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鎮(多巴(青海省湟中縣轄鎮))

多巴鎮(青海省湟中縣轄鎮)

多巴(青海省湟中縣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多巴鎮是湟中縣18個鄉鎮之一,位於湟中縣城魯沙爾北部25km,東距省會西寧市25km。鎮域東西長約25km,南北寬約6km,總面積148.76km2。多巴鎮 區所在地是青海省著名的高原小鎮。多巴藏語意為“三岔路口”,歷代為軍事要地,是通往青南地區和西藏地區的咽喉地帶,是牧區、農業區的交匯處,歷史上曾出現過大量的貨棧、當鋪和車馬店等服務設施。隨著青藏鐵路、109國道(西寧~西藏公路)、寧湟公路的貫通,其區位優勢和經濟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現已成為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和湟中縣一個主要的貿易、服務中心城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多巴鎮
  • 外文名稱:Duoba Zh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青海省西寧市
  • 電話區號:0971
  • 郵政區碼:811600
  • 面積:148.7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青A
地理環境,氣候,自然資源,農作物資源,水資源,人口,經濟,綜合,特色農業,城鎮建設,旅遊資源,

地理環境

多巴鎮地處西寧一民和盆地西部,湟水河中上游地段。該盆地為東西狹長的斷陷盆地,湟水河沿盆地東西向穿越而過,南北側為侵蝕強烈的基岩低度山丘地貌區,植被稀疏,溝壑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高低相差24m。海拔高度在2350-2800m之間,兩岸山體坡度為20。~35。,黃土覆蓋面較廣,坡面沖溝發育,侵蝕強烈,海拔高程2380m以下為湟水河的低級階地河漫灘,階地階面寬且平緩,為堆積型階地。地形南北短、東西狹長,呈不規則長方形。
多巴鎮

氣候

多巴鎮地區年平均氣溫2.6—5.3℃,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年無霜期140~15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378.3mm,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451.1mm,年均日照時數2588.3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9%。最大凍土深度為1.4m。年主導風向為東西風,日平均風速3m/s。氣候特徵:海拔高、氣壓低、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冰凍期長、無霜期短、日溫差大、紫外線強、氣候冷涼,春遲秋早,夏短冬長。

自然資源

農作物資源

多巴鎮農作物資源豐富,以糧食為主,主要生產小麥。2000年播種面積達5258公頃,總產量14432噸,多巴鎮經濟作物的發展潛力良好,目前油料是多巴鎮域的主要經濟作物。除此以外,由於多巴地區水土條件良好,光照充足,果樹、林業生產近幾年發展也很迅速。

水資源

鎮區水資源比較充足,以湟水河幹流為主,大小支流較多,分布均衡。地下水潛藏量也很可觀,西寧市第五水源就在鎮域內開採。據勘察,在通海地區還有相當數量的地下水資源有待於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較單一、僅有砂石,主要用於建築和工業產品。
多巴鎮現有國家級的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鎮區有明代建造的聖母廟記功碑和清鹹豐八年王家莊馬家墳中建造的靈石塔,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扎麻隆有崑崙文化景點,其周科家栽培的百年齡核桃樹最為著名。多巴二村有多巴漢代墓群。

人口

多巴鎮是湟中縣的非縣城建制鎮,全鎮現有44個村民委員會,235個合作社,一個居民委員會。全鎮總人口6.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323人,非農業人口6677人。

經濟

綜合

多巴鎮的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發展較快,1994年多巴率先成為全省第一個鄉鎮企業產值超億元鎮,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並確定為全省1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多巴鎮現已成為湟中縣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大輻射力的非縣城中心鎮。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3元,比上年增長13.39%。
可以看出,多巴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組合,深層次、多方位調動資金,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進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畜產品深加工以及發展名、優、特高質量品牌特色農業產品是推動城鎮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符合多巴小城鎮建設近、遠期規劃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
多巴鎮是青海省人民政府被列為重點發展的新型城鎮,被西寧市人民政府確定為擬建中的衛星城。
多巴鎮是西寧市的主要產糧地,素有“金花”的美稱,是西寧市重要的“菜籃子”生產基地:“油龍”經濟、沿路經濟、集貿經濟、客貨運輸經濟,“砂石”經濟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多巴鎮實施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科技興鎮的戰略,力爭把多巴鎮建設成為青海農區第一鎮,1994年多巴率先成為全省第一個鄉鎮企業產值超億元鎮,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並確定為全省10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多巴鎮現已成為湟中縣經濟文化發展和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大輻射力的非縣城中心鎮。2005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93元,比上年增長13.39%。全鎮44個行政村全部通電、通公路,其中6個村的村莊道路實現了硬化,40個村通電話,24個村通自來水。
農民純收入中75%來自鄉鎮企業和二、三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第一產業25%:第二產業45%;第三產業30%。

