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是依託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為王貽芳、曹俊、楊長根、衡月昆、李小男的科研項目。

2016年,該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王貽芳、曹俊、楊長根、衡月昆、李小男
  • 獲獎情況: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項目成員,研究成果,

項目成員

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由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台灣的38 個研究機構、約270 名研究人員組成。其中約150 人來自境內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東莞理工學院,華北電力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深圳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等。

研究成果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組於2003 年提出了原創的實驗方案,2011 年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實驗裝置,2012 年率先取得重大成果:發現對應於13的中微子振盪模式確實存在,並精確測得其振盪幅度sin2213約為0.09。
論文發表後,國際科學雜誌和媒體等發表報導與評論上百篇。美國《科學》雜誌將其評為2012 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稱“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來,大亞灣的實驗結果可能就是標誌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該論文迄今被引用上千次,在2011 年以來的粒子物理論文中排名第三(前兩名為發現希格斯粒子的論文)。“因在中微子振盪上的基礎性發現與探索,揭示了超越甚至遠遠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前沿”,大亞灣實驗合作組及其負責人與另外4 個實驗組分享了2016 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該項目只涵蓋境內項目組的貢獻,其中包括:(1)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完整實驗方案和探測器設計,精度超過以往實驗一個量級以上,也大大超過同期國際上的同類實驗。(2)負責全部土建與通用設施,以及約一半探測器的研製(包括液體閃爍體,中心探測器鋼罐,反射板,阻性板探測器,讀出電子學與數據獲取等,並參與台灣負責的3 米有機玻璃罐),而外方負責了另一半探測器的研製(包括有機玻璃罐,光電倍增管及其電纜、高壓,水系統,自動刻度裝置等)。(3)發展了具有一系列創新的數據分析方法,獲得了完整獨立的物理分析結果,並唯一地被本推薦獎項的代表性成果論文所採用。
項目組在國際重要會議上獲特邀報告近百個。項目組集體或主要完成人獲得了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美國物理學會“潘諾夫斯基獎”等國內外多個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