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瑜伽

大全瑜伽

大全瑜伽(Integral Yoga),又稱整體瑜伽、綜合瑜伽,是一種是一種源自於印度的瑜伽健身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全瑜伽
  • 外文名:Integral Yoga
  • 類別:運動
  • 創始人:Sri Aurobindo
概述,產生背景,具體內容,發展歷史,

概述

大全瑜伽,又稱整體瑜伽,綜合瑜伽,英文名Integral Yoga,是印度三聖之一的室利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根據切身修習經驗,總結傳統瑜伽的優劣所創,集中了印度瑜伽的精華。整體瑜伽用一種無上的超心思(supermind)來打通物質和精神的壁壘,把人的肉體提升到超心思的層面,從而透徹人生本源,參悟宇宙奧秘。阿羅頻多把自己這套瑜伽稱為“綜合的瑜伽”,而且認為這才是一種“整體的瑜伽”。 大全瑜伽首次把進化(evolution)思想引入新吠檀多哲學中。但是這種進化絕非達爾文說的物種進化,而是純粹的精神進化,是人生的進化,在犧牲中獲得自我的上升。物質再也不是和精神分離的了,甚至瑜伽本身亦不再是分裂的了。阿羅頻多徹底打破了業報,思辨和奉愛這些傳統瑜伽範疇,瑜伽就是瑜伽,雖然練習手段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一切都可以包容到他的整體瑜伽論中去。如果精神進化論是阿羅頻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表述,那么整體瑜伽論則是實現其世界觀的手段或方法。一個是理論基礎,一個是方法手段,兩者相輔相成,融會一體。

產生背景

現在,中國民間流傳的各種瑜伽和瑜伽行法,是經過改造過的、單純用於體育鍛鍊的一些方式,它與印度人所說的瑜伽相差甚遠。印度的瑜伽文化早在3500年前的吠陀時代就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瑜伽”(yoga)一詞,指牛馬拉車時套在脖子上的“軛”或“枷”。後來,詞義逐漸擴展,引申為“連結”、“結合”、“合一”、“化一”的意思。奧義書和各宗教派別賦予“瑜伽”一詞以宗教的意義,把它視為人與神、個體靈魂(小我)與梵(大我)相結合的手段。因為此種手段通過人與神、我與梵的結合化一而能實現宗教的最終目的——解脫,因此受到極大的重視。在古代印度人看來,人的肉體和心思由於受外界物質的誘惑則不斷產生貪慾和自私,從而引發各種煩惱和痛苦,所以肉體和心思往往被看作是罪惡和痛苦的根源。要想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則必須藉助瑜伽手段控制肉體,抑制心理活動,使個人的內在精神(我)與宇宙精神(梵)結合起來,從而獲得解脫。
在印度古代,形成了許多瑜伽學說和修煉方式,主要有智瑜伽、業瑜伽、信瑜伽、王瑜伽、訶陀瑜伽、密乘瑜伽等等。智瑜伽,主張通過增長智慧的方式實現個體靈魂與梵的結合。在方法上強調抑制、“自製”(對肉體一切情感和欲望的抑制)和“三昧”(把自己的全部意識集中到一處,來證悟梵我合一的神聖境界)。業瑜伽,主張通過無私忘我的行為來實現解脫。它倡導忘我地為神服務,從而達到人與神的結合。信瑜伽,主張通過對神無限忠誠、虔誠崇拜,來實現解脫。王瑜伽,因主張通過身體和心理修煉實現解脫,被認為是最穩妥、最有效的方法,故稱“王瑜伽”(瑜伽之王)。訶陀瑜伽,主張把身體和生命當作工具,通過“體式”、“調息”和其他訓練,使肉體生命的活動靜止化、純淨化,最終揭示出內在的自我,從而達到梵與我的結合。
阿羅頻多的整體瑜伽論(Integral Yoga)就是在綜合古代各種瑜伽學說和實踐方法的基礎上融入西方人道主義思想,而創立出來的一種新型瑜伽理論。阿羅頻多認為傳統的瑜伽學說各有側重,例如,訶陀瑜伽只注重身體的修煉,王瑜伽重在抑制人的心理活動,智瑜伽強調增長知識的重要性,業瑜伽強調無私行為的重要性,信瑜伽則強調對神虔誠態度和感情的重要性,但是它們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靈魂與梵的結合和精神之解脫。因此,阿羅頻多主張,把各種傳統瑜伽綜合起來,吸收每一種瑜伽的精華和長處,創造一種新型瑜伽,即“整體瑜伽”或“綜合瑜伽”。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各種瑜伽修持,喚醒人內在的靈魂或精神本性,使人的身體、生命和心思逐步精神化,最終成為具有超心思意識的超人。
在瑜伽與人生的正統觀念中,一切生活就是瑜伽。我們挖掘潛能,自趨完善,將身體與與生俱來的神聖性相結合,這樣就能認識到永恆的存在者——梵(Brahman)。梵即是茫茫宇宙一個局部表現,自然亦是一浩大瑜伽,人是自然“母親”進化的產物,瑜伽的方法即是要我們自覺地變到外表與生命本身同其界限。用阿羅頻多的話說,“瑜伽便是人生之全”。

