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

夏至日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以北京為例,夏至這一天凌晨2:42天就開始蒙蒙亮了,4:45日出;晚上19:46日落,21:49天才完全黑下來。完全的黑夜只持續了5個小時左右,太陽位於地平線以上的時間為15個小時。如果繼續往北旅行,黑夜會進一步縮短,在北歐的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奧斯陸這樣的城市,子夜的天空還很明亮,可以在夜空下看書。當到達北緯66.4°以北的地區時就能見到我們認為是奇景的半夜的太陽,那裡的人們可以享受24小時的日光浴。

在夏至前後,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慢,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北半球的時間比在南半球長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長一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至日
  • 外文名:summer solstice
  • 時間:6月21日前後
  • 太陽直射點北回歸線
定義,飲食習俗,由來,特點,習俗,農事,養生保健,詩詞,農諺,

定義

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黑夜越長,白晝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地球上距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相比之下,此時北半球比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一般北半球6,7,8三個月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而在北回歸線以北,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向南方運行,到西北方落下;在北回歸線以南,太陽是從東北方升起,向北方運行,從西北方落下。因為海南全島都在北回歸線以南,所以海南在夏至日這天,日出時太陽在東北方,日中時太陽在正北方,日落時,太陽在西北方。平時說的夏至日(一般指北半球) 實際上是北至點,就是太陽直射點最北的一剎那,是一個時刻,不是一天,其實你仔細看看日曆會發現所有節氣都有一個準確的時間,原因就在於此。但習慣上我們會把自己所在時區包含這一刻的一整天都叫做夏至日。
夏至”時節,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太陽在一年中所能達到北半球最高的緯度,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時間越長。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
“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也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南到北呈遞增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晝長夜短這種效應,緯度越高的地區越明顯。那么,這一天中國不同地區白晝到底有多長呢?江蘇省天文學會天文專家嚴家榮介紹,根據這些地方在夏至日的日出和日落時間,計算出了白晝的長度(日落時間減日出時間):中國的最北端的漠河是中國晝長最長之地,晝長16小時56分;中國領土最南邊界曾母暗沙是中國晝長最短之地,晝長12小時16分。南北差距達4個小時40分鐘。
另外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為:哈爾濱市晝長15小時43分;北京晝長15小時1分;濟南晝長14小時40分;上海晝長14小時11分;杭州晝長14小時7分;福州晝長13小時46分;廣州晝長13小時34分;香港晝長13小時30分。

飲食習俗

夏至節氣一般在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為者,至有三義;一以陰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為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關於夏至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
夏至日圖示夏至日圖示
相傳周代夏至已有祭神儀式,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飢餓。從漢代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宋代《文昌雜錄》: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史》禮志記載:夏至之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夏至祭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有的地方麥糊燒(一種用麵粉調成糊在鍋中攤成極薄的大餅)供司灶、祖宗。也有擀麵為薄餅,烤熟後夾以青菜、豆莢、豆腐等祭祖。
夏至是一年“四時”之一,標誌盛夏的來臨。與冬至開始數九一樣夏至起也數“夏九九”。《夏九九》有很多版本,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湖北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季節。《荊楚歲時記》說夏至這天,把用菊葉燒成的灰撒在農作物上,作物就不會遭受病蟲害。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諺語: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是人們旅遊觀光的最佳季節。漠河縣於1989年把“夏至”定為旅遊節。

由來

據說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特點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習俗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後是種秋菜的季節,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麵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麵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裡避暑。
廣東流行“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於這一良好願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間飲食文化。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陽江地區尤甚。而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渾沌”諧音。盤古開天,渾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夏至吃餛飩則又包含一種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願望。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帝後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令吃餛飩,一年之中其餘二十三個節氣亦均吃餛飩,故宋代宮廷便有一道“二十四節氣餛飩”的著名麵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農事

