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是2009年7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建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 作者楊建義
  • ISBN:9787509708033
  • 定價:28.00 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7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圖書目錄,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把“路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范型化和實踐經驗概括化,在理論與實踐之闖搭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邏輯鏈條,構築了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機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進行了歸納梳理,揭示了轉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錯位”,並沿著路徑結構和機理的邏輯指向尋找現實困惑的破解之道。
本文庫以堅持、發展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為宗旨。這既是神聖的使命,又是歷史的責任。馬克思主義問世已經一個半世紀了,儘管她遭遇到各種各樣的圍攻、謾罵、禁錮、歪曲……但仍頑強地成長、廣泛地傳播、蓬勃地發展;儘管也有成百上千種理論、學說來與之較量,企圖取而代之,但都無法得逞。“蘇東劇變”雖然使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但無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馬克思主義者在認真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後,將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變得更純潔、更成熟,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20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舉行過一次“千年風雲人物”的網上評選。結果,馬克思被評為千年思想家,得票高居榜首。中國共產黨人80多年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得了革命和建設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一個貧困落後的中國,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中國

作者簡介

楊建義,1967年10月出生,福建平潭縣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師從蘇振芳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青年文化。現為福建師範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等課題10多項,發表了50多篇學術論文,多篇論文獲獎

序言

神州大地風雷激盪,海峽西岸春潮澎湃。福建師範大學省重點高校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研究》文庫與大家見面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本課題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本課題研究綜述
第三節 本課題研究思路
第四節 本課題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學理探究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概念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結構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功能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機制
第三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踐解讀
第一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
第二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新拓展
第三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徑錯位
第四章 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者話語權的變化
第三節 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第四節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話語權的非教育因素
第五章 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我整合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我整合機制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我整合的過程與特點
第三節 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我整合
第六章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施契機
第一節 契機在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中的作用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施的契機
第三節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契機的藝術
第七章 最佳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的生態環境
第一節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路徑的影響
第二節 思想政治教育客觀環境生態
第三節 思想政治教育主觀環境生成
第四節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相互確證
第五節 最佳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措施
第八章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發展的理性選擇與科學借鑑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畢業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也是對關心、幫助和鼓勵我的人的一種答謝。
寒窗三年,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但此時最想表達的是感謝。
三年來,首先感謝我的導師蘇振芳教授,他不但使我在學業上取得進步,為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在論文的選題、結構、框架和具體的寫作中悉心指導,使我的論文得以如期完成。更感謝他對我的信任和啟迪,催促我自覺地努力。
求學期間,還有幸得到李建平教授、林可濟教授、鄭又賢教授、何貽綸教授的授課,他們精深的學術造詣,使我受益良多。李建平教授、鄭傳芳教授、蘇振芳教授、鄭又賢教授、何貽綸教授在預答辯中對論文提出了精到的修改意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中央黨校蔡志強老師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值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在學習期間,得到師兄廖志誠和同學陳祥健、張玲棗、王霞、吳向紅的關心和鼓勵,藉此機會真誠地道一聲:謝謝!
同時,本書的寫作參考了許多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此特向所引資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和無比的敬意。

文摘

第一章 科學技術的歷史演進與發展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提供的知識和方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今世界的國家經濟、民族文化、社會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項事業與科學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受到科學精神或生產技術的推動和引導。因此,對高職學生來說,了解和認識科學、技術的概念,了解人類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現在不緊跟科技進步的時代潮流,不下大氣力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就會落後,就會被動挨打。當代大學生代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未來,要把我國科技的發展作為己任,為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振興,而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勇攀科技高峰。
第一節 科學與技術概論
一、科學的本質
人們最早是用拉丁文“Seientia”表述“科學”。概念的,英文、德文、法文的“科學”也是從拉丁文中衍生出來的。中國古代《中庸》中用“格物致知”表述實踐出真知的概念,日本轉譯為“致知學”。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的科學啟蒙大師、教育家福澤瑜吉把’“Seience”譯成“科學”,在日本廣泛套用。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科學啟蒙大師、翻譯家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了“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套用。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想給科學下一個定義,可是發現每一個定義都不能令人滿意。後來人們漸漸感覺到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定義的,往往不下定義比下定義更好。現在,讓我們沿著歷史的軌跡,把眾多的科學定義、解釋加以概括,提出為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概念,通過這一概念的闡述加深我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