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理斌

夏理斌

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中。師從靳尚誼教授,孫為民教授,楊飛雲教授,朝戈教授,胡建成教授,張元教授。油畫作品《佳佳》入選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油畫作品《風景》入選全國第三屆油畫展北京展油畫作品《大地》入選全國第十屆美展北京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理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溫州
  • 出生日期:1980年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創作風格,主要作品,社會活動,評論文章,媒體採訪,市場分析,

人物經歷

1980年 出生於浙江
夏理斌夏理斌
1996——2000年 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2000——2004年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 本科
2006——2008年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 碩士
師從靳尚誼教授,孫為民教授,楊飛雲教授,朝戈教授,胡建成教授,張元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博士

創作風格

夏理斌博士,1980年出生。200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200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6至200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工作並獲藝術碩士學位。他先後師從靳尚誼教授、孫為民教授、楊飛雲教授、朝戈教授、胡建成教授、張元教授等諸位名教授、名家,可謂是十餘載的“嫡系”培養,使他的作品具備了學院派的紮實功底和嚴謹的藝術風格。中央美院原副院長孫為民教授這樣評價夏理斌:“夏理斌始終沉靜、專注、孜孜以求,悉心地鑽研,辛勤的投入,換來的是紮實的基礎能力的積累,在畫面的處理上也更加自信和自如。夏理斌的繪畫天賦更多地體現在色彩方面。他感覺敏銳、清新,並且能以較為豐富細緻的色彩處理展現那種感受。他對色彩有興趣……這樣的磨練,使他感受到並逐漸地進入了一種令人激動的油畫氣息的境界,那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那是一種充滿光的色彩世界,那是一種在空氣的流動中,展現著種種鮮活物象的生活的空間。感受這種美需要一種興趣,需要自信,那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正是這些因素,使得夏理斌的油畫發展之路更為寬廣。”
夏理斌認為,“80後”藝術家應是睿智、儒雅、思辨、理性的一代,要在探索、實踐、開拓中創建、積累精品和經典作品,注重自身修養,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關注西方文化與藝術,以自信飽滿的熱情,學習傳統文化,寬容面向學術,以獨立、智慧來體現藝術表達。事實上夏理斌就是這個群體中優秀的代表:求學和教學的經歷,練就了他相當紮實的基本功,形成了他在嚴謹造型方面的優勢。他的性格是內斂的而非張揚的,是寧靜的而非躁動的,他喜歡閱讀和思考,這些性格特徵也強化了他作品的藝術風格。他創作的人物作品《佳佳》、《女孩》,人物造型堅實、結構嚴謹,衣紋、項鍊刻畫精細,足見作者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無論是《佳佳》《女孩》還是《琪琪》、《戰士》,作者均居於通過形象的表情深入到對象的精神領域,試圖從更深得層次去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
他在創作中探索加入這些繪畫元素來加強畫面的表現力。他所畫的靜物花卉,即是重視油畫材料、色彩語言表現力的佳作。夏理斌作為優秀的青年油畫家,其創作成果豐碩喜人,他的作品《戰士》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美術作品展”,《佳佳》入選“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風景》入選“全國第三屆油畫作品展北京展”等。他的許多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重要機構及私人收藏,並多次在《人民日報》、《人民網》、《光明網》、人民美術出版社等重要媒體和出版社出版和發表,受到了多方好評和關注,是一位有思想、有實力和很有發展前景的青年油畫家。

主要作品

作品《山垠》、《大地》、《山脈》 中央美術學院收藏
作品《戰士》 中國美術館青島分館收藏
作品《天·使》系列之一、之三 浙江美術館收藏
編著:
《2006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高年級色彩靜物·教學報告》 花山文藝出版社
《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色彩教學·教學記錄》 鳳凰出版集團
《三大美院高考前三名系列叢書——中央美院》 湖北美術出版社