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東多西少的分布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近三十年來,華南西部6月下旬出現大範圍洪澇的次數雖不多,但程度卻比較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作好防洪準備。夏至節氣是華南東部全年雨量最多的節氣,往後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伏旱。為了增強抗旱能力,奪取農業豐收,在這些地區,搶蓄伏前雨水是一項重要措施。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開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陽輻射熱仍比地面反輻射放出的熱量多,氣溫繼續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節。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夏至後進入伏天,北方氣溫高,光照足,雨水增多,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害蟲迅速滋長漫延,需加強田間管理。夏至前後,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乾乾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後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
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窪農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種,大豆再拖光長秧。
早春作物細管理,追澆勤鋤把蟲防。
夏播作物補定苗,行間株間勤松耪。
棉花進入盛蕾期,常規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間會診覓良方,
一般不要來翻種,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種田,嚴格管理保質量,
田間雜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強。
久旱不雨澆果樹,一定不能澆過量。
麥糠青草水缸撈,牲口愛吃體健壯,
二茬苜蓿好脹肚,多摻乾草就無妨。
藕葦蒲芡都管好,餵魚定時又定量。
青蛙捕蟲功勞大,人人保護莫損傷。

養生保健

古人對於夏季的養生也是很有講究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裡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飲食
飲食調養,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鹹柔軟也。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官府也停止辦公事。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鹹鴨蛋。浙江杭州喜吃烏飯,據傳說是紀念戰國龐涓。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業勞動做準備。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加工。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
養生食譜防暑主要注重兩個方面:
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鬥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蘇州立夏節喝“七家茶”,小孩要吃“貓狗飯”。同時多飲食涼粉、酸梅湯,服用冰塊。說明周代已有掌凍的官吏和冰窖設備,冬季貯冰,夏季食用。清代就有刨冰。清廷在立夏這一天,賞賜文武大臣冰塊。此時又是瓜季,人們坐在瓜棚下乘涼,品賞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熱消暑食品,是夏至季節的重要佳品。
另外,夏季蚊蟲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有吃大蔥、大蒜習俗。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大蒜有“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避邪惡,消腫痛,化瘕積肉食”之效。此外,涼亭賞夏也是人們盛夏中進行的一項防暑活動。
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荷葉茯苓粥:
【配料】荷葉1張(鮮、乾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涼拌萵筍:
【配料】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素、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萵筍洗淨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醃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素、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利五臟,通經脈。
【配料】冬瓜500克,煉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鹽、鮮湯、香油、水澱粉、味素各適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淨削成見圓小球,入沸水略煮後,倒入冷水使之冷卻。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加鹽、味素、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把冬瓜球復入盆中,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後,用水澱粉勾芡,冬瓜球入鍋內,淋上香油攪拌均勻,最後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除煩,補虛損,益脾胃。
兔肉健脾湯:
【配料】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
【做法】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健脾益氣。
此外,西紅柿炒雞蛋,也是夏季時令菜。
起居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鍊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鍊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鍊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黃汗等多種疾病。

詩詞

漢朝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杜宣夏至日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飲。酒後胸腹痛切,多方醫治不愈。後得知壁上赤弩照於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後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夏至”也是詩人們的詠吟對象,唐朝權德輿《夏至日作》,“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唐代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宋朝張耒《夏至》詩:“長養功已極,大運忽雲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乾雲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驟來疾去的雷陣雨,由於降雨範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農諺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
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餛飩免疰夏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
芒種火燒天,夏至水滿田。
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頭。
芒種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
芒種雨漣漣,夏至旱燥田。
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
芒種夏至常雨,颱風遲來;芒種夏至少雨,颱風早來。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
芒種西南風,夏至雨連天。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出蟲
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芒種火燒雞,夏至爛草鞋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東風搖,麥子水裡撈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乾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東風搖,麥子坐水牢
初頭夏至十頭割,十頭夏至兩頭割,兩頭夏至騎拉著割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芒種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時管時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鋤一遍,賽過水澆園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風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夏至雨點值千金
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