具體內容

阿羅頻多的哲學體系,從印度傳統哲學的角度看,被稱之為“整體吠檀多論”,但是從現代哲學的角度看,也可以稱為“精神進化論”。 所謂“整體吠檀多論”(Integral Vedanta),是指阿羅頻多在繼承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綜合各種不同的吠檀多學說,並融入大量現代科學的內容,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哲學。所謂“整體”(integral)一詞似乎譯得不準確,“整體”在這裡包含兩層意義:一層是“綜合”不同吠檀多學說的精華,消除它們之間歧異;一層是“調和”古代吠檀多哲學中各種對立的概念,如梵與世界、精神與物質、一與多、明與無明等,使它們成為最高精神本體在進化過程中的不同層次或等級。
吠檀多論是古代印度教哲學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印度思想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類似於中國的儒家思想。吠檀多論源於古代宗教經典《奧義書》,主要討論世界的本原、人的本質、人與神和人與自然的關係、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人生痛苦和最終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等等問題。吠檀多的學者們由於在梵、我和世界三者關係的觀點上發生了分歧,而產生出許多不同的學術派別,如吠檀多不一不異論、吠檀多不二論、吠檀多制限不二論、吠檀多純粹不二論、吠檀多二元論、吠檀多二元不二論等等。在這些古代吠檀多派別中,以商羯羅的吠檀多不二論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近現代吠檀多學者大都繼承吠檀多不二論的基本原理,又糅進西方哲學、自然科學和人道主義的一些內容,而創造出許多新吠檀多學說,阿羅頻多的“整體吠檀多論”就是其中之一。
阿羅頻多的哲學,從現代哲學的角度看,又可稱為“精神進化論”。因為阿羅頻多把宇宙本體——梵看作是一種“精神”,它有許多高低不同的層次,宇宙的演化就是“精神”由低層次向高層次一層層進化的過程。精神進化論的理論基礎是傳統吠檀多的根本原理——“萬物皆為梵”和“萬物起源於梵,存在於梵,並還原於梵”。阿羅頻多認為,宇宙的最高本體是一種純精神,稱之為“梵”或“宇宙精神”,世界一切現象都是“宇宙精神”的顯現形式。“宇宙精神”分為若干等級,最低的等級是物質、第二等級是生命、第三等級是心思(指有思維能力的人)、第四等級是超心思(指超人的思維)、最高的等級是梵(指具有無限智慧和無限歡樂的神聖境界,即梵界)。為了使精神進化論符合吠檀多基本原理,阿羅頻多認為有一個“精神”依序自我退化的過程,梵降為超心思,超心思降為心思,心思降為生命,生命降為物質。在自然界,梵披上了各種物質的外衣,成為有外殼包裹的“潛在意識”。這種“潛在意識”有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的要求,因此推動萬物向“精神”的最高等級——梵進化。進化的過程就是由物質進化為生命,由生命進化為心思、再由心思進化為超心思,最終由超心思進化為梵。 在這裡,不妨說一下,阿羅頻多所描述的梵的退化過程與黑格爾哲學中“絕對精神”從邏輯階段向自然階段的轉化過程頗為相似,因此人們推斷,阿羅頻多的哲學肯定受到黑格爾思想的影響。
阿羅頻多的這種精神進化說是要給人的進化提供理論根據。他認為,萬物都是梵的顯現,因此人也是梵的顯現,梵以“潛在意識”的形式隱居在人的存在之中,成為人的精神本質。現在,自然界已經由“物質”(無生命事物)階段進化到“心思”(有思想的人)的階段,雖然人所處的“心思”階段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宇宙的進化絕不會就此停止。由於人內部“潛在意識”的推動,必然要進化到“超心思”階段並上升到梵界(無限福樂的“神聖人生”階段)。但是,現在人的“心思”由於受外部物質世界的影響充滿貪慾和自私,要想進化,人就必須通過“整體瑜伽”的途徑或方法,消除私慾,淨化心靈,喚醒沉睡在自己體內的“潛在意識”(即吠檀多哲學的“我”或“阿特曼”),使其真善美的精神本性顯現出來。喚醒了內在精神本性的人,被稱為“超人”,他再去幫助和啟迪其他的人。當世上的人都成為超人的時候,人類社會就可以進入一個和諧、統一、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即“神聖人生”境界。
阿羅頻多也把這種精神進化學說引入社會領域,他的《社會進化論》和《人類統一的理想》就是其精神進化哲學在社會政治領域的發揮和運用。他認為,國家和社會的進化和個人的進化一樣,也是通過自我完善、自我淨化的道路,剷除團體和民族利己主義,消除對立、仇恨和戰爭,使隱藏在國家和社會背後的精神本性顯現出來。他預言,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精神化的社會,在精神化的社會中人與人、團體與團體、國家與國家將在同一精神本性的基礎上達到和諧和統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睦相處。到那時,人類將實現統一的理想。
概括地說,整體瑜伽與傳統瑜伽主要有以下兩點不同:
(1)傳統瑜伽把人的身體、生命和心思活動都視為精神解脫的障礙,想方設法抑制它們,甚至斷滅它們。但是,整體瑜伽反對斷滅身體、生命和心思活動,而主張通過修煉,喚醒人的精神本性,在精神本性的指揮下轉化它們,最終實現身體、生命和心思的整體精神化。宗教認為,真正的解脫是在人死後,是在斷滅生命和心思以後,而阿羅頻多主張人活著的時候就可獲得解脫,即通過整體瑜伽,實現人的整體精神轉化。就這方面而言,阿羅頻多改變了傳統瑜伽的宗教意義,使瑜伽世俗化了。
(2)整體瑜伽還使瑜伽生活化。阿羅頻多肯定知識、行為、情感修煉的重要性,也重視身體和心理活動的控制,但是他更主張這一切修煉不能脫離現實生活,應當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他要求整體瑜伽的修煉者不僅參加生產勞動,而且要從事文化學習,不僅進行體育鍛鍊,而且要進行音樂和藝術欣賞,把全部瑜伽的修煉都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行動之中。這樣,就改變了傳統瑜伽脫離現實生活的特點,而使瑜伽日常生活化了。