社會活動

2012年 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推薦展國家會議中心
2011年 經典的魅力——青年油畫家邀請展 北京馬奈草地藝術中心
“新美苑”新青年藝術展 北京新美苑展廳
2010年 未名湖畔的回憶油畫邀請展 北京大學百年講堂
2009年 青陽入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書畫邀請展 中國國家畫院
2008年 拓展與融合——中國油畫現代性研究展 中國美術館
“生命看見”2008展 中央美院主樓展廳
未來天空——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提名展 今日美術館
08藝術中國——全國畫展 中央美院美術館
記錄陽光——夏理斌、程心怡油畫作品展 中華世紀壇
廣州文星閣
2007年 07藝術中國——全國畫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 中國美術館
2006年 精神與品格——中國當代寫實油畫研究展” 中國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
2004年 全國十屆美展北京展 北京
學院之光中央美院造型學院畢業生優秀作品展 中央美院美術館
2003年 全國第三屆油畫作品展北京展 北京
中央美院建校85周年校慶“我們同學”作品展 中央美院美術館

評論文章

《藝術智性與自由創造》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藝術需要智慧,更需要天賦。繪畫是線與色的世界,學畫者,既要能傳移模寫、苦練基礎,更要能隨心所欲、自由創造。音樂家要有懂得音樂的耳朵,畫家則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而他們的藝術才能一半靠苦練,一半靠天賦。
夏理斌的油畫肖像,造型能力紮實,乃屬於中央美術學院寫實學院派之風格, 夏理斌出生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和油畫系共學習了十餘年時間,他曾師從於靳尚誼、孫為民、楊飛雲、朝戈、胡建成、張元諸位教授。他從附中到大學再到研究生的十年時間裡,沉靜、專注,將學習和鑽研結合起來,他勤奮地學習、悉心地鑽研,用他的老師,原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著名畫家孫為民教授的話說,夏理斌十年中的努力,換來的是紮實的基礎能力的積累,在造型認識上的不斷深化,以及對形體、結構把握能力的穩步提高和畫面處理上的自如。
中央美術學院的老院長徐悲鴻先生強調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重視素描和造型基礎訓練,成為中央美術學院教學特徵之一。夏理斌從附中到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一畫室、再到材料藝術工作室的學習經歷,練就了他相當紮實的基本功,形成了他在嚴謹造型方面的優勢。他的性格是內斂性的而非張揚的,他喜歡閱讀和思索,這些性格特徵也加強了他的作品的藝術風格。他創作的人物《佳佳》《青春》,足見作者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無論是《佳佳》《女孩》還是《琪琪》《戰士》,作者均通過形象的表情深入到對象的精神領域,試圖去揭示他們的內心世界,表現出80後青年對周圍世界的冷靜思考,因此這些人物形象並非淺薄的一族,而是思索的一代。
夏理斌對繪畫形式結構有著自己的獨特思考,認為畫面結構應當有素描語言、色彩語言和材料語言三個要素,以往畫家們比較關注前兩者而忽視材料語言的重要性,但材料語言也是重要的,而且是繪畫本體的研究課題。他對色彩的看法是環境色固然重要因素,但固有色亦是重要的審美因素,西方中世紀繪畫作品基本屬於固有色體系,顏色很漂亮。他在創作中摸索加入這些繪畫元素來加強畫面的表現力。他所畫的靜物花卉,即是重視材料語言、色彩語言表現力的佳作。他所畫的《青海湖》系列,大片綠色草地、湛藍的湖水、蔚藍的天空和雪白的雲朵形成鮮明對照,表現出寧靜、恆久、廣闊的自然景象,沉著而豐富的色彩,交織出一幅幅充滿自然歷史感的壯麗畫面,觀看這組作品,我們仿佛在靜靜的聆聽禮讚自然的抒情詩。
2007年10月15日於清華園

