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牛

大別山牛

大別山牛為役用和役肉兼用型牛,是分布在長江北岸山區的南方耕牛品種,是比較大的一個特殊種群。大別山牛以分布區大別山而定名,產於湖北省大別山西部和安徽省大別山東部。1982年9月,中國牛品種志編寫組會同鄂、皖兩省有關地、縣畜牧行政單位和科技人員經實地考察後,一致認為鄂、皖兩省大別山地區的黃牛屬同種異名,經省級定名為大別山牛。2006年末中心產區飼養量為30萬頭。大別山牛適應性強,耐粗飼,耐受高溫、高濕,抗病力強,是中國優良地方品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別山牛
  • 分類:役用和役肉兼用型牛
  • 分布:長江北岸山區
  • 產地:湖北省大別山西部的黃陂
產區分布,產地環境,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土質水源,品種特性,外貌體型,體尺體重,繁殖性能,

產區分布

大別山牛以分布大別山而定名,產於湖北省大別山西部的黃陂﹑大悟﹑英山﹑羅田﹑紅安﹑麻城和安徽省大別山東部的金寨﹑岳西六安舒城桐城﹑潛山﹑太湖﹑宿松等縣。

產地環境

地理條件

產區屬大別山南麓,位於東經114°9′~114°37′,北緯30°40′~31°22′。大別山黃牛的中心產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2~623.9米,少數山峰高達700~800米。境內山脈逶迤起伏,山高坡陡,溪谷交錯,水田分布於沖壟,多系坡田和小塊梯田。

氣候條件

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6~16.4℃之間,極端最低溫度為-10.9℃,極端最高溫度為39.6℃。全年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雨量充沛,無霜期244~247天。

土質水源

梅山、響洪甸、佛子嶺、龍河口四大水庫。山體主要由元古代——中生代花崗岩、片麻岩、閃長岩組成。土壤為砂泥土,質地松,易板結。旱地面積更小,俗稱“牛眼睛地”,為麻骨土和砂土,土層瘠薄。由於田塊小,所以多飼養黃牛作耕牛,並逐漸形成為黃牛的集中產區,大別山黃牛體型中等、行動敏捷、適於小塊田和水、旱兼作的特性。

品種特性

大別山牛角形多樣,肩峰明顯,多為肥峰型,垂皮發達,胸寬深,前軀稍高於後軀,四肢強健,蹄質堅實,是理想的役用黃牛。
由於氣候條件好,水熱資源豐富,農作物產量高,農副產品與牧草多種多樣,為大別山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飼養條件。適應性強,耐粗飼,耐受高溫、高濕,並能抗寒。合群、易飼養,經改良後雜交優勢明顯,抗病力強,是我國優良地方品種之一。

外貌體型

大別山牛被毛黃色為主,其次是褐色,少數為黑色。腹下,四肢,尾部毛色稍淺呈粉色,毛細短,平滑光亮。鼻鏡肉紅色,黑色、或紅黑相間。
大別山牛
大別山牛
該品種結構緊湊。垂皮發達,角形多為迎風角、叉角和筍角,肩峰明顯,胸深寬,肋骨明顯拱起,後軀較寬而稍斜。四肢筋腱清晰,蹄圓大而結實,乳房發育尚好,多呈碗形或梨形。
公牛頭方額寬,頸粗而短,肩峰明顯,垂皮發達,胸深寬;母牛頭部狹長而清秀,頸較薄長,垂皮長,寬鬐甲較低而薄。
大別山黃牛體格較矮小,骨骼粗壯,發育勻稱,公牛腰背平直,胸深廣,肋骨拱起,腹部圓大,無垂腹、草腹。母牛肷部充實,後軀寬平,尾毛細長蓬鬆,乳房發育尚好,乳頭較長粗,分布均勻。四肢強健,筋腱明顯,蹄圓大而結實。皮膚較薄,有彈性。

體尺體重

成年公牛、母牛體尺和體重
性別
測定數量
(頭)
體重
(kg)
體高
(cm)
體斜長
(cm)
胸圍
(cm)
管圍
(cm)
成年公牛
12
332.84±15.56
117.62±5.95
125.99±7.44
164.42±8.19
17.36±1.00
成年母牛
55
284.35±25.00
110.08±8.21
122.90±3.69
154.95±4.45
16.00±0.94
體態結構
性別
體長指數(%)
胸圍指數(%)
管圍指數(%)
成年公牛
107.12±6.07
139.79±6.53
14.76±1.10
成年母牛
111.65±2.15
140.76±4.53
14.53±0.49

繁殖性能

母牛1-1.5歲時有明顯發情徵候,發情持續期2-3天,發情周期平均23天。妊娠期245-308天,平均274.6天。母牛可以常年發情,但旺期為5-7月份。公牛使用配種的年齡為2.5歲以後。因飼養管理粗放、發情周期等受營養影響,繁殖率不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