1652年前後),境內有兩棵鐵杉大樹,樹枝如傳說中的龍爪,樹下有清泉長流,故名大龍樹。乾隆年間(約1750年),當地彝族龍、陸二姓在大龍樹北500米處建街,定名龍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