媒體採訪

《在二元對立中尋求平衡》
王騰飛(《中國文化報》記者)
1980年出生的夏理斌是中央美術學院“流水線”上的“完成品”,從中央美院附中到中央美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12年的從藝生涯為其深深打上了中央美院的烙印。他一直把自己鎖在工作室里閉門作畫;渾厚的嗓音迴蕩在畫室里,一如他的繪畫風格,質實穩重。
關於“80後畫家更喜歡張揚個性、表現自我,而對國家、民族命運缺乏應有的關注”的批評,夏理斌稱“並不都是那么回事”。 他的畢業作品選取了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抗擊非典”這一選題。由於資歷所限,夏理斌等青年藝術家們,還不能進入該工程的核心部分進行創作;也正因如此,他們都是自籌經費主動參與到這項宏大的歷史性工程中來。“看到熱情了吧?”夏理斌笑言。
夏理斌現今的研究方向是對西方美術史上文藝復興之前和印象主義之後,這兩段長期被國內研究者忽略的歷史時期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一番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夏理斌以為,這項工作只有“80後”一代才能更好地承擔起來,一方面這代人需要嘗試著窮盡一切表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這代人一生下來便處在一種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們能夠更為巨觀和理性地把握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夏理斌的行為方式很有老一輩中庸平正的做派,在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群體、中國與西方這些二元對立之間努力尋找平衡。夏理斌說,他的確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很感興趣,這種思維方式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
夏理斌的畫室雖然地處偏僻,但有不少師友的工作間環繞周圍,由此形成了一個疏密有致的畫家群落。平日裡夏理斌既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潛心學習和創作,又可以隨時同師友切磋和交流,可以說進無鬧市之憂、退有獨處之樂。
同樣體現中庸之道的還有他面對市場的態度。夏理斌已經有多部作品參加了國內大型畫展,《戰士》等作品還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這個成績在年輕一代中已經相當喜人,不過,他的作品多數走的還是官方和機構收藏路線,真正進入市場的不多。關於這點,夏理斌表示,他希望同市場拉開一段距離,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過也並不排斥商業活動。畢竟,政府辦畫展也有商業運作很成功的,商業活動也有學術價值很高的,不能一概而論。
《學院油畫新勢力》
尚曉娟(《藝術與財富》記者)
編者按:
你還認為“80後”僅僅只有叛逆、稚嫩等符號識別么?那你OUT了!作為新銳一代的代名詞時,“80後”已經悄然成熟,他們正邁向人生與事業最黃金的階段。
在此之前,夏理斌被人們所知曉,是關於一次80後藝術家的亮相,和他站在一起的,是李雲迪。顯然,後者因為國際化的聲譽和音樂在大眾中的普及性,比他更有認知度。但這也似乎巧妙地折射出,如果要談論80後油畫家,夏理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沒有想到,和同齡人們相比,夏理斌的言談舉止,顯得如此理性和清醒——他的性格清醒,他的藝術清醒,他對市場清醒。他既有學院派的嚴謹紮實,又不泯滅自身對色彩和材料運用的靈氣,這些要素推動著他的作品迅速脫穎而出。
為此,我們將目光從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那些名家挪開一小會,轉向一個新的群體,他們的關鍵字是:新生代、成長性、潛力等等。而這些,構成了我們眼中“80後”油畫家的價值和方向。
