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鮎

大口鮎

大口鮎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 主要產於中國長江流域, 是一種大型的名貴經濟魚類。具有生長快、 肉質細嫩、抗寒、 易起捕等特點, 深得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青睞, 是當前漁業生產上一種新的優良養殖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口鮎
  • 拉丁學名: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 別稱:南方大口鮎,南方鮎,大口鮎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硬骨魚綱
  • :鮎形目
  • :鮎科
  • :鮎屬
  • 英文名:southern catfish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大口鮎錐體蟲病,基本養殖情況,症狀,病理變化,討論,池塘高效養殖,胚胎髮育,

識別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4.5—6.0倍;為頭長的4.3-4.6倍。頭長為吻長的3.1-3.7倍,為頭寬的1.2倍,為眼徑的9.6-11.4倍,為眼間距的1.6-1.8倍。體長形,體側扁,背面平直,腹部圓。頭較長,扁平。吻短而扁圓,吻長顯著小於眼後頭長。口亞上位,口裂大,其末端至少可與眼球中部相對。下頜稍突出於上領之前.上、下頜均具有絨毛狀細齒。唇薄。僅見於口角處。成體具2對須,上頷須較長,末端後伸可超過胸鰭,頦須較短。眼小,側上位,眼間隔寬而平坦,眼間距大於或等於眼後頭長。鼻孔2對.前後分離,前鼻孔為管狀。鰓裂寬闊,鰓膜延伸至頭部腹面中線,但左右鯉膜不聯合;,不與頰部相連。背鰭小,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胸鰭稍尖,具硬刺,其前緣光滑或具顆粒狀突起或具弱鋸齒,末端後伸可越過背鰭起點下方。腹鰭腹位,末端後伸超過臀鰭起點。臀鰭基部長,起點接近腹鰭基部後端,其後端與尾鰭相連。無脂鰭。尾鱔近截形,肛門緊靠臀鰭起點。全身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雄魚胸鰭刺後緣從中部至末端鋸狀發達。性成熟雄魚生殖突尖而長,胸鰭稍尖,有鋸齒狀棘手感。雌魚胸鰭刺後緣較光滑;性成熟雌魚生殖突圓而短,胸鰭橢圓而光滑。幼小時,背側部一般為黃綠色,成體一般為黑褐包。頦部為灰白色,具黑褐色斑點。各鰭為灰色。

生活習性

大口鮎屬大型淡水魚類,常見個體2—3kg,最大個體重達35-40kg。肉細嫩、鮮美,刺少,是上等魚品,為四川省主要捕撈對象之一。其人工飼養和繁殖已在四川省水產研究所獲得成功。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230-445mm,體重0.1-0.8kg;2齡魚體長410-735mm,體重0.6—4.2kg;3齡魚體長515-840mm,體重1.2—5.6kg;4齡魚體長630-920mm,體重2.28—8.3kg;5齡魚體長740—1020mm,體重3.7一10.8kg。營底棲生活。晝伏夜出。肉食性,幼魚體長15mm即可吞食其他魚的仔魚、蝦和水生昆蟲.體長200mm以上個體以魚類為食物。性成熟較晚,雌魚一般4齡,雄魚一般3齡方可達到性成熟。成熟雄魚的精巢呈扁平帶狀,其邊緣無葉狀缺刻。產卵期卵巢呈橙黃色,懷卵數為幾萬至十餘萬粒,卵徑1.8—2.0mm。產卵期較長,4一6月為產卵盛期。產卵群體雌雄比為2:l。產卵場為急流灘,底質為石礫或砂質。卵沉性,具強粘性,粘附在石塊、砂礫上發育。
捕食感覺行為:大口鮎主要依靠側線和觸鬚捕食, 皮膚具有部分感覺作用。大口鮎側線和觸鬚主要對獵物的低頻振動起反應, 觸鬚對靜止的鮮餌料魚有中等強度的反應。味覺在食物吞咽過程中起很大作用, 視覺和嗅覺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 獵物的形狀不影響大口鮎的捕食。由於大口鮎對靜止的鮮餌料魚有中等強度的攻擊反應和吞食行為, 因此,只要經過適當的馴化, 大口鮎可以攝食人工飼料, 但一般拒食臭餌料魚。

