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

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

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之一。

“生恭鯉魚”,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紅紙按照鯉魚的形態扎制而成的一種手工藝品。肥壯的鯉魚,金色的鱗片,象徵著豐收和吉祥,因為“魚”與“余”諧音的關係,也寓意年年有餘。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主要使用竹篾、紅紙,金粉、漿糊、麻紙等原料經過多番手工製作而成。

2021年2月9日經江門市人民政府批准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Ⅷ-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門市江海區
  • 遺產編號:Ⅷ-3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歷史記載,外海成陸後一直屬新會縣(今江門市新會區)管轄。新會縣有傳承制扎鯉魚燈技藝和農曆新年把玩鯉魚燈的傳統習俗,鯉魚燈技藝傳承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21世紀初已有近400年歷史。無獨有偶,位於新會縣東面的外海,也有農曆新年把玩紙紮鯉魚的風俗,外海人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用竹篾和紅紙制扎的鯉魚,與新會鯉魚燈的外形、制扎工藝和名稱都有略不同,外海人制扎的鯉魚取名為“生恭鯉魚”,外形酷似真的鯉魚,當時在外海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這種“生恭鯉魚”。
每到農曆大年初一至元宵前各家各戶的孩子就會帶著自己做的“生恭鯉魚”走家串戶拜年領紅包。這種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除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風俗沒落,制扎工藝便逐步息微。
出生於1944年外海籍的陳榮昌從父輩傳承了制扎工藝,每年制扎“生恭鯉魚”或自玩或擺賣,後來為了讓鯉魚更為美觀,他使用金粉加煤油畫上鯉魚的眼、鰓、鱗等。
在20世紀60~80年代,陳榮昌把制紮好的“生恭鯉魚”抬到市集上擺賣,頗受歡迎,成品還銷往了廣東省中山、佛山等地。年事已老的陳榮昌一直堅持制扎“生恭鯉魚”,或送人或擺賣,卻鮮有人光顧,這種風俗和傳統手藝技藝難以得到更好的傳承。

工藝特徵

“生恭鯉魚”鯉魚外形與真的鯉魚形近,主要特徵為大肚、肥壯、鯉魚的嘴部有鬚根,扎魚架時還得綁上一條供手持的如拇指粗的長竹籤,鯉魚的兩邊魚腮要半貼,魚肚分成前後部分貼上,魚脊呈長三角橫臥於魚身上,魚鰭共4瓣,2瓣貼於魚腮下往魚肚中間位置,餘下2瓣貼於魚肚近魚尾的中間,兩魚尾瓣對摺貼緊,飽滿肥壯鯉魚制扎後再用金粉塗出的魚鱗、魚頭、魚尾,讓鯉魚顯得喜慶華麗。

工藝流程

原料與工具
外海“生恭鯉魚”原料使用竹篾、紅紙,金粉、漿糊、麻紙,工具上使用剪、削刀。
製作流程
扎“鯉魚”要扎得圓正均勻肚子大,還要形象美觀和生動,這需要一絲不苟的精神和耐性,在材料上還得選擇上好的竹枝和竹篾才能將框架扎得準確、結實。
首先削好一根厚約5厘米,長約70厘米的竹枝作為整條“鯉魚”的支柱,支柱的上部分承托魚身,餘下的部分是供人拿捏的。然後就是用工刀削出厚度均勻的竹篾,用來紮成“鯉魚”軀幹骨架、魚頭、魚尾,扎到每一個部位的交接處時要用韌性較強的麻紙綁紮一番;再之就要扎魚身和肚子了。魚架子紮好後就是貼魚身了,先將紅紙剪出魚腮、魚鰭、魚肚、魚尾等部位,把自製的生粉漿糊塗到各個部位上,再塗一些到魚架子上,從魚的肚子開始提著紅紙小心地一點一點地貼,再到魚鰭、魚尾,最後才貼魚腮、魚嘴。這時,魚兒的雛形基本出來了,就把金粉用“火水”(煤油)兌好,再用毛筆蘸一下,在紅紙上畫出金燦燦的魚鱗、魚頭、魚尾等花紋,最後才畫魚眼和鯉魚魚嘴上獨有的魚須,一條“鯉魚”就製作出來了。
最後將製作好的“鯉魚”晾在一邊,讓漿糊和金粉自然乾透,再找來一根長1米半的扁擔,在扁擔的上半部分紮上厚厚的一捆乾禾草,將 “鯉魚”插在上面,可以托到集市上去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農曆新年把玩紙紮鯉魚的風俗在外海形成以來就有的傳統習俗,其意義在於增加新年氣氛、活躍民眾活動、促進鄰里和諧和社會穩定,而制扎“生恭鯉魚”更可以增加親子感情,提升孩子手工勞作靈活性。
江海區外海街道提倡振興傳統工藝,以新的方式弘揚傳統工藝包含的思想文化精神,滋養當下的文化建設,涵養文化生態,特以外海紙製品傳統工藝協會為載體開展了生恭鯉魚手工技藝入村居、入校園等教學活動,喚起人們對團結友愛、不忘初心的情懷,促進鄰里之間的友愛之情,傳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承狀況

