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義記》,佛典註疏。唐法藏撰。三卷(或五卷、七卷)。是南朝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與慧遠的《義疏》、元曉的《疏》並稱為“起信論三疏”。
基本介紹
- 書名:大乘起信論義記
- 作者:法藏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074802
- 性質:佛典註疏
- 卷本:三卷(或五卷、七卷)
《大乘起信論義記》,佛典註疏。唐法藏撰。三卷(或五卷、七卷)。是南朝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與慧遠的《義疏》、元曉的《疏》並稱為“起信論三疏”。
《大乘起信論義記》,佛典註疏。唐法藏撰。三卷(或五卷、七卷)。是南朝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與慧遠的《義疏》、元曉的《疏》並稱為“起信論三疏”。內容簡介設十門:辨教起所因、諸藏所攝、顯教分齊、教所被機、能詮教體、...
《大乘起信論》是2020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萐父。內容簡介 《大乘起信論》中心思想為論證“如來藏”(真如)與世界萬物的關係和勸人信奉大乘佛教。認為如來藏由生滅心轉,實則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世界萬有都是“如來藏”的顯現,因而提出“真如緣起”說。勸導人們深信真如佛性和佛、法、...
《大乘起信論疏》,佛典註疏。簡介 《大乘起信論疏》,①簡稱《起信論疏》或《海東疏》。佛典註疏。唐新羅僧元曉撰。二卷。是南朝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的注釋書。設三門:初標宗體,次釋題名,再依文顯義。與隋慧遠的《義疏》、唐法藏的《義記》並稱為“起信論三疏”。②又名《起信論註疏》或《起...
《思想史研究》是2020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文良。內容簡介 《思想史研究》是一部充滿謎團的千古奇書,自南北朝時代的敦煌本《疏》的作者,隋唐時代的曇延、淨影寺慧遠、法藏至近現代的太虛、印順等,歷代佛教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詮釋其微言大義,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大乘起信論》思想史。...
二、大乘起信論主馬鳴菩薩略傳 三、論主馬鳴菩薩略錄 四、婆藪槃豆傳(摘錄)五、付法藏因緣傳(摘錄)六、釋摩訶衍論疏(摘錄)七、續高僧傳·真諦傳 道宣撰 八、宋高僧傳·實叉難陀傳 贊寧撰 九、大乘起信論序 智愷作 十、新譯大乘起信論序 未詳作者 十一、大乘起信論義記(摘錄)法藏撰 十二、...
簡介 一心指眾生心,二門指心真如門及心生滅門。緣由 語出《大乘起信論》。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雲(大正44?251b)︰‘言一心者,謂一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也(中略);(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也。’蓋眾生心之體乃自性清淨之妙理,故稱如來藏心。此心之...
兩篇書評分別是關於《大乘起信論》的成書問題與中國儒道佛三教關係。圖書目錄 法藏研究 論法藏思想中覺與不覺之相生關係:以《大乘起信論義記》中若干章節為中心 〔美〕詹密羅(Robert M. Gimello )曇遷與敦煌寫本羽333V 〔澳大利亞〕John Jorgensen 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的解讀:要點及其反響 〔澳大利亞...
證發心 大乘起信論所載三種發心之第三。指從初地至第十地菩薩之發心。於此等階位之菩薩,證得真如法身,發起真心、方便心、業識心,以利益眾生。[十地經論卷二、大乘義章卷九、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參閱‘三心’ 532、‘三種發心’659)
已相應,是漢語辭彙,出自‘未相應’1936。中文名 已相應 性質 佛學術語 釋義 大乘起信論就薰習真如之體用 來源 ‘未相應’1936 佛學術語,大乘起信論就薰習真如之體用,而有已相應與未相應二門之分。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載,已相應者,地上菩薩得根本智,與諸佛自體相應;得到後得智,則與諸佛自在之業用相應...
此外,師另著有《法華經講義》、《大乘起信論義記講義》、《八宗綱要講義》、《和漢高僧傳》、《暹羅佛教事情》等書。生平簡介 織田得能,十三歲出家。自福井師範學校畢業之後,於該校執教,並研習漢籍與唯識、俱舍等諸宗經典,且至大阪高貴寺學四分律與大乘律。明治二十年(1887),得西本願寺島地默雷之...
違自順他是佛學術語。違自順他,‘違他順自’之對稱。謂違背自家之本性而隨順他性。系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論真如與無明之作用所立之名目。即‘隨緣真如’與‘成事無明’二者相對,且二者各具有違自、順他、違他、順自等四種性質,然違自即含順他之意,違他即含順自之意,故統稱為違自順他、違他順自。...
系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論真如與無明之作用所立之名目。即‘隨緣真如’與‘成事無明’二者相對,且二者各具有違自、順他、違他、順自等四種性質,然違自即含順他之意,違他即含順自之意,故統稱為違自順他、違他順自。就違他順自而言,可分為:(一)真如之違他,謂真如反對他無明妄染,顯現自家之德;此...
