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熱

大別山熱是由布尼亞病毒感染人而引起的腎綜合徵出血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別山熱
  • 就診科室:傳染科
概況:,布尼亞病毒,臨床表現,

概況:

大別山熱是由布尼亞病毒感染人而引起的腎綜合徵出血熱
1981年中國河南和山西發現的輕型出血熱主要由褐家鼠傳播。日本曾發生由大家鼠引起的城市型出血熱,1975年以來又發現由大白鼠引起的出血熱在實驗室暴發。野鼠的尿、糞便或唾液污染皮膚傷口,或吸入揚起的污染塵埃和吃喝污染飲料食物,均可引起感染。鼠體外寄生的革蟎和恙蟎曾被懷疑為媒介,但還缺乏病原學證據。1978年用黑線姬鼠分離到病毒並適應於人肺癌細胞(A549)和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兩種傳代細胞培養。病毒對黑線姬鼠和細胞培養均無明顯的致病性,但用間接免疫法螢光法可測知其存在。本病毒為 RNA病毒,對脂溶性溶劑敏感,不耐熱(56℃)和酸(pH5.0以下),紫外線照射和一般清毒劑處理可滅活。提純的病毒經免疫電鏡觀察,可見到直徑 80~110納米的有膜球形顆粒,其形態符合布尼亞病毒科的特徵。最近,中國學者套用酶標抗體免疫電鏡法,在感染細胞中見到直徑110~160納米的類似布尼亞病毒顆粒和大量胞質內包涵體,根據形態學認為是布尼亞病毒科的 1個新屬。有人建議將本病毒命名為漢坦病毒,但尚未得到公認。

布尼亞病毒

具球形、有包膜和分節段負鏈 RNA的 1科病毒。因首先從烏干達西部的布尼亞韋拉分離到本科的。代表種──布尼亞韋拉病毒而得名。直徑 90~100納米,從包膜伸出許多糖蛋白突起,內有 3個螺旋對稱的核殼,分別含大(L)、中(M)、小(S)3個RNA節段,其總分子量為(6~7)×106。多數具有 3種主要的病毒粒蛋白質。病毒粒成熟時芽生細胞高爾基區表面光滑的小泡內或其附近。   根據血清學和有限的生物化學分析,已確定有4個屬,即布尼亞病毒屬、白蛉病毒屬、內羅病毒屬和烏庫病毒屬,分別包含145、30、27和7個血清型。另有22個病毒被認為是本科的可能成員。  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並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 3種傳播類型。有些病毒在其節肢動物媒介中,可經卵、交配或胚胎期傳播。

臨床表現

臨床特徵是發燒、休克、出血和明顯的腎損害症狀,病人有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等 5個病程,病死率 5%~30%。分布於中國、朝鮮、蘇聯、日本、斯堪的納維亞和東歐一些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