大口鮎錐體蟲病

錐體蟲屬鞭毛蟲,最早於1841年在鱒的血液中發現。錐體蟲個體小,寄生於血液,使魚精神萎頓、不食、體質衰弱、貧血,最後死亡。我國從50年代起就陸續有錐體蟲感染膏、草、鰱、鱅、鯉、鯽、蝙、黃顙魚、黃鱔、鰻鱺等魚類的報導。但至今尚未見感染南方大口鯰的報導。近年來,四川南方大口鯰養殖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最近相繼在一些養殖場發生錐體蟲病,造成很大的損失,其中尤以1997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仁壽黑龍灘水庫網箱養殖的大口鯰發病嚴重。病魚表現為不食、精神蔞頓、浮於水面、活動滯緩、呼吸困難、體色變淡、鰓絲腐爛等,最初認為是缺氧和爛鰓病,經採取增氧措施,氯消毒劑消毒水體,內服維生素c、呋喃唑酮、抗生素等一周均無效,不斷有死魚。隨後鏡檢發現鰓內有波動的蟲體,誤認是鰓隱鞭蟲,採用硫酸酮和硫酸亞鐵合劑(5:2)8mg/L浸泡10分鐘,無效,改用250mg/L福馬林浸泡30分鐘仍無效,而且死魚與日俱增。最後由四川農業大學牽頭會診,通過剖檢,血塗片鏡檢,病理組織檢查等,確診為錐體蟲病,現將較為詳細的情況報導如下:

基本養殖情況

四川某水產養殖公司,1997年4月15日在6個網箱內投放南方大口鯰魚種4800尾,網箱規格為6m×6m×3.5m,鯰種規格多數為100~300g,少數個體達800g,每口網箱平均投放800尾。進箱前以3%食鹽與10mg/L孔雀石綠混合液浸洗魚體5—10分鐘。投餵飼料以魚粉、豆柏、次粉等為主製成軟團狀餌料,並輔以野雜魚投喂,隨著個體的增大,小雜魚的投餵量逐步增加。
水質情況,從4月中旬到5月中旬測得各種指標為:水溫19~24℃,溶氧5.26-9.7mg/L;透明度80~90cm;pH7.3—8.35;氨氮0.12—1.04mg/L;硝態氮O.001-0.0075mg/L;亞硝態氮0.001-0.0075mg/L;磷酸鹽0.004—0.008mg/L;總硬度3.14—8.1。

症狀

自4月15日大口鯰种放入網箱後,生長良好,未見異常,但到5月8日開始發病,病鯰精神萎頓,撮食減少,離群獨游,遊動遲緩,或停於網箱邊角,浮於水面,呼吸困難,如缺氧表現,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上浮數量增多,食慾消退、停邊不動.如昏睡狀,體質消瘦、對外界的刺激無反應,人為驚嚇也不潛入水下。症狀出現後二天(5月10日)開始出現死魚,從第一天死二尾開始,以後基漸增加,從幾尾到數十尾,到6月1日死亡數劇增達到150尾,6月2日到6月10日平均每天死魚100尾以上。從,月10日開始死魚到6月10日共死亡1463尾,死亡率達300以上。死亡的鯰體重多為500-1000g。經統計發病率高達80%以上。