不生不滅之如來藏心)依無明妄緣而起動之生滅心,產生各種差別現象,即為隨緣真如。而此不生不滅之如來藏心起動,稱為阿黎耶識;此識與不生滅心、生滅心二者為非一非異,即為不生滅心與生滅心之和合。(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本、大乘義章卷三末、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上)p1406 FROM:【佛光大辭典】
蓋謂妄執分別之粗雜心為相應心,真妄和合之阿梨耶識為不相應心。意即妄執分別之粗心有心王與妄念(心法)之分別,此二者相應,其能知與所緣之相相同,故稱相應心。阿梨耶根本識乃心與無明之和合,此二者常無別異,故能知與所緣之相不相同,稱不相應心。[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大乘唯識論序]
(3)常所明意識,是粗品意識,通受善、惡、無記三性果。元曉認為阿黎耶的特性是真妄和合,並將它配屬三識中的現識,以如來藏心配屬真識,前七識配屬分別事識。法藏之說大明鏡與元曉所說相同,不承認第七識攝於分別事識。《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雲(大正44·263a)︰‘經中現識即是三細中現相...
1843 44 大乘起信論義疏 4卷 隋‧慧遠撰 1844 44 起信論疏 2卷 新羅‧元曉撰 1845 44 大乘起信論別記 2卷 新羅‧元曉撰 1846 44 大乘起信論義記 5卷 唐‧法藏撰 1847 44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1卷 唐‧法藏撰 1848 44 起信論疏筆削記 20卷 宋‧子璇錄 1849 44 大乘起信論內義略探...
(三)舊攝論師所立四門出體:⑴隨名義別體,⑵攝義歸名體,⑶ 攝塵歸識體,⑷攝事歸理體。蓋四門出體之說,源於經體之論。又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及說無垢稱經贊卷一亦各立有四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則列舉華嚴宗所立之四門出體:(一)隨相門,相當於上記之性用別論體。(二)唯識門,相當於攝...
煩惱)之眾生,為迷苦之境界所束縛,猶如繫於生死之牢獄,故稱為在纏;反之,離開煩惱之束縛而至覺悟之境界,則稱為出纏。又如來藏為煩惱所隱覆,稱為在纏真如、有垢真如;而拂除煩惱所顯現之法身,則稱出纏真如、無垢真如。[勝鬘經法身章、勝鬘寶窟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三、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
《菩薩處胎經》卷六有真法性或真性之說。《大智度論》卷三十二說,法性與如、如如、實際、實相等意義相同。意義 《圓覺經》雲(大正17·917b)︰‘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大智度論》更將一切諸法的總相、別相,都歸為法性。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釋‘法性真如海’時,說法性是真體普遍之義,...
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參閱‘無明’5094)《佛光大辭典》:“即諸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煩惱。”
即根本智),故與真如之自體不相應,由是乃無真如之自體相薰習;又因未得後得智(為一種善能鑒照諸法差別之智),故與真如之業用不相應,由是乃無真如之用薰習。此外,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謂,修行者因未得根本智,故與諸佛自體不相應;又因未得後得智,故與諸佛自在之業用不相應。
)4卷、《華嚴金獅子章》1卷、《華嚴經問答》2卷、《華嚴經義海百門》1卷、《華嚴游心法界記》1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1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1卷、《密嚴經疏》4卷、《般若心經略疏》1卷、《入楞伽心玄義》1卷、《大乘起信論義記》5卷、《大乘起信論別論》1卷、《法界無差別論疏》...
相對。為大乘起信論所說四覺之一,與天台宗六即中之‘分真即’同義。謂初地以上至等覺之菩薩僅證得一分真理,乃尚未完全覺悟之覺智。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六中):‘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此外,隨分覺之結果,稱為隨分果。[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
隨相門 隨相門,佛學術語,為華嚴四門出體之一。佛學術語,為華嚴四門(隨相門、唯識門、歸性門、無礙門)出體之一。謂一切事物,各有其本體,故能個別顯示其體性。同於法相宗之性用別論體。[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二藏 即分類如來一代聖教為二種法藏。乃指詮釋聲聞與緣覺二乘道之聲聞藏,及詮釋菩薩道之菩薩藏。前者系狹淺而較劣之小乘教;後者則為深廣而圓滿之大乘教。慧遠、吉藏即準此而立教判,大別佛教為二。[菩薩地持經卷十建立品、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大乘經論所說,多依此義。此為去妄歸真之一種教法。乃“權大乘”之義。(三)就真妄同體之義而言,謂真如與無明,乃一法之異稱,如水與冰,冰之自性即為水,無明之自性即為真如。非先為水而後為冰,如言先為水,則僅為教法之方便說而已。[圓覺經、勝鬘寶窟卷中末、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末](參閱“...
《華嚴經搜玄記》卷一;《法華經玄贊》卷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成唯識論演秘》卷一(本);《楞伽經玄義》;《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一;牟宗三《佛性與般若》。(據《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附錄:【判教】《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判釋釋迦一代之教相也。如天台之五時八教,華嚴之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