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箴

大寶箴

《大寶箴》是唐代幽州記事張蘊古唐太宗即位之初進呈的一篇奏章,全文六百多字。這是一篇勸誡諷喻性質的奏摺,以儒家所講的君道理論對現實政治進行規勸,希望皇帝在治理天下時能夠約束自己的欲望,用人唯賢,處事正直。其文辭直率懇切,為後世多位帝王所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寶箴
  • 作者張蘊古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舊唐書》、《全唐文》
  • 文學體裁:議論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作品相關,

作品原文

今來古往,俯察仰觀,惟闢作福,惟君實難。主普天之下,處王公之上,任土貢其所求,具寮陳其所唱,是故恐懼之心日弛,邪解之情轉放。豈知事起乎所忽,禍生乎無妄,固以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於己,因心於民。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禮以禁其奢,樂以防其佚,左言而右事,出警而入蹕。四時調其慘舒,三光同其得失。故身為之度,而聲為之律,勿謂無知,居高聽卑;勿謂何害,積小就大。樂不可極,樂極生衰;欲不可縱,縱慾成災。壯九重於內,所居不過容膝,彼昏不知,瑤其台而瓊其室;羅八珍於前,所食不過適口,唯狂罔念,邱其糟而池其酒。勿內荒於色,勿外荒於禽,勿貴難得貨,勿聽亡國音。內荒伐人性,外荒盪人心,難得之貨移,亡國之音淫。勿謂我尊,而傲賢慢士;勿謂我智,而拒諫衿己。聞之夏後,據饋頻起,亦有魏帝,牽裾不止。安彼反側,如春陽秋露,巍巍蕩蕩,恢漢高大度;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栗,用周文小心。
詩之不識不知,書之無偏無黨。一彼此於胸臆,捐好惡於心想。眾棄而後加刑,眾悅而後行賞。弱其強而治其亂,伸其屈而直其枉。故曰如衡如石,不定物以限。物之懸者,輕重自見,如水如鏡,不示物以情。物之鑑者,妍蚩自生,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汶汶而聞,勿察察而明。雖冕旒蔽目,而視於未形;雖黈纊塞耳,而聽於無聲。縱心乎湛然之域,游神於至道之精,知之者應洪纖而效響,酌之者隨深淺而皆盈。故曰天之經,地之寧,王之貞。四時不言而代序,萬物無言而化成。豈知帝力而天下和平。
吾王撥亂,戡以智力,民懼其威,未懷其德。我皇撫運,扇以淳風,民懷其始,未保其終。爰述金鏡,窮神盡聖,使人以心,應言以行。包括治體,抑揚詞令。天下為公,一人有慶。開羅起祝,援琴命詩。一日二日,念茲在茲。惟人所召,自天祐之。諍臣司直,敢告前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惟辟(bì)作福:語出《尚書・洪範》,意為只有天子(為天下)造福。辟,天子、帝王、諸侯的通稱。
惟君實難:一作“為君實難”,意思是作為君王是不容易的。
寮(liáo):代指文武百官。
拯溺亨屯:這裡引申為拯救陷於危難的人。拯溺,救援溺水的人;亨屯,通達與困厄,謂解救。
佚:放蕩。
蹕(bì):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其他人通行。
側:有貳心的人。
詩之不識不知,書之無偏無黨:一作“《詩》云:“不識不知”,《書》曰:“無偏無黨”。”意思是《詩經》寫道:“不去認識就不會了解。”《尚書》說:“不偏私,不結黨,為君之道光明正大。”
捐:自視高潔清高。
妍蚩(chī):美醜。
勿汶汶(mén mén):不要昏愚不明。汶汶,玷污污辱。
冕旒(miǎn liú):古代皇帝上朝時戴的禮冠,垂有玉珠。旒,帝王垂在冠冕前的玉串,用以蔽明。
黈纊(tǒu kuàng):黃色絲綿小球。懸於冠的兩邊,以示不欲妄聽是非。
瑤:美玉。
瓊:寶石。
荒於禽:沉醉於犬馬行獵。禽,畋獵。
壯九重:把皇宮修得宏偉壯觀。九重,指宮禁深大不可測。
容膝:能容得下腿膝的地方。
彼昏:那些昏庸的君主。
八珍:八種烹飪的方法。此處乃泛指很多珍饈佳食。
色:美色,此處指宮妃美女。
傲賢慢士:指帝王驕橫無忌,目中無人,看不起賢者,慢待有識之士。
矜己:自尊自大。
庶事:各種事情。
周文小心:語出《詩·大雅·大明》,全句是“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意為周文王處理政事,從來都特別小心謹慎。
不識不知:語出《詩·大雅.皇矣》,全句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意為不知不覺地順從天帝的法則。
無偏無黨:語出《尚書·洪範》,全句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意思是不偏不倚,王道寬廣無邊。
勿察察:·不要去苛察小事。
臨:登臨。
致公:大公無私。
大明:兩個意思,一指太陽,一指日月。
注釋參考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古往今來,俯察仰觀,君主都要為民造福,做君主的確不易。君主統率整個天下,處王公之上,各地隨其所有進貢,滿朝文武一呼百應。因此,國君容易丟掉戒備之心,滋生放縱之情。豈知福兮禍所伏,事故生於疏忽,災禍生於意外,世事無常。所以,聖人順應天意,拯濟蒼生,歸罪於自己,施恩於百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君主以一己之軀侍奉天下,不以天下百姓侍奉一身。用禮教防止奢摩,用音樂防止放蕩。左右史官,記錄君主的言行,外出時戒備森嚴,回宮時路禁行人。按照春夏秋冬而調整其寬嚴,依據日月星辰檢查其得失。因此,君王的言行就成了國家法度,聲音就成了時代旋律。君王是天下人的楷模。不以臣下為無知,身居高位而能傾聽民聲;不可掉以輕心,讓小過釀成大災。快樂不可過度,過度則轉喜為悲;欲望不可放縱,放縱則成為禍患。君王居住瓊樓玉宇,何等華麗,其實,尺幅之地亦可容身。那些暴君不明此理,竟用美玉來修築樓台宮室。山珍海味任由享用,其實,食物只要合口足夠。而一味放縱的暴君卻貯酒為池,酒糟堆成山。不要沉溺於女色和打獵,不以奇珍異寶為貴,不聽讓人墮落的音樂。在內沉迷美色會損害健康,在外沉迷田獵會放蕩心靈,貪占稀有的財寶是奢侈,沉迷亡國的音樂為淫糜。不要認為自己位尊而傲賢辱士,不要認為聰明而拒諫自誇。聽說夏王,一頓飯要中斷好幾次;還有魏文帝,辛毗拉著他的衣服,苦苦勸阻,他也不制止(辛毗不敬的行為)。古代寬厚仁慈的君王,漢高祖可為典範。他處理政事像周文王一樣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詩經》寫道:“不去認識就不會了解。”《尚書》說:“不偏私,不結黨,為君之道光明正大。”必須一視同仁,不隨意流露好惡之情。被眾人指責的就加以處罰,被眾人讚賞的就給予賞賜。打擊邪惡,整頓亂世,伸張正義,昭雪冤案。所以說:(處理政務)如秤如砣,不用人為估計物體的重量,物體懸掛上去,輕重自然知道;如水如鏡,不摻雜個人對事物的感受,事物照映上去,美醜自然分明。不要昏昏然使自己昏聵,不要太清明而使水至清無魚,不要太糊塗而使自己暗於事理,不要太苟刻而自以為精明。雖然冠冕遮目,也要看到沒有暴露的問題,雖然棉絮塞耳,也要聽到尚未發出的聲音。思想在清澈明淨的境界馳騁,精神在純正光明的境界裡邀游。處理政事就像敲鐘一樣不論事情大小都有回響,事情輕重的掌握就像斟酒一樣隨酒杯深淺都能裝滿。所以說:天有道就清明,地有道就安寧,國君有道天下就公正。四季不語而按時更替,萬物無為而自然生成。還沒有感覺到帝王的統治威力,而天下卻已太平安定。
陛下撥亂反正,用智謀平定天下,百姓畏懼陛下的威嚴,而沒有感受到陛下的恩德。陛下應當順應時運,用敦厚純樸的風氣教化百姓,百姓雖開始接受教化,還不一定能保持下去。因此,因此陳述納諫之理,窮盡神思以達至聖,用人以誠,言行一致。概括治國的大要,配以優美的言詞,能使天下為公,則君主得福。像商湯(圍獵時)網開三面那樣祝告禽獸逃生,像舜帝彈琴頌詩那樣教化百姓。一天又一天,念念不忘。禍福由人自召,上天擇善保佑。我直言不諱,冒昧地說出前面的疑慮。
翻譯參考:

