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大同說雖屬理想或空想,但其內涵還是很豐富的,歷代儒家差不多把各自構想的合理而美好的社會結構,人際狀態都賦予其中,使大同之世成為人們特別是勞動人民嚮往的社會理想境界。
①大同說的最基本內容是天下為公。首先,天下之財產為天下人之所共有,應為天下人所共享;消除財貨私有,“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其次,天下之人勞動為天下大公,勞動不是為了獲得私有財產,“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第三,大同無我,至公無私,大同之世的人都不為己,沒有自私自利之心和讒妒勝忿之習。
②大同說設計的大同之世中人際關係和諧,互助互愛,相安相養;老者安之,少者懷之,人人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達到民吾同胞(見民胞物與)的境界,使得天下所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都能像別人一樣生活;男女和合,各得其所。
③大同之世中實行仁政,體現正義,“天下之聚,貴以正”(《二程集·粹言二》)。仁政措施具體有不違農時,治民之產等。儒家認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孟子·梁惠王上》)行仁政最重要的還是要正經界、行井田。他們認為,行仁政必須從正經界開始,如果井田所劃定的地界不正,就不能保證井田劃分的均等,這樣收穫的穀物也就不平等了;從現實經驗來看,凡是暴君和貪官污吏掠奪百姓、聚斂私產,總是先破壞經界。儒家還認為正經界、行井田可以使勞動者在勞動中相友相助而相處和睦;因此,“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張載:《經學理窟》)。
④大同之世是平等的社會。在財產上儒家的信條之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如果不實施均平,任由人去聚斂私產,即使是萬人之產歸於一人,也不能使其滿足,必須均平地產。大同之世人人是平等關係,沒有等級差別和等級壓迫,沒有君王和家長對臣民的發號施令,甚至除去國界、家界。有國家對立則兵爭慘烈,人民塗炭;養兵糜費無量,充兵荒廢生業;大同之世必須是天下為一的。家容易讓人生私家之心,與大同不合;家的作用在養老哺幼,大同之世實行公恤公養,可取代家的職能。消除等級和界別,人人社會地位就能實現平等。
⑤大同之世是由賢能之士來管理社會事務,成為公職人員;消除門第之見和家天下的統治格局。
⑥大同之世實行公學教育。學生不分家族、貴賤、貧富,都在學校同吃同宿同學,不僅教之以德才,而且培養他們之間親愛之情。
⑦大同之世社會風氣淳美,沒有奸邪之徒作亂,沒有盜竊之賊騷擾;人們門戶不閉,不必存防護之心。
起源與演變
先秦時期儒學典籍中已載有理想社會的思想,《詩·國風·碩鼠》中表達了農民力求擺脫剝削,“適彼樂土”的願望。孔子告訴弟子自己治理社會的理想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並主張社會的調控以均平為原則。孟子到處推行的王道仁政也是一種改變現實社會的理想。荀子後學作《禮運》篇,是總結概括了儒家社會理想並給以集中表述。大同說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宋明理學家的大同思想繼承發揮了先秦儒家的大同說,將其作為改變現實社會的一種方法。張載在《正蒙·乾稱》中表述了大同理想的狀況:“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合其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他提出以井田制方式來實現這種理想,其弟子說他與人討論古代治理社會的方法,主張將田劃分為數井,可以“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里,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救災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遺法,明當今之可行”(呂大臨:《張橫渠先生行狀》)。這已經是著眼以家為本的社會現實進行改造的社會理想。二程展望“純王之政”時強調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純王之心也。使老者得其養,幼者得其所,此純王之政也”(《二程集·明道先生文二》)。並主張由身及家而達到天下之治,始於親睦九族,達到平章百姓,“百姓既已昭明倫理而順治矣,則至於四方萬國,皆協同和從。天下黎庶於是變惡從善,化成善俗而時雍”(《二程集·經說二》)。這主要是欲訴諸道德進步來實現社會的理想狀態。王守仁則希圖使天下之人都知道並自覺地“致其良知”來相安相養,去私蔽陋習而“濟於大同”,並主張視天下人之才而相應地安排其職,各效其職以相生相養。王艮主張定經界按人口來均分草盪,是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法。明代何心隱曾用自己的財產實行一項新的社會設計——建立“聚和堂”:以家族為一集體,聚族而居,經濟上互通有無;族人子弟不論貧富都集體宿於宗祠內,接受定期教育,一姓之內決不以親疏分厚薄;族中鰥寡孤獨者、無依無靠者皆由集體接濟,同族人一樣生活;族中公共事務由何心隱為主進行調整處理。這是一次試圖用宗族方式實現大同社會理想的實踐,因觸犯封建官吏的利益,“聚和堂”被解散,以失敗告終。
