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

河北平原

河北平原是華北平原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地區,南界黃河,北至燕山,西鄰太行山,東瀕渤海,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主要由黃河和海河等沖積而成,地勢低平,海拔由100米左右降低到渤海沿岸的3米左右。窪地和泊淀面積寬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冬季寒冷乾燥 。農作物大多一年兩熟,耕地約1000萬公頃,盛產糧棉和果品,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豐富。名勝古蹟多,旅遊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平原
  • 位置:華北平原內位於黃河以北的地區
  •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 海拔:由100米左右降低到渤海岸3米
  • 氣候:暖溫帶季風氣候
  • 水系:黃河,海河
簡介,土壤植被,資源,水系,概述,淀和泊眾多,大陸澤,文安窪,平原現狀,地下水超采,水系整治,

簡介

河北平原上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行政區域主要是河北省冀中南地區山東省魯西北地區、河南省豫北地區。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9000萬,以華夏族為主。主要城市有石家莊保定邯鄲德州新鄉等。屬於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區,經濟文化繁榮,交通發達。
河北平原河北平原
整個區域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春季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春季旱情較重,夏季常有洪澇。年均溫和年降雨量由南向北隨緯度增加而遞減。尤其在夏季季風迎風面的丘陵地帶,這種夏季暴雨的現象更為明顯,再加上海河本身淤塞嚴重,因此,常形成洪澇災害。年降雨量的變化甚大,集中在單一季節的情況越北、越內陸,越明顯,雨量變率往往達百分之三十左右。

土壤植被

華北平原地帶性土壤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歷史悠久,各類自然土壤已熟化為農業土壤。從山麓至濱海,土壤有明顯變化。沿燕山、太行山、平原中部為黃潮土(淺色草甸土),沖積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黃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風沙土;河間窪地、扇前窪地及湖淀周圍有鹽鹼土或沼澤土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黃潮土為華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礦物養分豐富,在利用、改造上潛力很大。平原東部沿海一帶為濱海鹽土分布區,經開墾排鹽,形成鹽潮土。
華北平原大部分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原生植被早被農作物所取代,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邊緣生長旱生、半旱生灌叢或灌草叢,局部溝谷或山麓丘陵陰坡出現小片落葉闊葉林;南部接近亞熱帶,散生馬尾松、朴、柘、化香樹等喬木。廣大平原的田間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組成的草甸植被為主。未開墾的黃河及海河一些支流泛濫淤積的沙地、沙丘上,生長有沙蓬、蟲實、蒺藜等沙生植物。平原上的湖淀窪地,不少低濕沼澤生長蘆葦,局部水域生長荊三棱、湖瓜草、蓮、芡實、菱等水生植物。在內陸鹽鹼地和濱海鹽鹼地上生長各種耐鹽鹼植物,如蒲草、珊瑚菜、鹽蓬、鹼蓬、蒔羅蒿、剪刀股等。

資源

華北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和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菸草等。
礦產資源豐富,有、石油、鐵礦等,有中國著名的大港油田、華北油田和勝利油田。東部渤海、黃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曬海鹽,有著名的長蘆鹽區和蘇北鹽區,以及重要的鹽鹼工業基地。
文化資源豐富。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保定、邯鄲、安陽、德州、滄州等。
現華北平原已是中國小麥、棉花、花生、芝蔴、烤菸等作物種植面積最大的農業區,也是溫帶果品蘋果、梨、柿和核桃、板栗、紅棗等的主要產區。沿海平原又是重要海鹽產地。已在興建“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引長江水到華北平原,根本解決華北平原乾旱問題。華北平原周邊富產煤炭,又在平原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已建成大港、勝利、華北、中原等油田。重要的工業城市有石家莊、邯鄲、保定、德州、新鄉等。
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國的1/6。地表水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為華北平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石家莊、邢台、邯鄲、保定、新鄉、德州等城市的地下水開採量已占總供水量的70%以上。

水系

概述

整個平原上有海河、灤河和徒駭馬頰河等三大水系。其中,海河是此區域最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五大支流,於天津附近匯聚入渤海。整個海河平原的範圍西以山西高原黃河流域接界,北為蒙古高原,東北與遼河流域接界,南面黃河,東臨渤海,流域面積達到三十一萬平方公里。
河北平原

