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蘆子園鉛鋅礦床構造-流體與成礦關係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鄧明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西蘆子園鉛鋅礦床構造-流體與成礦關係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鄧明國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滇西蘆子園鉛鋅礦床位於三江成礦帶南段保山-鎮康鉛鋅多金屬成礦帶鎮康礦集區內,是近年來經勘查發現的超大型鉛鋅鐵銅多金屬礦床。礦體產於上寒武統沙河廠組碳酸鹽岩中,是明顯受構造控制的矽卡岩型鉛鋅礦床。前人對該礦床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對本區礦化蝕變分帶、成礦元素分帶(Pb、Zn、Fe、Cu)及礦床的空間分帶研究還未有涉及,有關成礦流體、成礦物質來源及成礦規律的研究仍較薄弱,因而,對礦床成因及成礦作用的認識至今尚無定論,難以有效指導礦區深邊部及其外圍的找礦預測評價工作。本申請擬以該礦床不同礦化類型礦體、不同部位構造岩、矽卡岩及蝕變岩為研究對象,對礦化蝕變分帶、成礦元素分帶和礦床空間分帶的基礎上,通過對礦區成礦構造的分期配套,結合系統的礦床地球化學分析測試資料,從成礦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來源,探討構造-成礦流體-成礦作用之間的耦合關係以揭示礦床成礦機理,建立切合實際的成礦模式。
結題摘要
滇西保山地塊是我國西南三江成礦帶中重要的Fe-Cu-Pb-Zn-Ag-W-Sn及稀有金屬富集區,區內已發現中、大型Pb-Zn多金屬礦床5個以及數十處礦(化)點。其中,蘆子園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屬礦床(Zn+Pb金屬量>4.2Mt、Fe礦石量達301Mt)是保山地塊上系列同類礦床的典型代表,礦體呈似層狀順層產出,含礦圍岩以矽卡岩為主,但礦床內至今未發現與礦床成因有聯繫的岩體,因而已有研究對礦床成因的認識一直眾說紛紜。本基金課題針對蘆子園Pb-Zn-Fe(Cu)多金屬礦床有關成因爭議較大的研究現狀,通過對礦床礦化時空結構、構造期次劃分、流體包裹體以及礦床地球化學的系統研究,探討了礦區構造-成礦流體與成礦作用之間的耦合關係,以解決礦床成礦物質、成礦流體來源和成礦機理等科學問題,主要取得了如下認識和成果: (1)構造序次分析表明,礦區內發育NE、SW、近SN和近EW四組不同方向的構造行跡組合,顯示出多期次的構造活動性。其中,NE向斷裂組控制了整個礦床礦體的規模、形態以及在平面和空間上的展布規律,是區內最重要的導礦、容礦構造。 (2)礦床蝕變礦化分帶研究表明,上部大理岩型Pb-Zn(Ag)→中部大理岩-矽卡岩型Pb-Zn-Cu(Fe)→下部矽卡岩型Fe-Cu,具有明顯的熱液成礦特點,符合典型遠程矽卡岩礦床的地質特徵。 (3)礦床的形成過程經歷了2期5個階段,通過對各階段系統的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初始成礦流體具有中高溫、中高鹽度、富水、富CO2的漿控特徵,而成礦流體到晚階段比早階段更具還原性,更有利於硫化物的沉澱。 (4)通過對不同成礦階段礦物的微量、稀土元素及主成礦階段礦物的多元同位素研究表明,該礦床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來源與深源岩漿活動直接相關。 (5)本次獲得的礦床成礦期方解石Sm-Nd同位素等時線年齡為130±15 Ma,表明成礦作用發生於早白堊世,回響於中特提斯主洋俯衝-閉合後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成礦作用發生於增厚地殼伸展減壓的動力學背景,是保山地塊內部能量強烈聚集地段產生的遠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