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斷層帶

大城市斷層帶

大城市斷層帶:中國大致可分為二十三個地震帶。地震專家指出建房時避開“斷層帶”可有效防震,10年內有望勾畫出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城市斷層帶
  • 具體:中國大致可分為二十三個地震帶
  • 時間:2011年3月19日下午
  • 詳細內容:建房時避開“斷層帶”可有效防震
簡介,詳細內容,普查斷層帶,地震帶,23個地震帶,

簡介

2011年3月19日下午,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講座的時候透露,研究人員已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建房時避開能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將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勾畫出來。研究人員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圖,建房的時候避開這些斷層帶,就能有效防震。銀川市已探索在地震斷層帶兩邊寬兩百米的地方建綠化帶,不準建房。到2020年左右,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全部有望勾畫出來,能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破壞。“東京南面曾經預測有八級以上地震,等了30年還沒發生,沒想到日本東北部卻來了個9級地震。地震預測是世界性難題。”

詳細內容

地震專家稱建房時避開“斷層帶”可有效防震,10年內有望勾畫出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在近幾年發生的歷次
大地震中,研究人員發現,斷層帶上的房屋倒塌、人員傷亡情況嚴重;但斷層帶以外的情況就要好得多。研究人員勾畫出中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圖,建房時避開這些斷層帶,就可有效防震。銀川市已探索在地震斷層?帶兩邊寬兩百米的地方建了綠化帶,不準建房。到2020年左右,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都有望勾畫出來,能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破壞。“東京南面曾預測有八級以上地震,等了30年還沒有發生,沒想到東北部卻來了個9級地震。地震預測是世界性難題。”2011年3月19日下午,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講座時透露,研究人員已勾畫出我國21個大城市斷層帶,建房時避開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國內地主要地震活動帶勾畫出來。

普查斷層帶

在各地級市普查斷層帶
徐錫偉表示,1995年阪神大地震兩天后,日本《朝日新聞》發表了一個示意圖,表明倒塌的房屋和遇難者有三成分布在一個狹長帶上。“我們在現場看到,在狹長帶上大量民房倒塌,偏離斷層的後院房子卻完好無損。台灣地震後,我們去現場,發現房子破壞、河床移位、橋樑等災害帶也形成一個狹長帶。汶川地震後,我們在現場調查,發現白露中心學校有一個斷層從操場通過,隆起兩米高。斷層旁邊不遠的兩棟教學樓是按可抗七級地震的標準建造的,產生了好多X形剪下線,但整棟樓沒有大問題。地震斷層帶上的房子可以說是無堅不摧,但在斷裂帶以外,如果科學設計建築物抗震標準,可以大大減輕破壞。”徐錫偉說,我國處於環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幾個板塊相接的地方,至少有495個地震斷裂帶。如果將斷裂帶很詳細地勾畫出來,可以有效減輕地震的破壞。“從2004年開始,我們在人口集中的21個大城市進行了地層活動斷層帶的研究,已經把它們的準確位置勾畫了出來,建房時可以避開活動帶。現在我們正在各地級城市進行相關普查。”徐錫偉說,“到2020年左右,我們要把中國內地存在的主要地震活動帶勾畫出來。此外,還要編制新一代的地震區劃圖,作為國家建設的依據和抗震的有效措施,這也是國家強制性標準,按這個標準建的房子可以有效減輕地震的破壞”。

地震帶

定義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發生及分布的地方。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地震帶皆位於板塊交界處。
三大地震帶
在地球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紐西蘭、印尼、菲律賓、台灣、日本、阿留申群島、北美洲西海岸、南美洲西海岸。世界上八成淺層地震、九成中層地震、及幾乎所有深層地震在此發生。
歐亞地震帶(Alpine-Humalayan seismic zone),主要包括喜馬拉雅山、緬甸、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環地中海地區。
中洋脊地震帶(Mid-ocean Ridge seismic zone),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與北極海的中洋脊,不過這個地震帶地震頻率不高。

23個地震帶

我國二十三個地震帶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劃分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劃分,我國大致可分為二十三個地震帶,它們分別是:一、郯城棗廬江帶,即從安徽廬江經山東郯城至東北一帶。2、燕山帶。3、山西帶。4、渭河平原帶。5、銀川帶。6、六盤山帶。7、滇東帶。8、西藏察隅帶。10、東南沿海帶。11、河北平原帶。12、河西走廊帶。13、天水棗蘭州帶。14、武都棗馬邊帶。15、康定棗甘孜帶。16、安寧河谷帶。17、騰衝棗瀾滄帶。18、台灣西部帶。19、台灣東部帶。20、滇西帶。21、塔里木南緣帶。22、南天山帶。23、北天山帶。
地震活動周期性和重複性
我國地震在時間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規律是地震活動周期性和重複性。地震活動周期包含平靜和活躍兩個階段。由於各個地區構造活動性的差異,地震活動周期長短是不同的。我國東部地震活動周期普遍比西部長(台灣除外),東部一個周期大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至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總的看來板塊邊緣地震活動周期較短,板塊內部地震活動周期較長。在一個地震周期中還可進一步劃分出時間更短的周期,我們稱為地震幕,是否還有更長的周期,由於歷史地震記錄時間太短,時下尚難確定。地震重複性是指地震原地重複發生的現象。一般說來地震越大,重複時間越長;震級越小,重複時間越短。但不同地震區、帶,由於構造活動強弱差異,同一震級地震的重複時間的長短也是不一樣的。據統計,6級地震重複時間可從幾十年到幾百年,7級以上地震的重複時間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幾千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