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龍(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夔龍,漢語辭彙。

拼音:kuí lóng

釋義:1、相傳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夔龍
  • 拼音:kuí lóng
  • 釋義:喻指輔弼良臣。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

詞目

夔龍

拼音

kuí lóng

引證解釋

1、相傳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書.舜典》:“伯拜稽首,讓於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
唐 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
唐 王維《韋侍郎山居》詩:良游盛簪紱,繼跡多夔龍。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韻》之二:“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吳刎》:“伯嚭那老賊呵!我一心認是濟世夔龍,誰知你是蠹國鴟梟。”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自非邀福,夔龍何克襲休,申甫經營意匠。”
《平山冷燕》第一回:“今當此春晝,夔龍並集,亦當有詞賦示後,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
2、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三回:“上面兩席是 李嬸娘 、 薛姨媽 坐,東邊單設一席,乃是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