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說明
多神論polytheism一詞,來自希臘文的“多”(polys)及“神”(theos),意即承認及崇拜多位神祇。所以多神論是對“神”的信仰,非只信奉大能的,或超自然的存有物(如鬼,或先人的精神等等)。在用法上,多神論常與一神論相對,後者被人(主要是護教學家及十九世紀的文化進化論者)視作較高層次的信仰;而且現代科學界中的無神論者認為今日科學能夠代替多神論。
多神論宗教的信徒相信有許多位神(靈)的存在,儘管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或某種場合只會拜一位神。
多神論的神一般會有地位的高低之分,每個神有其特殊的技能、需求及欲望。其
人格特質上很類似人類,也有喜怒哀樂,有比人強大的能力、
權力或
知識。多神論的信仰和
民間宗教中的
泛靈論有關。
多神論的起源
有兩種主張:
(1)歷史上的理論多持進化思想的觀點:多神論是精靈論(animism),或多鬼論(polydaemonism,或稱shamanism)進化的結果。先民感覺到他們的生命往往繫於許多無形的力量;當這些力量被視作個別的、非物質的存有物(例如逝去的先人的精神)的時候,便是多鬼論。多鬼論慢慢進化為多神論,再進化為一神論。今日,這種論調已不再獲得普遍的支持了。
(2)相反的觀點就是“原始一神論”(德文Ur-monotheismus):一神論是人類最原始的信仰(
亞當和他的後人顯然是一神論者),而多鬼論和多神論則是人類從無罪的境況墮落退化的結(從亞當諾厄,以及諾厄以後,人類敗壞,多神論生成)。然後,信仰多神的人再次藉神的啟示(或成熟的哲學反省)回歸一神(
亞巴郎的祖先可能信奉多神)。
多神論並非只有一種形式,希臘多神論不同於日本神道,也不同於馬來宗教。然而,一些基本的特質卻仍是可以追尋到的。在這方面,最令人驚訝的便是:多神論只出現,在一些較進步有文字的文化中,如中國、印度、古代近東、希臘、羅馬等;偶而在一些沒文字的文化中也發現它的蹤跡(如中美和南美被征服前的宗教)。通常這些文化都有著較進步的耕種方式,它們的經濟能夠產生充裕的物資,以致人和大自然之間有了一段距離;結果就是分工、社會階層和政治結構的複雜化。這些都成了孕育多神論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在這背景下,人面對宇宙,是如此緊密相連,卻又非纏繞不清,這是一種與大自然及與神距離的感覺。這些神雖非全能,卻是大能的,位格的,非物質的,他們或由於自動,或成為人類呼求的對象,而介入人類的事件之中。
多神論的神的特性就是不死(非永恆),這是他與人主要不同的地方;然而這個不同卻不是(如同一神論那樣)創造者與受造物之間的不同,而只是在能力及恆久性上的差異。再者,這些神仍然有他的來源及歷史(聖經中的一神論的神造歷史,他本身卻沒有歷史,創十二1~3;出三7~10;申六4~13;列上十八21~39;依四十11~26;四一21~29);他們的歷史是神話的主要題目,其中還包括其家庭關係、愛情故事、後裔等等的記載。此外,這些神是位格的,因此也是可以當作交談的對象。
神的秩序往往是人的秩序之反映。多神論的神界更分化,更有結構,有時甚至層次分明,因為人的世界是如此。因為人的世界是如此複雜多樣,神也有許多,甚至還很專門化,因而有個別地方、城市、國家、家庭的神;也有特別職掌的神,如疾病之神、豐收之神、雨神、獵神等等。這許許多多的神必然地產生了統序,較重要的神有名有姓,較不重要的卻成了無名之輩。在羅馬,人甚至還以“
逕啟者”的方式祈禱,或者以“貴神祇”來作開場白。
不容忽略的一件事就是:多神論的消失(也許是一神論“革命”的結果)。事實上,除了某些東亞宗教外,多神論在宗教舞台上已不多見了。當代哲學討論主要是集中在一神論和無神論之間。多神論只被視作宗教歷史上的一項重要現象(或階段),卻很難再被成為生活的選擇了。
多神教歷史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多神教的神包括
蘇美爾人的神、埃及的神、和古典證明的
萬神殿,其中包括古希臘宗教和古羅馬宗教。
大部份古代信仰認為神影響人的生活,但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眾神有自己的生活,不會因凡人的事務而影響自己,但在睡眠中能感知心靈。伊壁鳩魯認為眾神和人一樣,其實都是物質,且在世間空白的位置中居住。
在古希臘的
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分別為:
宙斯、赫拉、波塞冬、
雅典娜、阿瑞斯、得墨忒耳、阿波羅、阿耳忒彌斯、赫淮斯托斯、
阿佛洛狄忒、愛馬仕和赫斯提亞。赫斯提亞下台後
狄俄尼索斯被邀請到奧林匹斯山,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羅伯特格雷夫斯的“希臘神話”建議赫斯提亞交出她的座位,他援引的兩個來源顯然不建議赫斯提亞這樣做。哈迪斯會因為他住在陰間而不包括在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內。所有的神都有一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