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因素
一般而言,一國合理的
外匯儲備規模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
(1)進出口與外債規模;
(4)用來促進
內外均衡的其他經濟政策的靈活程度與有效性;
儲備規模
截止到2011年9月份,我國外匯儲備已達3.2萬億美元。
我國當前實行的是
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政策,其實質可以理解是“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政策,因此
匯率變動對大幅度調整
外匯儲備的增減,短期內作用有限。而調整
匯率水平的其他經濟政策變動較少,
決策時滯較長。另外,考慮到我國外匯儲備是高度集中於國家,居民、企業持有的各類
外匯資產僅約1400億美元,占比15%(不含
金融機構)。與日本
外匯儲備多,同時企業和家庭又持有大量
外匯資產的狀況相比,幾乎處於不可比狀態。
根據上述因素,測算我國合理的儲備規模,再考慮以下三個因素:
第一,對外債應擁有百分百的
外匯儲備,即約需2660億美元。
第二,為了應對政策調整或突發事件後的進口
外匯需求,根據國際經驗,為繼續保持一國經濟的穩定運行與增長,應至少擁有3個月進口額的
外匯儲備。在我國當前的政策框架下,考慮到各
經濟主體遇政策調整或突發事件,會採取加快進口、提前付款、遠期結匯、降低結匯比例等措施,經初步調查,大約另需3個月進口額的
外匯儲備。因此,需維持至少6個月進口額的
外匯儲備,以確保經濟原有軌跡的穩定增長。如按目前進口約600億美元水平算,則需要約3600億美元的儲備。
第三,若遇緊急情況,外資進入驟減甚至幾乎為零。已投資境內的外商投資5000多億美元,
利潤若按10%計需匯出境外,加上此時
資本管制有效性嚴重打折,即屆時日常
國際收支中“錯誤遺漏”數額必然放大,若此時再需維持經濟運行起碼的基本穩定,另需
外匯儲備700億美元。
因此,從當前政策框架出發進行靜態測算,為保證經濟安全穩定運行,維持7000億美元左右的
外匯儲備應該能滿足應對暫時性
國際收支的失衡。同時,對結構性
國際收支失衡,7000億美元至少能提供3個月的調整時間。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1)一國持有較合理的
外匯儲備量並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隨著各種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應根據環境動態作出適當的調整;(2)以上僅僅是從純經濟角度出發考慮。一國合理的
外匯儲備還應從政治等角度加以考慮,如考慮其他政治、外交關係等因素,還應適當擴大一定的儲備量。
使用效率
1、通過改革進一步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儘可能擠出儲備中投機性資本泡沫。如何有效化解升值預期,既是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關鍵,也是解決儲備規模失控的關鍵。因此,一定要堅持
匯率改革的主動性原則,就是既不能因外部壓力而動,也不能因為有外部壓力就不動,從而延緩改革進程,喪失改革良機。第一,在堅持當前有
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中,提高“微幅、雙向、穩中爬升”的調控藝術,適當放大浮動區間。配合下述各項政策,通過
市場機制實現
匯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調整。第二,需要進一步發展我國的
外匯市場和外匯衍生工具,除為了逐步提高
金融機構和企業的
匯率避險能力外,擴大本國居民之間調劑外匯資金餘缺的規模,弱化升值預期。
2、堅持有限度開放
資本賬戶政策,加強外匯管理。近兩年
外匯儲備來源結構性變化表明,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管制效率在下降。但是管制效率下降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管理,反而應強調加強管理的必要性。一是加強對
經常項目外匯收入的真實性審核;二是加強
貿易融資、外商直接投資、公司境外
關聯交易等項下的
資本流動管理;三是可引入在國際上比較成功的
無息存款準備金制度(URR),要求特定項目的資本流入交存一定比例的無息存款準備金,抑制短期投機性資本的進入。
3、改變過去寬進嚴出政策,適度放寬流出管制。在大致測算國家適度
外匯儲備量的基礎上,對超過部分,鼓勵“
藏匯於民”與實施“走出去”方針。
(1)可以取消強制
結售匯制,改為意願結售匯制,增加銀行外匯資金的周轉頭寸。(2)擇機嘗試
外匯儲備證券化,把一部分國家外匯儲備轉為企業和個人的
外匯資產。即國家拿出一定數量的
外匯儲備設立海外投資基金,在國際上進行
資產組合投資管理;國內居民用人民幣購買
基金證券,央行在收回市場上人民幣的同時,使居民間接持有境外資產。(3)視需要,考慮在國內設立僅由本國居民參與的外債市場。
第二,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需求,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1)運用一定的
外匯進口關鍵設備、原材料;支持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的開發等。(2)支持對海外能源性企業、關鍵性原材料生產企業的併購活動,並配合國家
金融戰略的實施,不排除有計畫、有遠見地對國際
跨國銀行的併購予以支持。
第三,儘管當前世界各國儲備中黃金絕對數量呈不穩定狀況,甚至個別年份出現下降勢頭,但是作為正在崛起的中國,黃金在儲備中的份額與
貿易大國地位相比,嚴重偏低。因此我國仍可視世界
黃金價格走勢,在偏低價位時擇機增持。第七屆全國楹聯書法作品展(中書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