淀和泊眾多

海河平原是以淀和泊眾多而得名。這是因為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北流,劫奪了海河各大支流河道入海,或者把本來由西向東入海的河流截斷,使集中到北面低處天津附近匯合成為海河,然後入海。所以,今天的海河水系象一把扇子那樣,海河是扇柄,五大支河(永定、大清、子牙、衛河、北運河)扇形散開。由山西黃土高原流下的河流更有大量沙泥帶下,沿途形成“懸河”或“自然堤”,於是,平原地面實際上是布滿不少洪水分流的高河床,形成不少脊狀高地和槽形凹地。雨季五河洪水齊來,流量達5,000秒立方米,而海河排洪能力只有1,500秒立方米。因此,洪水泛濫,凹地積水便成為淀和泊了。如著名的南泊(即大陸澤)和北泊(即寧晉泊),東淀(即三角淀)和西淀(即白洋淀)等。解放初(1960年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窪淀還有十三個。而在古代窪地更大,可占平原面積七分之一。宋代且連合淀泊,積水成池,以抵抗金人的南侵。這是海河平原和其他平原不同之點。因為沿海還有由瀉湖所成窪地在內之故。如七裏海、南大港、北大港等,即為瀉湖所成窪地。

大陸澤

南泊古稱大陸澤,相傳是大禹引黃河所入的低地,唐時南北30里東西20里,今已淤為平地;巨鹿古城1108年被淹,深埋地下二丈多深處(1919年發現),為內丘到邯鄲間九河所匯低地,即在太行山流下沙河等扇形地前緣凹地所成。北泊即晉寧泊,現亦乾涸,洪水期才有10平方公里水面。南、北泊2,000年前是相連的。合稱“大陸澤”。東淀即三角淀,受大清河泛濫而成,故又稱“溢流淀”,由於每年淤沙達1,200萬立方米,故1958年時已成季節湖了。西淀即白洋淀,面積50萬畝(1958),由143個小淀組成,低水期還有4~7米水深,為永定河和滹沱河扇形平原間窪地。蓄洪、航運、水產都很出色,有“華北明珠”之稱,可惜也淤平一半,由1965年起,已經乾涸六次,故亟應恢復。

文安窪

此外,最大的窪地文安窪,正是各河匯流的中心區,故積水面積特大,水深可達8米。這裡古代是個海灣,古禹河即入此海。海跡窪地還有黃莊窪。可見海河平原是由三部分組成,即沿海為海積平原,中部為河積窪地,西部為太行山山足平原。

平原現狀

地下水超采

由於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等原因,自20世紀60年代在河北邯鄲發現地裂縫以來,海河流域平原區已發現地裂縫200多條,主要分布在石家莊、保定、邯鄲等地區,其規模由長達數米到500米,最長達數千米。河北省柏鄉縣地裂縫,始發於1996年,到目前為止,這個地裂縫已長達8000米,可見深度為1.5米,寬度為半米以上,且深度和寬度仍在擴大。海河流域平原區地裂縫主要由構造裂縫、塌陷伴生裂縫、地面沉降裂縫和脫水乾裂縫類型組成。其中,開採地下水引起地面不均勻性沉降,產生地面沉降裂縫;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產生了脫水乾裂縫。海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嚴重是造成地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超采地下水還帶來地下漏斗形成、濕地湖泊乾涸、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水系整治

水患原因主要是由於古代黃河北流,破壞了原來平原水系平行東流的規律所致。因此,根治之法,就是恢復平原上各河東流入海,減輕洪水集中天津一道入海。天津以下,由於洪水集中,河道向曲流發展(有72沽),常成澇區,並使天津每年水淹上街,如1939年天津大水,淹116個縣,經濟損失巨大。內部平原如黑龍港區也是個“南北七十二連窪,淹了上窪淹下窪”的內澇區。平原各河汛期20,000秒立方米洪量,排洪水道只約4,000秒立方米(1970),故“夏汛秋澇”已成規律,“春旱起鹼”也很常見。這種“洪、澇、旱、鹼”四大害都要解決。改變扇形水系缺點的辦法是開“減河”,和在上游築水庫、造林。減河包括各大支流的新渠、新河在內,還有排河。大致恢復各河東流入海情況。在1970年已可排洪近30,000秒立方米(主要為漳衛新河、北、南排河、捷地減河、子牙新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等),鹼地也隨著獲得較好解決;但是旱害仍未解除。海河平原在半旱區,雨期在6~9月,雨勢又大又連續,幾場大雨即需抗洪,過後每要抗旱。1920年大旱,98縣受災,春旱幾成規律。上遊興建水庫截去了不少水量,人口增加和工業用水又耗用大量地下水,致使天津市一些地面由於地下水減少而下沉,下沉量達1.5米,在華北平原上形成一個面積達7,000平方公里的吸水盆,地下水位低於外圍60米;再加上減河排去大量河水,因此,解決養活一億人口的海河平原的缺水問題,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把黃河的水引入平原,把長江的水北調,即“南水北調”,灤河水南調等,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