第一篇
關於夏理斌:年輕的成熟畫家
滿臉的笑容,一身休閒裝,傳說中的80後實力畫家夏理斌就這樣出場了。
在他的指引下,我們還未落座就被帶入一個他稱為“有寶貝”的小儲藏室,木架子陳列著據說是三四千年前的彩陶罐,只能在博物館裡才能看到,自然價值不菲。而為了震住來歷不明的邪氣,他說他放了一把桃木劍在架子上,言語間難掩80後未褪盡的稚氣。
夏理斌的畫室就在中央美院一側的小區內,這段隔牆的距離說明了他和美院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有媒體將夏理斌稱為中央美院“流水線上的傑作”,他自己也毫不忌諱這樣的稱號,是褒還是貶的言外之意並不去深究。
夏理斌出生於80年代初,是油畫家中最年輕的面孔。對於懂畫,愛畫的人來說,中央美術學院流水線代表著什麼?就是血統、功底,和學術淵源。30多歲,正是人生最好的時期。
夏理斌出生在浙江,1996年的時候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在江浙商業盛行的文化背景中,夏理斌只偏愛畫畫。考取中央美院附中的時候,他才16歲,一個南方少年背著行李到了這個藝術的最高學府,其中的困難和不適可想而知,那些困難都被他的勤奮一一克服了。
美院附中畢業後,夏理斌進入中央美院油畫系第一工作室學習,再到任教於美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十幾年的嫡系培養,在他的身上打上了清晰的美院烙印,他先後師從靳尚誼、孫為民、楊飛雲、朝戈、胡建成、張元諸位教授,其作品具有了學院派紮實的基本功和嚴謹的藝術風格。
說到從藝之路,夏理斌非常感慨,他慶幸自己在性格形成時期來到了中央美院附中。可以說,北京人文環境的大氣,給予了他最及時最厚重的補養。然而,由於專業上的弱勢,十幾歲時他還常常感到自卑呢!直到高中三年級時,著名寫實派畫家龍力游發現了他的色彩天賦,並鼓勵他堅持自己的風格。他在色彩上的感受力與潛力也被開發出來。
畢業作品即被收藏
老師的認可給予他的信心,直接刺激他以優異的成績搭上了中央美院油畫系的直通車。
“附中四年解決的是適應問題,或者說是對我性格上的塑造,大學裡我要解決的是發展問題。”夏理斌坦言,“我是帶著如何發展的問題進入大學的”。
當時,孫遜老師給他的建議就是儘快進入創作狀態。“中央美院的學術標準定得非常之高,不會去迎合市場導向或者其他任何非藝術的因素,但是身處學院也容易在接受新東西方面有些滯後”。但是,他也認識到,既然到了美院就要把這裡90多年最傳統的經典精髓學紮實,別一方面是著手創作。只有創作才能帶動傳統習作的吸收,將基本功與創作互動起來,這叫 “關注當代,立足傳統”。
經過大量的寫生,創作,大三時,夏理斌的作品漸已成型,頻現於學院大小展覽和比賽。本科畢業前後,創作第一個系列作品《社會身份》,已經頗現成熟的功力;2004年本科畢業時,夏理斌的畢業作品《丁字路口》大獲成功,以獨到的色彩與親和力受到了老師的一致讚揚,後被私人藏家收藏。
本科畢業後,夏理斌受聘中央美院附中當了教師,今天他總結“這兩年特別重要,因為在本科時基礎的東西梳理的還不夠徹底,通過教學歸納,思路越來越清晰”。由於及時與社會接軌,夏理斌獲得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作品要比其他同學成型早。
“八十年代不是一個浮躁的時代,而應是一個思辨的時代。”夏理斌稱,“80後”應該更好的有選擇性的承前啟後,一方面80後要嘗試窮盡一切表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80後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為理性地把握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關係。
而評論界則認為,在眾多年輕畫家中,夏理斌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這不僅因為他的學院背景,還在於他個人的藝術天賦和智慧——畢竟,對於一個有成長性的畫家來說,專業素養和個人素養同樣重要。
