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賦

《大孤山賦》是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的賦作。此賦前部分著重描寫大孤山的氣勢、卓然特立的雄姿;後部分側重結合個人在現實鬥爭中的遭遇,憶念前代敢於跟那些專權的外戚、宦官進行鬥爭的超群人物,以此激勵自己。此賦以議論開始,以議論作結,前後呼應,深刻有力。中間通過跟灩澦堆、砥柱山、瀛洲、方丈對比映照,狀寫大孤山的氣勢。在對照中,聯想更為豐富,形象更為鮮明。全賦以駢為主,又融進了散體的手法,形成了駢散互見的文體特點。全賦包括序僅二百七十八個字,卻狀盡大孤山的奇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名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孤山賦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賦
  • 作者:李德裕
  • 作品別名:大孤山賦並序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孤山賦(並序)
余剖符淮甸,道出蠡澤,屬江天清霽,千里無波,點大孤於中流,升旭日於匡阜。不因佐官,豈遂斯游?謝康樂尤好山水,嘗居此地,竟闕詞賦,其故何哉?彼孤嶼亂流,非可儔匹,因為小賦,以寄友朋。
川瀆巇道,人心所惡。必有穹石,御其橫騖。勢莫壯於灩澦,氣莫雄於砥柱。惟大孤之角立,掩二山而磔豎。高標九派之沖,以捍百川之注。耽若虎視,蚴如龍據。靡搖巨浪,神明之所扶;不倚群山,上元之所固。必迤邐而何多,信嶷然而有數
念前世之獨立,知君子之難遇。如介石者袁楊,制橫流者李杜。觀其側秀靈草,旁挺奇樹。寧憂梓匠之斤,豈有樵人之路。想江妃之乍游,疑水仙之或駐。嗟瀛洲與方丈,蓋仿佛如煙霧。據神鰲而臲卼,逐風濤而沿泝。未若根連坤軸,終古而長存;跡寄夜川,負之而不去。雖愚叟之復生,焉能移其咫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大孤山:《辭海》“大孤山”條載:“山名,在江西省九江縣東南鄱陽湖中之北,亦名鞋山,橫扼湖口,孤峰獨特,與彭澤縣之小孤山遙對。”
⑵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諸侯、功臣,把符節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半,作為憑證。淮甸:指淮河流域。
⑶匡阜:江西廬山的別稱。
⑷謝康樂:即謝靈運,因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
⑸儔匹:指可與相比者。
⑹川瀆:泛指河流。巇(xī)道:危險的道路。巇,危險之意。
⑺橫騖:指縱橫馳騁。
⑻灩(yàn)澦(yù):即灩澦堆,舊時為長江三峽著名險灘,位於白帝城下瞿塘峽口,因航運障礙,後炸除,炸下的巨石今存於重慶三峽博物館。
⑼砥柱:即砥柱山,在今河南陝州東四十里、山西平陸東南五十里的河中,外形猶如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黃河急流之中,由此得名。
⑽磔(zhé)豎:突出豎立的樣子。晉郭璞江賦》:“虎牙磔豎以屹崒,荊門闕竦而磐礴。”
⑾龍據:即龍踞。
⑿迤邐:曲折連綿。
⒀嶷然:卓異屹立貌。
⒁袁楊:指袁安楊震
⒂李杜:指李固杜喬
⒃梓匠:此指木匠。斤:斧頭。
⒄瀛洲與方丈:蓬萊、瀛洲、方丈,為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⒅臲(niè)卼(wù):指不安的樣子。《周易·困卦》:“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⒆坤軸:古人想像中的地軸。
⒇愚叟:即神話傳說“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愚公。

白話譯文

我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赴任經過蠡澤湖,當時天氣晴朗,千里無波,江天一色,大孤山在湖中突出,朝陽從匡阜山上升起。不是因為從政為官,怎么能夠實現這樣的遊覽?謝靈運特別喜好遊山玩水,曾經居住在這個地方,竟然沒有關於此地的詞賦,這是什麼緣故呢?那孤島在亂流之中,沒有可與之相比者。於是創作這篇賦,並把它寄贈給朋友。
河流險道,為人們心中所厭惡。定有巨石,駕馭它們縱橫馳騁。就形勢說,沒有比灩澦堆更壯觀的,就氣魄論,沒有比砥柱山更雄偉的。只有大孤山的卓然特立,掩蓋此二山之突出豎立。高聳於眾多河流之要衝,來接納百條河流的注入。看起來有如虎視耽耽,蜿蜒得就像長龍盤踞。巨浪中巋然不動,為神明所幫扶;不靠群山而自立,為上天所鑄固。山峰曲折連綿的並不多,相信卓異屹立者實有數。
感念前世的特立獨行,知道君子的難以遇到。猶如操守堅貞的袁安與楊震,遏制放縱恣肆的李固和杜喬。看它側面長起秀麗之草,旁邊挺立奇異之樹。不必擔憂木匠的斧頭,也沒有樵夫能走的路。想像江妃初來遊覽,懷疑水仙在此停駐。感嘆海上神山,大概就如煙霧。盤踞於神鰲背上而不安,想逐風逆流卻難以到達。還不如此山根連著地軸,自古以來永遠長存;行跡寄託於夜川,背負著它而不離去。縱然愚公再生,怎能移它半步。