外海新年舞“生恭鯉魚”的傳統由來已久,是中華傳統民間習俗,外海的祖祖祖輩輩都有人會做,一代傳一代,制扎技巧被廣泛傳承,而陳榮昌自小愛制扎手工藝品,也傳承了“生恭鯉魚”技藝的制扎方法,並一直樂在其中,數十載來每年制扎“生恭鯉魚”或賣或送人把玩,其兒女也傳承了這種技藝,一直以來,為了繼續傳承這種手藝,陳榮昌開班教學,吸引了不少少年兒童和成人參與,制扎工藝傳承有望。

傳承人物

陳北麟,出生於1928年2月;
陳榮昌,出生於1949年6月;
陳雄輝,出生於1974年2月;
陳燕霞,出生於1976年1月。

保護措施

為挖掘民間技藝,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外海街道根據國家提倡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號召和《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7-2030)》的要求,聯合江海區文化廣電體育局對外海“生恭鯉魚”這一民間民俗技藝採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護和傳承。
一是尋訪技藝,申報非遺,廣泛宣傳。在2018年3月,江海區文化廣電體育局、區檔案局及外海街道相關人員到外海五大祠採訪民間技藝——“生恭鯉魚”的製作過程,技藝傳承人陳榮昌介紹和展示了製作“生恭鯉魚”過程及其過往歷史。外海街道牽頭、組織相關部門配合,向區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輔以經費對技藝製作進行拍攝輯錄,完善有關技藝來源及其製作流程,保存民間技藝有關圖照和文字記載。通過新聞媒體宣傳、推廣技藝,從2018年6月起一共發布了技藝製作宣傳文案10多條,在《江門日報》刊發了專題報導。
二是豐富載體,開展活動,重現技藝。外海街道加大傳統手工技藝保護力度,以形式豐富的活動喚醒民眾對傳統手工技藝的回憶,分別於2018年8月在江門演藝中心開展工藝講座和“生恭鯉魚”手工藝品中秋展示活動;於2018年外海街道婦聯開展好家風傳家訓及迎接省婦聯對省區域化“婦女之家”示範點建設項目的評估期間,開展手工藝品製作進祠堂活動,讓婦女們學習工藝製作,領略傳統民間工藝精髓;同年10-11月開展多場手工藝品製作進村居、進校園活動,豐富了居民精神生活和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製作能力。
三是繼續申遺,廣泛傳授,全面鋪開。基於此項民間技藝手工製作難度較高、傳統工藝品創新不足以及年輕一代對傳統習俗的逐步淡化,外海街道於2019年3月舉辦手工藝品製作培訓班18期,轄區中國小校教師、村居幹部及手工製作愛好者等80多人參加了培訓。2021年8月外海紙製品傳統工藝協會成立,“生恭鯉魚”的技藝傳播有了載體,並於2021年10月由外海墟鎮社區牽頭,該協會在外海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為期一年教學培訓;於2021年11月“生恭鯉魚”的技藝傳播進駐外海康園中心,開展為期半年的教學,教授手部靈活的殘疾人學習制扎,此手藝還將作為殘疾人參加展能比賽的項目之一。
外海生恭鯉魚手工藝品
培訓班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7月,“生恭鯉魚”作為道具走上了廣東省少兒藝術花會的舞台,其舞台劇獲得了銅獎。
重要活動
2021年2月,江門高新區產業加速園工會聯合會聯同江海區晨光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在高新區(江海區)園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年年有‘魚’賀新春”——生恭錦鯉DIY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