第二篇:
走近夏理斌 :天賦,讓色彩飛
天賦與勤奮,老天會給予同一個人么?
當然。在無數卓越的藝術家身上,這看似矛盾對立的兩種才能,正奇妙地統一共存著,夏理斌也不例外。看他的畫,色彩與光影簇擁營造著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評論者說“驚為天人”;而反過來看畫家本人,沒有時尚的外表和出格的言談,學藝術的人分析起問題來卻思維清晰,邏輯嚴密。
這會是一個有潛力的畫家么?
“你覺得自己的藝術風格是什麼?”記者問。這可能也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色彩天賦。”點評自己,他有些不好意思。在上大學時,夏理斌即被同學們取了一個外號,“色彩大師”,原因在於他對色彩有非同常人的感受力,在色彩運用上常有大膽的神來之筆。
孫為民教授曾經這樣評價夏理斌的色彩天賦:“他感受到並逐漸地進入了一種令人激動的油畫氣息的境界,那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那是一種充滿光的色彩世界,那是一種在空氣的流動中展現著種種鮮活物象的生活的空間。感受這種美需要一種興趣,需要自信,那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正是這些因素,使得夏理斌的油畫發展之路更為寬廣。
如果說學院派的教育塑造了夏理斌藝術的厚重,那么他對於材料藝術的自由探索則給予了不竭的創作動力。中央美院十幾年的“嫡系”訓練,足以練就一個畫家紮實的基本功。這些都為他接下來的創作,即大膽突出材料語言的主體地位,實現繪畫語言(造型語言、色彩語言、材料語言)秩序的重組提供了可能。
2008年,夏理斌創作《風景》系列作品,大膽的突出材料語言,讓褶皺、水痕等肌理自由的融入了作品中,通過材料語言給觀者留出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接下來的創作中,他的作品“力求突破光影、明暗等表象對物象的束縛,畫面的物象和真實對象拉開了距離,而與內心世界更加貼近”。
2008年10月,夏理斌用丹培拉手法創作的《青春》系列作品誕生了。這個系列的作品畫面色彩斑斕,光與影的特殊處理,讓畫面有了一種朦朧的美感。這個階段,夏理斌的作品的自我意識已經非常清晰而強烈,他似乎找到了繪畫語言表達的藝術手法和規律。
除了風景與人物,夏理斌也關注歷史題材的主題繪畫。
2009年,夏理斌歷時兩年多,構思完成了《天·使》系列作品,凸顯了年輕畫家前衛與獨特的個性,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以特殊的材料語言來表述內心的震撼。
在《天·使》系列作品中,畫家試圖避開從宣揚英雄主義角度去解讀這個歷史事件,亦不對事件的主、客體做價值判斷。人性的真切、真實有著感人的魅力。通過對事件中人性的把握,一方面透著人類面對外部世界的無奈,同時更傳遞出人類內心世界的堅強、恆定、團結。而正是這種力量最終人類戰勝了SARS病毒。
夏理斌的個性是內斂的,作品表達很前衛但並不張揚,在沉穩大氣的畫面中傳達80後對重大社會事件的獨到理解。可以說,夏理斌已經把繪畫主題的思考成功嫁接到畫面語言的自由表達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其鮮明的個人風格已趨於成型。
面對市場:若即若離的關係
這些年來,夏理斌的作品很少進入拍賣市場,原因在於,很多作品剛畫好即被買走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關注市場。可以說,天生的商業敏感和對事物的研究推理能力,已經使他成為藝術市場的專家。
有一些藝術機構邀請他去做市場評論,他提出觀點後,別人很驚詫於他的財智慧型力。要知道,在油彩和畫布之外,80後的夏老師對世界經濟走勢、貨幣政策,經濟規律的研究也很有功底。
他的理性也體現在細節上:和很多藝術家總是亂糟糟的外表和畫室不一樣,夏理斌總呈現出自己乾乾淨淨的精神狀態。在他的畫室,也見不到紛亂邋遢的場景,一切都很有秩序地擺放著,顯得規矩而沉靜。
對於自己的未來,他有著非常清晰的規劃。從藝術生涯一開始,他就沒有和任何畫廊簽約,現今也未有此打算。“我不希望藝術創作脫離我自己的意願而受到限制,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對一直支持我的藏家來說也不公平。”