病理變化

1.剖檢,將發病死亡不久和將死未死的躺鯰撈出,進行剖檢。病鯰、死鯰體表完整,無任何峽損,也有光澤,但體色明顯變淡,體表粘液增多,鰓絲腫脹色淡,有小出血點,粘液增多,一些病例鰓絲邊緣有潰爛,附有褐物。解剖魚體止、、肝、腎、脾等內臟器官普遍顏色變淡,在體腔內有少量積液,有輕度水腫表現。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全,呈嚴重的貧血現象。
2.鏡檢,取鰓組織和血液進行鏡檢。
取10尾將死未死的病魚,剪取少量鰓絲,放在清潔載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蓋上蓋玻片,輕輕加壓,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再從心臟抽取血液,製成兩種血片,一種新鮮較厚的血片,以觀察活的蟲體,另一種製成薄血片,以姬姆薩(Giemsa)染液染色,油鏡觀察。
高倍鏡下(400倍、1000倍),在鰓組飄和血液塗片內均見大量的錐體蟲,尤以新鮮血塗片最為清楚,量多。蟲體非常活躍,藉助波動膜不停地起伏波動,但位移較少,呈緩慢地扭動前進,一個視野內可見上百個蟲體,蟲體與紅細胞的大小比例與青魚錐體蟲相近。蟲體狹長,有多個曲折,兩端尖細,胞核長橢圓形,位於蟲體中部,核內有一枚內體。蟲體後端有一卵圓形的動核,靠近動校後面有一生毛體,長出一根鞭毛,沿體表從後向前延伸,通過體表的部分與體表相連,並形成一條狹長曲折的波動膜,向前伸出體外的部分形成游離的前鞭毛。在Giemsa氏染色的血片中蟲體的核與動核呈紅紫色,波動膜呈淡紅色,原生質呈談天藍色。
3.病理組織學檢查,心臟發生心肌炎變化,,心肌纖維腫脹,顆粒變性,甚至壞死,肌間有較多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這些炎症細胞有的發生壞死崩解。核碎屑散布在壞死灶內,在小血管內可見到錐體蟲和溶解破碎的紅細胞殘骸。肝、腎實質細胞變性,有的發生壞死,在血管內可見到錐體蟲和溶解破碎的紅細胞殘骸,鰓小片上皮細胞腫脹、脫落和壞死.有少量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漫潤,有的區域鰓小片毛細血管破壞,錐體蟲逸出,故可在破壞的鰓小片組織中見到錐體蟲。

討論

1.大口鯰是目前名特憂養殖中的優秀魚種之一,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民眾歡迎,四川養殖大口鯰主要有池塘和網箱兩種養殖方式,這次大口鯰錐體蟲病主要發生於網箱養殖,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以往文獻報導的其它魚類錐體蟲病嚴重。錐體蟲是血液寄生蟲,它對魚體的損害可能是蟲體在血液內大量繁殖,產生大量有毒的代謝產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循環系統,從而引起一系列的機能障礙,魚體表現出精神萎頓、不食、昏睡、水腫、心肌炎、肝腎實質變性.鰓組織變性壞死,紅細胞溶解和數量減少,出現貧血、缺氧、體質消瘦衰竭等,最後死亡。
2.由於錐體蟲寄生於血液,治療上非常困難,按常規的硫酸銅、硫酸亞鐵等方法治療無效。參考用家畜的抗錐體蟲病藥物,又難以買到,因為家畜錐體蟲病在目前很少發生。資料介紹抗魚類錐蟲病藥“對苯基胂酸鈉”和“氨苯基胂酸銅”等,也難以買到,因此治療試驗無法進行,最後只有將這批病鯰按有關規定處理掉。但本病造成的危害,應值得我們重視,一方面要把重點放在平時的預防上,據介紹,錐體蟲的中間宿主為蛭類。因此做好清塘和水體的消毒,殺滅中間宿主是有效的預防方法。另一方面應進行鯰錐體蟲的生活史傳播方式以及治療藥物的研究,以達到有效防治鯰錐體蟲病,保證大口鯰的健康養殖。