發展歷史

整體瑜伽自然也就包括傳統各派瑜伽的精髓。虔敬是最重要的。精神的真理只能為那些履行宗教修持以待真理的人們所覺知,所以我們必須一心不亂,心地高尚,以獲得精神性的智慧。只有這樣,“心思”才能把握神聖的原旨,“心思”被用於高尚的用處,獲得永恆的命運。那用處就依附在它上升與下降過程中的地位,命運則是圓成與超越,而不再會是根除或者消滅了。
阿羅頻多終身信奉《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上就說,“用犧牲做他們的伴侶,萬物之主創造了這些生民”。犧牲的律則對於瑜伽修行者來說是最核心的律則。因為只有注視犧牲,站在生死之間,才能領悟到自己不是單獨存在於這世界之上,自己更不是世界之主。自身是破碎的,渺小的,深受束縛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悟自我的背面,那才是神聖的自然。自然要求我們向上,提升,追求解脫。自我的犧牲看似一種極大付出,可它能夠獲得神聖的報酬,能夠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圓成我們內中通向永恆目的之路。
100餘年前,那正是一個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的時代;是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時代;又是尼采虛無主義哲學的時代;亦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時代。阿羅頻多卻在那裡宣傳古老的印度教哲學,引導大家閱讀《薄伽梵歌》,練習瑜伽,提高精神層次,這實在是不怎么合乎時宜。阿羅頻多受過良好的西式教育,對那些哲學思想本是極熟稔的。他在另一本《瑜伽書札集》里詳細地對學生解釋了他的思想與這些思想的區別。
阿羅頻多認為,瑜伽不僅是一種哲學,一種世界觀,更是一種實踐,是自我與大梵,自我與社會,自我與宇宙完美結合的實踐。從1910年思想轉變轉變到1950年的辭世,阿羅頻多用後半生來宣傳瑜伽,實踐瑜伽,整整40年。他的弟子遍布印度甚至全世界,都把他看作聖人,先知,看作那“超心思”精神的肉體化。阿羅頻多通過瑜伽實踐獲得了自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