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碑碑文
早在兩千多年前,《尚書·禹貢》就有“大別山”一名的記載。
園區集花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構造地貌和丹霞地貌為一體,地質景觀多彩多姿,地質遺蹟鬼斧神工。徜徉其間,層巒綿延,疊嶂崢嶸,怪石嶙峋,秀谷深幽,移步換景;飛瀑流泉,紅岩赤壁,湖光山色,珍稀生物嘆為觀止。
大別山距今已有二十幾億年的漫長地質演化歷史,頻繁的岩漿活動,多樣的地質變遷,使之成為地球科學極為難得的教學研究基地。園區的榴輝岩帶是全球規模最大、出露最完整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根帶”部分,令世人矚目。
園區內人文資源極為豐富。皋陶文化在這裡發源,楚文化在這裡成熟;這裡遍布歷史遺存,古蹟文韻;它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青山、碧水、紅土地的交匯,古韻新風生態園的融合,使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展現出迷人的風采和魅力。
園區介紹
地理區位
白馬尖園區位於霍山縣南部,與岳西縣接壤。園區北起天和,南至朝天垧,東連多雲寺,西接金竹坪。地理座標為東經116°09′40″~116°12′16″,北緯31°05′44″~31°07′29″,面積約16.0平方公里。海拔範圍850-1777米,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為大別山最高峰,因形似白馬而得此名。
外部交通便利,209省道直達園區,正在修建中的六(安)潛(山)高速路黃尾出口,距園區直線距離近10公里。
地形地貌
白馬尖園區位於大別山腹地,地形為中山區,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峰、峽谷、水系和山間小盆地。
氣候
白馬尖園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2.6——15.1 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74-1596mm,無霜期215天。夏季平均氣溫明顯低於大別山北麓,最熱月份(7月)平均氣溫僅28攝氏度。這裡是清涼世界,避暑勝地。“煙氣空濛晴亦雨,泉聲猶咽署猶寒”,是園區氣候特徵的最好寫照。園區複雜的地形條件與氣候特徵相結合,造就了煙波浩渺的雲海,美輪美奐的日出,艷麗色彩的晚霞,令人心動的佛光等神奇的大氣景觀。
土壤
白馬尖園區的成土母岩為:上部為花崗岩體,下部為古老的變質岩。地質主體為燕山期花崗岩,占園區總面積的95%。圍岩為大別雜岩中的變質侵入岩組合,形成於晚元古代,距今約6~8億年。其早期侵入的岩體為細粒花崗閃長岩(距今約2.3億年),晚期侵入的岩體為細粒二長花崗岩(距今約1.3億年),並將早期侵入的岩體大部覆蓋,僅在白馬尖及多雲尖有小面積出露。花崗閃長岩礦物顆粒細小,緻密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故園區內各主峰多為該類花崗岩體構成。受構造和岩漿岩自身冷卻等因素作用的影響,園區內花崗岩體節理、裂隙十分發育,構建了雄奇壯觀的花崗岩峰林和千姿百態的怪石。
植物
白馬尖園區的植被區系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治理自然地理條件複雜多樣,是我國第三紀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為華北、華中、華東三大植物區系的交匯處。 境內屬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生態環境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國家級、省級保護植物和其他樹種數十種,如大別山五針松、 金錢松、黃山松、青錢柳、銀鵲樹、紅豆杉、巨紫莖、天女花、都支杜鵑等。
動物
白馬尖園區高林密、人跡罕至,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這裡野生動物資源豐富。豪豬、草鹿、鹿獐、靈貓、狐狸、斑豹、金錢豹、娃娃魚、甲板龜、穿山甲,以及鶚、畫眉、百靈、黃鶯、鷂鷹、八哥、山和尚、白頭翁、長尾錦雞等珍稀動物,在園內廣泛展布。
環境
白馬尖園區遠離城鎮,原始森林保存良好,植被覆蓋率打96%,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這裡的大氣、水體、土壤三維空間基本未受污染,水土流失輕微,空氣清新,大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一級標準。高植被和原始森林,涵養了豐富的水源,地表水體清澈碧透,達一類衛生飲用水。
風景資源
白馬尖雄峰聳立,群巒環繞,險拔峻峭。園區山川秀美,景色怡人,有著豐富的風景資源和地質景觀。有雄踞於大別山腹地的花崗岩峰從地貌,有奇異的象形石景觀和優雅的峽谷風光,有瀑布、溪流等水文地質景觀以及浩瀚的森林景觀。
人文景觀
主峰多雲尖建有多雲寺,相傳始於漢初,寺內所藏文物,具有一定的考古和觀賞價值。
特產
景區土特產十分豐富,其中金竹坪黃芽茶就是“霍山黃芽”中的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