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茶葉產業園

大埔縣茶葉產業園

大埔縣茶葉產業園位於廣東省大埔縣東部和南部,範圍包括湖寮鎮楓朗鎮大東鎮高陂鎮桃源鎮等5個鎮,是大埔縣茶葉種植核心區域。產業園內形成了以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為龍頭的茶葉產業集群,且基本形成種植規模化、加工集群化、行銷品牌化、茶旅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開發格局。

2019年,大埔縣茶葉產業園被列入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埔縣茶葉產業園
  • 地理位置:廣東省大埔縣
歷史沿革,基本簡介,

歷史沿革

據史志記載,唐代末期,大埔已生產茶葉,至今超過千年。至明代,汕頭商埠開通,茶葉出口刺激了生產發展,茶園遍布全縣。至民國《大埔縣誌》記載:“有雲霧茶銷南洋各阜。”抗戰期間飽受連年戰火之苦,茶園荒廢,至1949年大埔縣僅存茶園124畝,年產68擔。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振興茶業作為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政策,大埔縣的茶業生產經歷了以點帶面、普及推廣和商品化生產三個發展階段。
1958年至1965年是大埔縣重振茶業的以點帶面階段。1958年,楓朗鎮創辦西岩山茶場。隨後,湖寮鎮雙鬢山茶場、岩上飛天馬茶場、大東白土茶場、泮溪茶場相繼建立。到1965年全縣新老茶園面積躍升至1359畝。大埔縣農業部門幫助茶場引進了“嶺頭單叢”“梅占”“大葉奇蘭”“鳳凰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此期間單叢茶的原料茶樹種植面積已占全縣茶園六成以上,為大埔單叢茶生產奠定了基礎。
1974年“文革”結束,國民經濟恢復期,大埔茶業率先擴張規模,由此進入普及推廣時期。當年年初,大埔縣委在岩上磜頭聯隊茶場召開“茶業百人會議”,學習該茶場的高產技術經驗,掀起民眾性開山種茶高潮,當年全縣茶園面積再次躍升至4172畝。到1978年,大埔茶業進入企業化運行,茶葉開始商品化生產。至1980年,全縣茶場由1966年的62個發展到334個,茶園面積由1813畝增加到4687畝。據統計,1988年全縣茶葉產量比1949年增長了122.5倍。
以茶興業的版圖仍在不斷擴大。上世紀90年代,全縣確立了“東茶西果南瓷北煙中蔬菜”的產業發展布局,形成以西岩山麓為中心,輻射楓朗、大東、高陂、湖寮等鎮的茶葉產業發展格局。進入新世紀,大埔縣成立了“大埔縣茶葉國家綜合標準化示範區領導小組”以及大埔“西岩茶業協會”,政府重新規劃茶業,做出了“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加快農民脫貧奔小康的步伐”的戰略部署。
茶園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產量逐年增加,茶葉品質顯著提高,以“香、甘、韻、滑、醇”而馳名的大埔烏龍茶,愈來愈受市場歡迎。當地先後獲得“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十大轉型升級示範縣”“中國最美茶鄉”殊榮,大埔烏龍茶被農業農村部登記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隨著政府及相關農業部門重視大埔烏龍茶產品開發利用,大埔烏龍茶在當地已經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現已成為大埔農業農村經濟收入的主導產業之一,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門路。

基本簡介

2019年,大埔縣茶葉種植面積10.8萬畝,產量0.78萬噸,產值8.5億元,帶動全縣5000多戶農民民眾奔康致富。成功創建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茶葉種植面積7.31萬畝,占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的67.7%,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全縣有大埔縣西岩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凱達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飛天馬實業有限公司、廣東屏翠山茶業有限公司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大埔縣惠民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專業合作社15家。擁有“廣東省名牌產品”15個。廣東省大埔縣西岩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凱達茶業股份公司和廣東飛天馬實業有限公司等成功入選“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西岩山建成萬畝高山烏龍茶基地1個,萬畝無公害茶葉基地2個,千畝有機茶示範區1個,千畝優質茶葉基地4個;經認定的無公害茶葉基地5個;綠色食品認證基地1個;有機茶葉認證基地3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