作者簡介

張蘊古(?―631年)相州洹水(今河北大名)人。性聰敏,博涉書傳,善為文,能背碑覆局。張蘊古通曉時務,為州縣稱讚,自幽州總管府記室中書省唐太宗初即位,上《大寶箴》以諷,受到嘉獎,升大理丞貞觀五年(631年),以奏事不實被斬首。《舊唐書》和《全唐文》均錄《大寶箴》一篇。

作品相關

五代十國時期,宰相王峻曾獻《大寶箴》於郭威,郭威愛不釋手,掛在自己的起居室里。
明太祖第六子朱楨在去武昌就藩時,就將抄錄的《大寶箴》置於座右,時刻警醒自己;明代宮廷教育多為宋代儒學經典,唐代儒學著作比較少見,迄今為止入選的只有《大寶箴》,明代賢臣張居正親自撰寫註解,呈給明神宗朱翊鈞,並進講《大寶箴》,皇帝不僅熟練背誦,還提煉出為君者要虛心處事。
清代雍正和乾隆皇帝對《大寶箴》這篇文章情有獨鐘,兩人都能背誦全文。雍正皇帝曾根據《大寶箴》為養心殿西暖閣撰寫一副對聯“故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乾隆皇帝更是在即位之初,就手書《大寶箴》本文一張,交由內務府做成掛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