創作背景

《大孤山賦》當作於唐文宗開成元年(836)或開成二年(837)。開成元年春夏之際,李德裕由袁州北遷滁州刺史,道出潯陽,見大孤山。當時李德裕赴任淮南節度使,遭遇外貶,心情難受,一腔憤懣,無處發泄。當他路過鄱陽湖時,只見煙波浩淼的湖面上,突然聳立出一座孤山,山勢峭拔,橫亘中流,不畏風雨雷電,不怕波吞浪擊,真是橫空出世,鐵骨崢嶸。面對此情此景,李德裕感慨萬千,回想自己二十餘年來的宦海生涯,倍受牛黨政敵的打擊和排擠,不覺陣陣心酸激憤,寫下此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賦是最早描寫大孤山的文學作品,除小序外,其正文內容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自開頭至“信嶷然而有數”,著重描寫大孤山的氣勢、卓然特立的雄姿。後部分自“念前世之獨立”至結尾,側重結合自己在現實鬥爭中的遭遇,憶念前代敢於跟專權的外戚、宦官作鬥爭的超群人物,以此激勵自己。
大孤山江湖相屬,天水茫茫,一峰聳立,中流砥柱,形勢壯觀。賦序云:“不因佐官,豈遂斯游?謝康樂尤好山水,嘗居此地,竟闕詞賦,其故何哉?”作者觀大孤山孤峰獨峙,卓然挺立,感自己宦海風波中的沉沉浮浮,嘆謝靈運居此卻無讚美大孤山之文,遂寫下了《大孤山賦》。
賦文辟首直語:“川瀆巇道,人心所惡。必有穹石,御其橫騖。”大孤山橫扼於鄱陽湖,險境重生,人世間風波也同大自然一樣,危險重重,宦海中沉浮,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大孤山處在江濤交匯奔騰的險境,依舊“角立”“磔豎”,傲然卓挺,而且“高標九派之沖”,力阻狂瀾,以寬闊的胸懷容納百川的注入,“眈若虎視,蚴如龍據。靡搖巨浪,神明之所扶;不倚群山,上元之所固”,如虎視,靜中有威嚴,如龍踞,靜中有靈氣,如神明幫扶,如上天鑄固,巨浪翻騰,巋然不動。
賦寫自然景觀畢,筆鋒陡轉,一“念”字勾起對人文景觀的回憶,袁安、楊震、李固、杜喬是東漢四名人,皆世之中流砥柱、力挽狂瀾者。“觀其側秀靈草,旁挺奇樹。寧憂梓匠之斤,豈有樵人之路”,大孤山高潔不污,挺立卓然,梓匠、樵夫豈能傷“我”秋毫,由物推己,只要“我”潔身自好,剛正不阿,便可不懼怕那些朝廷小人。“想江妃之乍游,疑水仙之或駐”,前皆為實寫,此一“想”字引領讀者進入了虛幻的空間,“江妃”、“水仙”曾在這激流中遊戲,在這傲然挺立的山峰上立足駐望。“嗟瀛洲與方丈,蓋仿佛如煙霧”,瀛洲、方丈雖名為神山,終是煙霧籠罩,縹緲不可及,想大孤山神鰲負之不去,浪濤擊之不移,“終古而長存”,即使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愚公復生亦不能移大孤山咫尺。
李德裕是在以己觀物,以物喻己,寫物即寫我,寫我即寫物,大孤山卓然挺立,力挽狂瀾的氣概,亦是“我”的胸襟和抱負。全賦寫景、抒情、詠史渾然一體,實寫與虛寫交替相融,是唐代山水賦中難得的佳作。

名家點評

北宋·歐陽修:“贊皇文辭,甚可愛也。”(李逸安點校《歐陽修集》)
現代·湯貴仁:本賦的開頭和結尾都用陪襯法,開頭以灩澦、砥柱陪襯,結尾以瀛洲、方丈陪襯,一實一虛,遙相呼應,不僅使結構嚴謹完整,而且變化多姿,別具情采。(《歷代辭賦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李德裕(787-849),唐代大臣。字文饒,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人。李宗閔牛僧儒執政時,因黨爭受打擊。武宗時,拜太尉,封衛國公。當政六年,頗有政績。宣宗初年,牛黨執政,貶潮州司馬,繼又貶崖州(今海南海口瓊山南)司戶參軍。卒於任所。著有《李文饒文集》,又作《會昌一品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