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錫礦床。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處於華南加里東造山帶南緣右江褶皺帶。礦田主要賦存於中、上泥盆統,為一套碳酸鹽岩—矽質岩—細粒碎屑岩建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廠錫多金屬礦床
- 外文名:Dachang tin-polymetallic deposit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詞目:大廠錫多金屬礦床
- 礦床位置:中國廣西,位於江南古陸西南緣。
- 發現歷史:據記載,礦區發現於1127年。
- 低地層:泥盆紀、石炭紀、二三疊紀。
- 構造:分東西西南北各個方向。
礦床背景
基本特徵
礦床位置: | 大廠錫-多金屬礦床地處中國廣西,位於江南古陸西南緣,產於(南)丹-(河)池成礦帶中段。 |
發現和開發簡史: | 大廠是我國開採歷史悠久的重要有色金屬工業基地之一。據記載,礦區發現於1127年,古代以采銀為主,1719年以後斷續采錫。在本世紀,先後有丁文江(1937)、張兆瑾(1938)、張更、莫柱蓀(1939)等進行過地質調查。建國以來,廣西有色金屬勘探公司215隊自1955年開始了系統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和找礦勘探工作,為提高地質研究程度和探明巨大的錫礦儲量作出了重大貢獻。此間廣西地質局區調隊、物探隊、第七地質隊也作了大量地質、物探、化探工作,大廠礦物局、拉么礦為礦山綜合利用、增加礦石儲量、延長礦山壽命進行了大量的礦山地質工作。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自1958年、1960年先後在該區開展了地質調查工作。目前大廠已建成採選冶聯合企業。 |
礦床規模和品位: | 該礦床是個非常規的超大型錫-多金屬塊狀硫化礦床,其錫、銻、鋅、銦、鎘、銀的儲量分別是相應大型礦床的26.5倍、9.6倍、8.3倍、10倍、7.3倍和3倍。大廠礦床所含金屬種類如此之多,規模如此之大,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是獨一無二的。 |
構造背景: | 大廠成礦帶系指整個丹池成礦帶,帶內構造十分複雜,即有北西、北東向褶皺斷裂構造,亦有東西向和南北向構造。幾組構造交織疊加,構成一幅複雜的地質圖像。 |
地層: | 出露地層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和三疊紀 |
構造: | 由一系列北西向倒轉背斜和北西向壓性、壓扭性斷裂為主幹構造;以一系列北東向次級構造,特別是北東向張性、張扭性斷裂為配套構造,構成了礦田的主要構造系統。 |
岩漿岩: | 大廠礦帶內岩漿活動強烈,主要表現為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漿的侵入活動。岩漿岩在地表出露不多主要以隱伏岩體的形式產出。地表僅見斷續的岩脈隱伏岩體頂側少量岩枝、岩床等。 |
礦體: | 大廠錫石-硫化物礦床由3個主礦體構成,其中100號礦體產於盆內礁灰岩中,91號、92號礦體產於矽質建造中。矽質岩中具不同數量的泥質、鈣質條帶及浸染狀黃鐵礦分布。泥質條帶中普遍富含碳質及鎂電氣石,形成條帶狀電氣石岩。因此,含礦矽質建造實質上是一種硫化物相含鐵建造,形成於熱滷水循環系統較發育的非補償型深水盆地中。 高峰礦床位於中泥盆統下部的礁灰岩中,全部由塊狀礦石組成。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脆硫銻鉛礦、錫程度極高,鋅、鉛、銻、錫和銀的含量分石;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菱鐵礦、鋇冰長石。全礦體金屬富集別為9.7%、4.84%、4.22%、1.86%和148×10-6。因此,整個礦體像個大金屬砣子夾在礁灰岩中(圖2)。在已經開採的兩個水平中段上,礦體的橫切面十分規整,未見到任何礦脈插入到圍岩中去。圍繞礦體觀察一圈表明,礦體與圍岩呈截然突變的接觸關係。在接觸帶處,除了有大約1cm寬退色再結晶的方解石而外,無任何熱液蝕變作用發生。塊狀礦石中常見鋇冰長石,粒徑為3-20μm,具十分特徵的菱形橫切面(照片1)。黃鐵礦中常見成岩環帶增生晶結構(照片2),增生晶粒徑變化於20-200μm之間。增生晶本身自形程度極高,環帶數目為1-10環不等,頻寬變化於1-5μm之間。 從巨觀上看,長坡-銅坑礦床由不同的礦化類型或礦化體構成(圖3),分述如下: 這是本礦床最重要的錫礦化,據其所在地層層位及共生礦物組合的不同,這類礦化構成了以下幾個礦體: (1)92號錫礦體:該礦體嚴格地產於上泥盆統底部(Dlj)矽質岩中,呈一規整的層狀體與地層整合產出,並發生同步褶皺(圖3、4)。這個礦體主要由含錫石的硫化物薄層,偶爾有錫石-石英薄層組成。這種含礦薄層與矽質岩互層產出,形成非常好的條帶狀構造。 (2)91號錫礦體:該礦體產於上泥盆統中部(Dw2)碳酸鹽岩-矽質岩中,但其產狀及形態特徵與92號礦體相似(圖3、4),礦石條帶狀構造十分發育(照片5)。特別要指出的是,在這層礦體中,條帶狀的冰長石-硫化物-錫石組合的礦石常見(照片6)。91號礦體的頂、底部,有兩層層狀錫礦化,分別被稱之為75號、77號礦體(圖4)。(3)其他層狀錫礦體:在五指山組的泥灰岩(Dw1)中及小扁豆灰岩(Dw3)的底部各有一層含錫的硫化物層狀礦體,分別被稱之為A層礦和C層礦體(圖4)。礦體厚度不大,但層位穩定,礦石具非常發育的條帶狀構造及特徵的粒序層理(照片7)。 上述不同層位的層狀礦化中,均可見到冰長石或含鋇冰長石。該礦物粒徑變化於10-65μm之間,具十分特徵的菱形橫切面(照片3)。 在長坡-銅坑礦床,脈狀錫礦化可據其形態、規模及共生礦物組合的差異分為以下4種: (1)富含錫石的角礫岩簡及其附近的不規則細脈狀礦化。這種孤立分布的角礫岩簡可能是海底熱液活動系統的噴口;(2)主礦體中不穿過含礦層位的細脈狀礦化。這種含錫石的礦化細脈主要產出在以矽質岩為主的兩個賦存主礦體的層位中。脈體形狀規則,可能是同構期形成的裂隙充填脈。(3)穩定延伸的大脈狀礦化。這種礦化以規模大,連續切穿不同的地質單元為特徵(見圖3),可能與後期岩漿熱事件有關。(4)條帶狀礦石中的梯狀脈(照片4、7)。這是成岩期形成的一種獨特的不整合脈,是條帶狀礦石中整合的硫化物通過規模不大的分泌作用形成的。 |
礦石: | 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脆硫銻鉛礦、錫程度極高,鋅、鉛、銻、錫和銀的含量分石;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菱鐵礦、鋇冰長石。全礦體金屬富集別為9.7%、4.84%、4.22%、1.86%和148×10-6。 |
圍岩蝕變: | 角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 |
礦床成因: | 熱液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