池塘高效養殖

一、 池塘條件:面積大小不限,以3~7畝為宜。水深1.6~2 m,水質清新,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裝配增氧機。池底修建自製冷庫。用來儲藏冰凍餌料魚。冷庫的修建方法是: 先用磚瓦砌成大小合適的庫房, 房四周牆壁和天花板貼厚7cm的泡沫板, 再購買制冷機製冷就成為冷庫。一般修建35~40t的小型家用冷庫,投資約5萬元。
二、 魚種培育:大口鮎魚苗習性特殊,剛孵出的魚苗沉底發育,自主遊動力差。 直接下池塘培育會沉到池底淤泥中死亡, 成活率極低。一般正確的做法是將魚苗先放養在小水泥池或小網箱中, 用紅蟲或水蚯蚓餵養到3~5cm以上, 再下池塘養成成魚。最新的魚種培育方法是,在計畫進苗的前半月, 池塘徹底清塘消毒, 再用新鮮青綠的油菜桿或蠶豆藤, 每畝約百斤堆放在魚池水邊漚肥, 發紅蟲。 一周后,當紅蟲大量繁殖時, 每天用黃豆10 kg/畝浸泡磨漿, 全池潑灑, 讓紅蟲攝食生長。同時進回大口鮎水花苗。在池中一邊用尼龍薄膜圍成網箱, 薄膜的規格是10m寬,無限長。圍成的尼龍網箱面積大約200 m2, 箱底貼泥,水深1m左右。再將大口鮎水花放進尼龍網箱中, 每平米放苗300~500尾。用密撈海或小密網從箱外魚池中撈取紅蟲, 潑灑在箱裡投餵大口鮎魚苗, 每天投餵三次左右。 4~5d後,魚苗從0.7cm長到1.5 cm,將尼龍薄膜抽掉, 讓魚苗游進魚池中。每天仍潑灑豆漿,但量減半。同時開始潑灑魚漿馴食, 讓大口鮎魚苗由紅蟲改吃魚漿。 每天白天和晚上各餵一次,以晚上為主,每畝日投餌量為3~5 g大約養至10d到半月, 魚苗長成5~8 cm的大種, 再拉網分稀, 賣掉部分大種, 留下少部分養成魚。一般池塘畝放大口鮎水花3~4萬尾, 養成大規格魚種0.8~1萬尾。
三、 魚種投放:每畝投放8~10 cm大口鮎魚種1,400尾, 搭配白鰱魚種70尾, 花鰱魚種30尾,規格15~20 cm。草魚種10~15尾,體重1g左右。要求魚種無病無傷, 體質健壯, 經藥物消毒後下池。
四、 餌料魚投餵:大口鮎典型的肉食性,魚類是它的最佳全價飼料。前期餌料魚以就近收集的淡水野雜魚米,中、後期餌料魚以自制冷庫儲藏的冷凍小海雜魚為主。小海雜魚從山東沿海購進,兩年前主要是海鰍,近兩年因海鰍出口韓國和國內人們食用,貨源緊俏,價格上漲, 改用俗稱的“青筋魚”和“出水欄”等海產小雜魚。餌料魚投餵由全池潑灑逐漸縮小到固定的食場投餵。做到定時、定量、定質、 定位。每天上午和晚上各餵一次。晚上為主, 約占日投餵量的2/3至4/5, 日投飼率占魚體重的8%~ 15%。具體依照天氣、水溫變化及魚攝食狀況而定, 水溫20℃~ 27℃,白天量為1/3, 晚上為2/3。水溫28℃~ 30℃白天量為1/5, 晚上為4/5, 水溫超過30℃, 全部改為晚上餵。天氣悶熱或雷雨前, 應停止餵食。每次投餵以1~ 2h吃完為宜。
五、 水質調控:搭配的花、白鰱用來濾食池中的浮游生物,控制肥水。草魚可攝取食場的餌料魚剩餌殘渣, 有清潔食場之功效,而且比吃草長得快、長得肥。投餵餌料魚,水質容易變壞, 因此主養大口鮎池塘更要注意水質調控。要求魚种放養的最初一個月每隔5d加新水20 cm, 將水深從1.2 m逐漸增加到1.6~ 2m。7月下旬後加大換水量,每周換水一次,換水量占池水的1/3。保持池水水質清新、 溶氧豐富, 透明度為30cm左右。每天定時開機增氧, 陰雨天要晝夜開機增氧。

胚胎髮育

南方大口鮎在水溫(15.5±0.5)℃條件下孵化後7~10日齡為混合營養期;3~6日齡,腸上皮細胞分化為吸收細胞、吸收分泌細胞及分泌細胞3種類型。消化管發育初期參與卵黃吸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