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思想傳統中最後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同社會,是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社會
  • 特徵:全民公有
  • 分類:社會制度
  • 前提:權力公有
傳統大同社會,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得其所,人人為公,各盡其力,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

傳統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中國古代儒家所宣傳的最高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天下為公

這個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管理社會的是被選舉出來的賢能,而選舉賢能的權力在於“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所以說權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確權力公有,是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權力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權力的個人壟斷,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不受壟斷;只有堅持權力的公有,才能保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為公”的口號其性質是與王權根本對立的,是反王權的。《禮記正義》解釋說:“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也。”《正義》是以大同為五章故事的,所以舉出堯不以帝位傳其子丹朱而傳給,舜又不傳其均而傳禹的事例以資證明。《正義》雖然也承認“天下為公”首先是指最高統治的帝位,但從所舉事例看,不全是《禮運》所說的大同,因為堯、舜雖然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為私有物來“禪讓”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人的。《史記·五帝本紀》寫道:“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舜與“大同”的區別在於:堯、舜的禪讓是權宜性的,大同的選賢與能是制度化的;堯、舜是個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選舉的;堯、舜是終身制的,大同是非終身的。在大同世界裡,就根本不存在帝與王。

選賢與能

這個體制是包括中央與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務由地方民眾選舉賢能之士負責管理。這裡的選舉指的是民舉,而不是官舉,官舉與民舉的性質是不同的,但後儒卻混淆了兩者的界線,甚至有意改民舉為官舉。漢儒解釋說:“選賢與能者,向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漢儒雖然也以“天下為公”和“選賢與能”,分別指中央和地方政權,但用的仍是堯、舜的典故。堯、舜一方面禪讓帝位,一方面選賢與能,好事作盡,而民眾卻未與聞,因而其並不是大同世界本來意義上的選舉。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的性質一再改變,迨至隋唐,竟成了專指朝廷對士人的選拔,自《唐書》直至《明史》,均辟有《選舉志》,記載歷代的科舉情況,選舉與民眾便徹底絕緣了。

講信修睦

信與睦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而“天下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和基礎。“天下為公”,人人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著,地位平等,無脅迫的可能,無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際關係總的概括。這個以“天下為公”為前提的人際關係同樣遭到了後儒的竄改。《禮記正義》解釋說:“講信修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修,習;睦,親也。此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雲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也。”通過《正義》的解釋,“講信修睦”僅是一種言說交往的表面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又是王化影響的結果,大同世界的本質被閹割了。

人得其所

大同世界描繪的社會是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在這裡,人們視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視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任何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任何人都主動關心社會。男有室,女有家,社會和諧,人民安堵。對這段最具實際意義的社會保障,後儒也是多有竄改的,如將社會保障制度解釋為一種在君王影響下的社會風氣。所謂“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子己子。”將人人有勞動權力的“壯有所用”解釋為“不愛其力以奉幼”,將男有分解釋為“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而將“女有歸”解釋為“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特別又從反面論證,有意無意地醜化婦女說:“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也。”“男有分,女有歸”,實際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權力與機會,不至因戰亂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成為曠夫怨女,是一種基本的社會保障。

人人為公

在這裡,人們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惡一切浪費現象,也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貨棄於地是可恥的,貨藏於己同樣是可恥的。

各盡其力

在這裡,勞動已經成了人們高度自覺而又十分習慣的活動。“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勞不勞是可恥的,勞而不盡其力也是可恥的,勞動只為了自己同樣是可恥的。正是人們這種不計報酬、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支撐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實可靠的社會保障又是這種勞動態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和諧優越的生存條件,人們回報社會以高度的自覺勞動,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而又互相進。

理想社會

大同社會是一種人們理想中的社會。綜上所述,想要達到大同社會的要求最起碼要達到以上的幾點。大同社會是一個要求所有人的心都必須是無比純潔的社會。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生活,我們只能約束好自己,才能維護好這個社會,這個世界。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可以從個人對社會、社會對個人以及人盡其力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 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據為己有;“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天生我才必有用),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不過大同社會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有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修養到達相當高的境界就可以實現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