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但是,縣域均衡並不能滿足學生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例如北京豐臺區的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能到西城或海淀就讀,而後兩個區的家長又盯著實驗二小或者中關村一小等名校。在收費擇校、推優等形式相繼被禁之後,學區房成為了家長們唯一的選擇,擇校也被形容為“過去憑條子,現在憑房子。”
2015年11月26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多校劃片”,也就是一個小區對應多個國小國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王定華表示,將通過這種方式為學區房降溫,同時加大查處力度,及時曝光擇校現象,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
目的
從教育部王司長的解讀里,“多校劃片”目的是能夠改變“單校劃片”產生的一些社會問題,把學生入讀國小國中由“一對一”變成“一對多”,最終能入讀哪所學校由唯一答案變成多種可能,用“電腦派位”分配學生入讀的學校,由此消減學區房的優勢,解決家長過分追捧學區房、中介大肆炒作學區房的現狀。
專家觀點
“我覺得解決擇校問題的根本路徑同樣是供給側改革。”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認為,擇校的根本原因還是供需矛盾,是優質教學資源供給不足。就近入學是控制需求方面的措施,下一步教育系統應該適應需求,提供更多學校、開闢更多資源。比如上海推行的公辦學校負責保基本,民辦學校提供選擇,北京的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都是很好的方法。
教育部基礎一司司長王定華表示,擇校熱需標本兼治。“首先要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試行市域均衡,同時通過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劃分大學區等方式,迅速擴大優質教學資源,這是根本之策。”
網評
多校劃片“多校劃片”仍是治標不治本之舉。良禽擇木而棲。只要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有優劣之分,在老百姓的頭腦里有好差學校之別,就不可能避免優等學校受追捧,即使阻止拼房,也難抵擋拼爹。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才是治本之道,讓每所學校的師資等教育力量和基礎設施設備走向均衡,才能從根本上為學區房降溫解壓。
從表面看,“多校劃片”較“單校劃片”好像是更進了一步,似乎找到了學區房降溫的“法寶”,其實不然。從一個區域對應一所單一的國中或者國小,到一個區域對應多所中國小,這只是形式方面的變化,畢竟用“電腦派位”擇校去了人為操作的可能,但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習環境等實質性的東西並沒有改變:哪個學校的師資力量強、教學設施設備優、社會公認地位高等,依然會在學生家長心裡十分分明,還會為學校貼上三六九等的標籤。說白了,就是好學校還是好學校,普通學校還是普通學校,人們還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送進“一等一”的好學校里,擇校的社會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和改變。
與其挖空心思變幻形式,不如實實在在豐富內涵。“多校劃片”如同掩耳盜鈴,難以改變擇校熱的社會問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區房熱的背後是家長對高質量教育的角逐,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影響下,學生家長能花300萬元買個衛生間大小的學區“蝸居”,就能花300萬元打通人情壁壘把孩子送到優等學校。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一天不解決,這種擇校熱的社會現象都不會消失。如果真正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讓每所學校都相對成為家長眼裡“一等一”的好學校,相信家長們也不會忙著湊熱鬧去擇校。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事務,學區房熱只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問題則是,家長迫切給孩子創造優越的就學環境與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解決學區房熱的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善於使用中國功夫,用足中醫的治本之道,才能切實解決問題。當然,重視治本不等於放棄治標,能夠做到標本兼治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