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研究

《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研究》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為主要完成單位,翟裕生、張湖、鄧軍、宋鴻林、程小久、閻衛東、李統錦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完成人:翟裕生、張湖、鄧軍、宋鴻林、程小久、閻衛東、李統錦
  • 類別:科研項目
基礎信息,項目摘要,

基礎信息

獲獎序號
19980072
項目名稱
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翟裕生、張湖、鄧軍、宋鴻林、程小久、閻衛東、李統錦
獲獎證書編號
KJ—98—2—72
獎種
科技
等級
二等

項目摘要

該項目將構造作為控制成礦的一個基本因素,以典型礦床和礦帶的深入研究為基礎,系統地探討了大型構造與超大型礦床的關係,取得的具體成果如下: 1、系統研究了中國南方晚古生代至三疊紀裂谷熱水成因成礦的含礦岩系類型、成礦相對時間、熱水來源及成礦方式、成礦過程等,全面提出了該類超大型礦床的戰略性成礦指標。 2、首次以同生斷層—流體—成礦為體系,全面研究粵北盆地熱水成礦作用和成控礦床演化特點並建立了凡口鉛鋅成礦三階段成礦模式,較合理地解釋了這個超大型礦床的複雜成礦過程。還提出了“同生斷層多級控礦”、“同生斷層後期活動—岩漿熱液疊加改造成礦”等新觀點。 3、對比研究了小秦嶺、膠東北等地剪下帶構造與金礦的關係,建立了金剪下帶成礦系統,深入論述了該體系的礦源、輸礦、儲礦和動力等子系統,闡明了該系統的形成演化過程,總結了有利於形成超大型金礦床的剪下帶構造特徵。還探討了剝離斷層和變質核雜岩對大型礦床的控礦動力機制。 4、在全面論述超大型礦床儲礦五要素和建立超大型礦床演化模式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超大型礦床的控制作用。總結提出識別大型聚礦構造的12種標誌和10種有利聚礦部位,對預測超大型礦床有重要意義。 5、通過對全球108個和中國73個超大型和大型礦床的統計分析,總結出12種超大型礦床控礦構造基本類型;按熔漿分異、流體聚斂和原地改造三個基本成礦系統,分別提出了其重要的控礦構造,豐富和發展了構造成礦學的內容。 6、系統研究了中國超大型礦床構造環境的時間演變,首次按地質時代編制了中國重要構造環境和控礦構造圖件,闡明了超大型礦床類型,數量有從早到晚增長的趨勢。 該項研究成果富有探索性和開拓性,是迄今為止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大型構造與大型礦床關係的專著,居國際先進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