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本項目是國土資源部科技專項計畫“大型礦集區深部精細結構與含礦信息”(編號:20010103),大調查項目“大型礦集區深部精細結構與成礦預測”(專項的延續)以及與專項匹配的“1:5萬銅陵地區蝕變-流體填圖試點”項目的主體成果: (1)、初步查明了銅陵礦集區地殼結構框架和淺部主要容礦地層(五通頂板)的空間分布,獲得一批重要的新發現,大大深化了對礦集區深部地質過程的認識;發展和完善了金屬礦反射地震處理和首波層析成像技術。 (2)、首次進行了流變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初步揭示了銅陵礦集區淺部地殼變形歷史、應力狀態演變及岩漿-流體驅動機制。 (3)、首次嘗試性地開展了銅陵礦集區尺度區域流體-蝕變填圖,提出“流體-蝕變填圖”的方法體系,建立了區內4套成礦流體系統及其時空格架,完成了我國第一幅區域流體地質綜合信息圖。 (4)、通過區域流體-蝕變填圖和典型礦床解剖,獲取了大量新證據,證實銅陵礦集區曾發生海西期噴流沉積作用,形成SEDEX型含銅黃鐵礦礦床;初步查明了銅陵礦集區礦化時空結構,提出“疊加成礦”是礦集區及大礦形成的主導機制。 (5)在綜合分析區域地球物理、地質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形成演化的地球動力學模式,發現自二疊紀末以來成礦帶經歷了碰撞擠壓、拆沉伸展、底侵熔融等重要地球動力學過程,並最終形成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 (6)系統總結了銅陵礦集區成礦系統、成礦模式,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建立了銅陵礦集區“多位一體”礦床的綜合找礦標誌,提出了深部成礦預測靶區,並對部分靶區進行了評價。 項目首次採用綜合探測和流體蝕變填圖等新技術、新方法,系統研究礦集區成礦系統時空格架、成礦特徵及疊加關係,極大深化了陸內成礦理論,對深部找礦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項目實施過程中獲得的新認識、新進展,與安徽相關地勘單位及時溝通和提供,使科研成果迅速轉化,項目提出的成礦靶區已列入安徽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