近代儒學思想家康有為托古改制,著《禮運注》和《大同書》,把公羊三世說與《禮運》中大同小康的思想結合,並接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建構了“大同太平之世”的社會理想。他認為大同之世的基本特徵是“平等公共”,具體表現有:①“官天下”,即天下國家是天下國家之人公共同有,而非一人一家所私有;因此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此君臣之公理”。②“平等自立”,即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交往,都是平等自立的,沒有相互的侵犯,並訂立和約而信守之,於是“於時立義,和親康睦”,“此朋友有信之公理”。③推親親子子之情及於他人。人與人所具條件不同,若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貧賤老幼矜寡孤獨廢疾之人必然“失所教養”,導致人與人的不平等;且人人有可能成為老病孤貧者之憂;因此,親其親以及人之親,子其子以及人之子,“此父子之公理”。④男女平權。“男有分”即言男子不得逾越一定的許可權;“女有巋”即言女子需“巍然自立,不得陵抑”;因此,男女之間“各立和約而共守之。此夫婦之公理”。⑤“平等公共”是普遍的。“公者,人人如一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而且“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才能“與人大同”(康有為:《禮運注》)。為實現“大同太平之世”,康有為提出“去九界”的建設理論,即①“去國界”以息爭戰,成立全球的“公政府”;②“去級界”以取消貴賤、主奴、男女的等級,保證全世界之內人人皆平等;③“去種界”以泯滅種族歧視,使全人類各民族、人種盡皆平等;④“去形界”以消除男女的等級差別,保障女子獨立權利,實現男女平等;⑤“去家界”以使人人能解脫家庭的羈絆,成為“天民”,享天賦獨立之權;⑥“去產界”以廢除財產私有,使人們生業皆公、職業皆公;⑦“去亂界”以使人們不再因國土之分、種族之異而紛爭,實現天下太平;⑧“去類界”以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對鳥獸眾生皆以仁愛之心待之;⑨“去苦界”以達到大同極樂境界。康有為認為“去家界”是“去九界”中最難的事。(康有為:《大同書》)譚嗣同在《仁學》中也表述了他的大同思想,認為理想社會中“人巧奮”、“銜勒去”、“民權興”、“人人能自由”,“無國則畛域化,戰爭息,猜忌絕,權謀棄,彼我忘,平等出”,“貴賤平”、“貧富均”,人人“各遂其生,各均其利”,“千里萬里,一家一人”,不必再有孝慈友恭、夫倡婦隨。這些便是“大同之象”。
影響與評價
儒學大同說在歷史上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一方面,大同說思想為一些文學家接受,化為文學形式在社會生活中廣為流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向人們展示一幅大家共同勞動、人人安居樂業的美妙生活圖畫。那裡沒有國家、沒有戰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雖受道家避世思想影響,但其對理想社會的描述中顯然包括著儒學大同說的內容。清代李汝珍著《鏡花緣》中描寫了“君子國”的情況,特別寫市場交換中的公平無欺、禮讓不爭的君子之風,雖旨在抨擊當時社會中的爾虞我詐、賄賂公行的生活現實,而運用的武器則是儒家大同說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同說成為農民起義軍和社會改革家們號召人民的精神力量和奮鬥目標。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精神支柱《太平經》反對富人聚斂,主張救窮周急;反對恃強凌弱,主張幫助弱者;反對欺辱老人,主張敬善老人;反對歧視少知識的人,主張有道德的人應教導少知識的人。總之要造成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狀態。而同時在漢中(四川)的“五斗米道”,在張魯父子領導下曾實行一種大同社會的綱領,主要有:設義舍、放義米義肉,讓人各取所需;取消官吏,以祭酒管理社會;對犯法者原諒、教育三次,不改者處以刑罰;春夏季禁殺禁酒以保護農業生產。這些都反映了均平和平等自由的思想。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更多地吸取大同說作為其思想理論,提出:“天下總一家,凡間皆兄弟。”(《原道覺世訓》)“天下多男人,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儘是姊妹之群。”(《原道醒世訓》)以《禮運》中“大同”境界為改造社會的目標,並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貫徹“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中國民主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在解釋蘇維埃主義時,直接用《禮運》中“大同”說來闡述、證明蘇聯的社會主義不可畏,社會主義就是大同主義;在發揮其三民主義時說:“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人民對於國家,不只是共產,什麼事都是可以共的。人民對於國家要什麼事都是可以共,才是真正達到民生主義的目的,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三民主義》)儒家大同說對洪秀全、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具有深刻的影響。
儒家大同說構想的社會是人民大眾所嚮往的。雖然古代思想家在發揮這一學說時曾帶有復古傾向,如提出以井田或封建宗法來實現平等為公的大同理想;但在人民大眾那裡,在進行社會革命的近代思想家那裡,也曾起過改革社會現實的革命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