特色農業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培育特色農業
種植業生產上,把培育高原綠色食品和優質無公害蔬菜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按照“減麥穩油、擴薯(蔬)增豆”的思路,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鎮計畫到2005年使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達到總播種面積的70%以上,引導特色農產品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努力實現規模化生產,力爭建成以韋家莊、多三等11個村為主的青海3號、9號萬畝優質蠶豆種植基地;以雙寨、城中等12個村為主的青雜1號、2號萬畝油菜種植基地;以扎麻隆、合爾營等14個村為主的萬畝脫毒馬鈴薯種植基地;以小寨、羊圈、韋家莊等11個村為主的胡蘿蔔、蔥、蒜苗5000畝高原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以城東、丹麻寺等10個村為主的500座日光節能溫室。加快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創匯農業的發展步伐。
在畜牧業生產上以“白繁自育、西繁東育”和規模養殖為帶動點,以加快養殖園區建設為突破口,年內培育500戶規模養豬戶、500戶規模牛羊育肥販運戶,興建韋家莊、小寨、一村、沙窩爾養殖基地和初哇、二村、小寨等養殖園區,逐步形成生豬養殖基地、高產優質奶牛養殖基地、優質肉羊、肉牛養殖基地和珍禽養殖業基地。形成年出欄生豬3萬頭,養殖高產奶牛4000頭,育肥優質肉羊10萬隻,優質肉牛500頭,肉用禽1 0萬隻,蛋用禽5萬隻,禽蛋量達到120萬公斤的生產能力,使畜牧業收入在農業總收入中的比重達到35%以上。
在生態環境建設上以建設高原綠色環保的建築建材業、交通運輸、餐飲服務、機械加工等一些優勢行業,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行業群體。同時,要積極引導農民力足本地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引進和興辦一些具有產、加、銷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型企業,延長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具有“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經濟。重點扶持好以小寨、二村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雙寨、城中村為主的建材資源開發,康城村的汽車運輸,新墩村的汽車修理及零配件銷售,多巴二村、三村為主的建築業、多巴一村為主的餐飲業及商貿服務業,尚什加、沙窩爾村為主的生豬屠宰等特色經濟。積極引導農民採取土地招租、流轉、倒包等多種形式,加快土地向“種植能手和開發商”手中集中,使農民在不改變土地承包關係的前提下,離土離鄉參與到二、三產業中去型的旅遊城鎮為出發點,以國道線綠化、南北山治理為重點,積極實施退耕還林(草)工作,抓好“三北”防護林小流域綜合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廣泛開展民眾性造林綠化活動,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
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
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二、三產業。
二、三產業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要繼續立足於該鎮己形成,同時,積極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發揮現有行業行銷協會的作用,實現農產品在流通領域中的增值。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經濟成長的新的突破口,按照“放開、搞活、規範”的要求,放手發展,正確引導,依法管理,努力實現總量和質量上的新突破。到2005年新培育私營企業50戶以上,個體工商戶1000戶以上。在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同時,採取“政策引、能人帶、幹部促、親友幫”等多種形式,加快剩餘勞動力的對外轉移,到2005年力爭剩餘勞動力轉移50000人(次)以上,力爭實現勞務性收入10000萬元以上。
三是搶抓政策機遇,加快“衛星城”建設
根據西寧市城鎮建設規劃,將多巴性質確定為:大西寧城市組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體育、旅遊及觀光農業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型“衛星城”這一定位。緊緊抓住政策機遇,以體育旅遊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特色種植業、養殖業、商貿儲運業、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及城市房地產業的開發,形成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競爭格局,將多巴鎮建成產業結構合理,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型“衛星城”。力爭從現在起到2010年,在多巴重點建設商貿中心、城市廣場和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城市建設面積擴大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發展到3.5萬人,基本形成衛星城市框架;為中遠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加強項目建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按照建成一批,開發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投資重點和培育特色經濟的要求,圍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水利配套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積極上報項目。今年至2010重點抓好省體育中心、南北連線路、109國道改造、315國道多巴段拓寬、魯多公路、給排水管網改造、垃圾處理場、天然氣輸配工程、多巴土地整理、各村道路硬化、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多巴綜合批發市場,大湟公路、南北連線路兩側商品房開發等21個生產性項目和縣二醫院門診樓、多巴中學學生公寓、郵政電信營業樓、汽車客運站、洛爾洞國小教學樓等5個社會事業項目建設。同時,結合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的村進行舊村改造,合理開發利用好土地,集聚資金,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城鎮建設

多巴鎮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小城鎮,大戰略”方針為指導,根據多巴鎮在西寧市總體發展格局中的區位條件和自身發展優勢及制約因素,確定“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產業升級;突出中心,分層推進,城鄉一體”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改善發展環境,實現城鎮內平衡發展,全面實施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努力把多巴鎮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明開放的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和生態型衛星城鎮。
多巴鎮小城鎮建設的發展目標是建立和完善農村小城鎮可持續發展規劃體系,引導和促進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全面提高小城鎮規劃設計、建設及管理水平。全面促進多巴鎮經濟、社會、文化事業以及城市建設的發展,以21世紀面向現代化的戰略思想為指導,逐步把多巴鎮建設成為經濟發達、交通便捷、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和富有山水特色的生態型衛星城鎮。到2010年城鎮人口達到3.5萬人,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億元,建成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生活殷實、文明開放的生態衛星城鎮。

旅遊資源

根據省計委規劃,多巴體育中心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開發的思路實施,它以原省體育訓練基地為基礎,由體育比賽訓練區、青海民族體育文化村、高爾夫球場三大塊組成,占地面積3000畝,力爭三至五年建成。今年首期征地700畝,建設青海民族體育文化村及相關基礎設施。通過省體育中心的開發,把青海各民族所獨有的傳統體育項目和體育盛會,通過其體育的表演娛樂化、慶典化、儀式化,折射出青海燦爛的民族體育文化,把這些具有較強娛樂性、健身性、參與性的體育項目集中設定在體育中心,一方面增加體育功能的多樣性,與青海壯麗的景色,宗教藝術共同增加青海的旅遊吸引力,成為青海旅遊的一顆明珠。結合省體育中心項目的實施,該鎮將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實施好崑崙文化龍頭景點開發、扎麻洞窟景點開發、法幢寺、多巴漢墓群、湟水公園、湟水民族風情園、農家樂等旅遊項目,形成以省體育中心為主的具有高原特色、民族風情和地方韻味的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等旅遊項目,努力推動旅遊業在數量與質量上全面提高,使之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不斷改善旅遊基礎設施,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搞好旅遊配套服務,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特色旅遊產業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