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當選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 研究者潘建偉、陸朝陽
  • 理論基礎:量子糾纏
  • 套用:量子網路技術
理論基礎,研究過程,研究意義,

理論基礎

要想弄清楚“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就繞不開“量子糾纏”的概念。量子糾纏是指相距遙遠的兩個量子所呈現出的關聯性。科學家早就發現,處於特定系統中的兩個或多個量子,即使相距遙遠也總是呈現出相同的狀態,當其中一個量子狀態改變時,其他量子也會隨之改變。
愛因斯坦曾把量子糾纏稱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不過觀察者網曾經報導,科學家如今認為,量子糾纏其實也是需要信道的,潘建偉教授的項目組2013年也測出,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個數量級。
這就是量子隱形傳態的理論基礎。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帶傳輸量子攜帶的量子信息可以被瞬間傳遞並被複製,因此就相當於科幻小說中描寫的“逾時空傳輸”,量子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地出現。

研究過程

中科大潘建偉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項工作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單一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驗證,該工作隨後與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一起入選了《自然》雜誌“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然而,以往所有的實驗實現都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局限,即只能傳輸單個自由度的量子狀態,而真正的量子物理體系自然地擁有多種自由度的性質,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基本粒子,如單光子,它的性質也包括波長、動量、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等等。
中科大此次就是進一步發展出了“非摧毀性的測量技術”。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研究人員成功製備了國際上最高亮度的自旋-軌道角動量超糾纏源、高效率的軌道角動量測量器件,突破了以往國際上只能操縱兩光子軌道角動量的局限,搭建了6光子11量子比特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糾纏實驗平台,從而首次讓一個光子的“自旋”和“軌道角動量”兩項信息能同時傳送。

研究意義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實驗成果得到了《自然》雜誌審稿人的高度評價,他們一致稱讚該工作“絕對新穎、重要,處於當前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領域的最前沿,可以認為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在1997年單個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實現的18年之後,這個工作從基本概念上將量子隱形傳態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非常有趣,意義重大,且具有極其苛刻的技術難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