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學老鄉會
這種群體一般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固定的成員,沒有規範的組織結構,沒有嚴格的群體準則,也不承擔明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並且帶有極強的感情色彩,靠感情和對某種事物的趨同性認識來維持,其成員在心理、動機、傾向等方面是一致的。高校同鄉會就是一種典型的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所謂高校同鄉會,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高校老鄉會是指在大學生中以地緣(即同鄉、老鄉)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鄉土型非正式群體。
我們大多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區,因此我們對故鄉的認同感、對團體的歸屬感、對友情的渴望,很容易以同鄉為紐帶結成同鄉會。這些團體超越了班級、年級、系別,甚至是跨越了校際。有的公開打出旗號,選出領導人——會長,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並繳納一定的會費,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活動;有的則在學校限制成立此類團體的情況下,在同學中自發、秘密地組建和活動。同鄉會有積極的一面,亦有消極的一面。
從積極的一面看,同鄉(老鄉)之間互相幫助、緊密合作,使得同鄉會具有相當強的凝聚力;由於以同鄉(老鄉)為聯繫紐帶,當同鄉會中某一人有不順心或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同伴會主動地熱心幫助,其幫助作用和效果有時會超過老師;而極少數情況下當同鄉會中某一人若受到他人謾罵、侮辱等不良行為侵害時,成員們會群起而攻之,產生打群架等事件。
大學老鄉會的特點
1、緣於地域背景而興起,由鄉土情結而連結。具有濃厚的地域性 不言而喻,同鄉會一般是按大學生的來源地即按不同的行政區域來劃分。形形色色的同類組織多以地區名稱以示區別,鄉土、鄉情是同鄉會形成的“粘合劑”。由於我們時求學往往遠離家門,學生來自天南海北,一旦當他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彼此處於陌生之時,“親不親,故鄉人”便是同鄉會形成的直接原因。這種組織緣於一種共同的區域文化背景,因而存在著溝通的天然性。同鄉會是以同鄉關係為紐帶而結成的鄉土型群體。因此,地域性是同鄉會自身的根本性特徵。
地域性特徵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一是中學時光是在同一所中學度過;二是家庭所在地是同一個地區,這裡的地區含義要根據該高校在該地區招生人數多少而定:招生越少,其所包含的地域就越廣,反之則窄;三是籍貫相同,這裡的籍貫是指祖居或出生的地方。同鄉會的地域性還表現為,生源所在地離學校越遠的地區的學生越容易建立同鄉會,並且其群體凝聚力就越強。
2、開放性與封閉性和排他性,盲目性和極不穩定性 老鄉會以老鄉感情維繫,對內是一種比較親密的人際關係,它熱忱歡迎和邀請老鄉們參與其中,具有開放性,它體現了同在異鄉為異客的老鄉們精誠團結的精神,顯示了同鄉會溫情而積極的一面;但是,同鄉會對外則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它一般不吸收非老鄉的學生加入他們的群體和活動,它決不允許其它同鄉會的人侮辱或欺壓本群體的成員,這體現出學生封閉而傳統的心態,顯示出了同鄉會的世俗的一面。同鄉會成員之間重感情而輕理智,沒有自己的宗旨、發展目標和規劃,沒有長遠的打算,它只有也只可能有當前利益的考慮,因此,同鄉會本身具有盲目性。大一新生在沒有弄清同鄉會為何物、是否有消極作用的情況下,就跟隨潮流加入了同鄉會,他們的行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衝動性、盲目性;
活動時間的相對集中性
同鄉會活動的時間相對較為集中,一般集中在9、10 月份和5、6月份兩個時間段內以及其它一些傳統佳節。每年9、10 月份,新同學報到後,由“會長”牽頭聯繫吸收新老鄉入會,為同鄉會輸入“ 新鮮血液”,並召開新一屆老鄉大會,讓新老成員相互認識,讓新成員熟悉學校周圍環境,為新成員度過大學時光奠定基礎。每年5、6 月份畢業生離校前期,同鄉會舉行相關活動,一來再度加深同鄉感情,並確定下屆“ 會長”,實現同鄉會“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接,為同鄉會的延續和發展奠定組織基礎;二來通報工作去向和聯繫方式,為成員們今後走入社會相互幫助和扶持建立聯繫的基礎和可能。
注重思想交流和信息溝通
參加同鄉會的人員雖然目的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一個自由揮灑的空間使他們得到了廣闊的溝通餘地。同鄉會開展活動,無論是聯歡、座談、郊遊,還是歡迎新生、歡送新老成員,乃至人數較少的零星聚會,其目的多以交流思想情感、傳遞各種信息作為出發點,從生活到學習以至人生,凡是有助於其宣洩思想,尋找慰藉的內容,都可能成為他們活動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