第三篇:
藏家故事:藏家會追著買
在對三四千年前彩陶作品的研究中,夏理斌發現,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在同一時期,藝術風格卻趨於一致。所以,他對自己的人生期許是,走中西融合的藝術道路,讓中國的油畫和西方油畫真正有文化上的共鳴和對話。
畫室里的一幅巨型的人像作品,也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據了解,這是某位知名人士專門委託夏理斌繪製的作品。“我嘗試用聖像畫的方式來詮釋我的作品,這也是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也許正是因為有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使夏理斌和藏家之間結成了深厚的友情:“他們不但自己收藏,還推薦給朋友收藏”,不少喜歡他作品的人甚至是他的“忘年交”。
而很多藏家正是看中了夏理斌在創作上的穩健與清晰的藝術道路。“他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非常穩健,畫面的格調很高,風格雖是寫實,但不老套”。藏家任紅妍女士很早就開始關注他的作品,夏理斌用綜合材料做《風景》系列時,他就收藏了這個系列的第一張畫。
在談起與藏家的關係時,夏理斌笑稱,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在與藏家打交道時,也發生了很多趣事,有的藏家對他的家庭,健康,各方面因素都了如指掌,而穩健的夏理斌也經得起這樣苛刻的求證。很多年長的藏家正是看中了夏理斌的為人,才與他成為忘年之交的。
2009年,在保利的秋季拍賣上,曾有一位買家看中了夏理斌的一幅作品。這位藏家更想通過保利認識畫家,拍賣行對這種事是很忌諱的,後來藏家還是通過朋友認識了夏理斌。藏家非常高興,想私下裡直接買走這幅畫,但夏理斌沒有同意。因為已經委託拍賣行,不能沒有誠信,最後這幅作品還是通過拍賣售出了。
學術與市場兼得的作品
夏理斌對藏家沒有保留,很多人買其他畫家的畫都要請夏理斌來把把關。藏家也對他非常信任,甚至沒有作品就先付款,因為他每年的創作有限,一些不好的作品又不願流通出去。
“在現在青年畫家中,有的在市場上已經價格很高,但失去了學術性;有的學術性保留的很好,但沒有市場,而夏理斌是很難得的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人”。策展人徐茂全這樣評價夏理斌。
2010年,有一位藏家看了夏理斌的作品,願意出價200萬買下他全年的創作,夏理斌拒絕了這樁看似不錯的生意。一是自己的每年創作的作品很少,二是一旦答應就會影響自己既定的創作規劃和風格。
在他看來,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自由的產物,而不是被人為的規劃。對他來說,收穫的季節不宜來得太早,而他也太明白市場對這樣的作品是毫不留情的。這個年輕的畫家看似平淡,對藝術的野心卻著實不小。
《“80後”伉儷是美院博士》
沈智毅《溫州日報》
自清末民國以來,溫州人在書畫界可謂人才輩出,代不乏人。從曾衍東七道士到善畫人物的聖手蘇昧朔、劉旦宅;從篆隸行草樣樣精通的馬公愚兄弟、篆刻大師方介堪到今天的溫州書畫群體。可謂人才濟濟,新生代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勢頭很猛。
筆者上月到北京,因找書法家謝雲老先生為《溫州籍傳媒人物譜》書寫封面,恰林宏偉兄在陶然亭會所雅集,居然邀來6位溫籍美術書法博士,是中央美院、清華、北大的,據說有好幾位有急事抽不開身,要是都來恐怕一桌都坐不下。宴會上少長鹹集,其樂融融,其中一對年輕博士夫婦擁簇著謝老問及書畫藝術爭議之事引起我的關注。那就是在北京讀美術博士的夏理斌、陳朵朵夫婦。
1980年出生於永嘉的夏理斌,說起小時候的事不禁眉飛色舞,永嘉的山川草木,石屋小亭,古寨舊廟,溪流灘林都是他孩提時撒野的地方。在他眼裡楠溪就是一個巨大渾融的世外桃源,鳶飛魚躍,草長花開,如水墨,似油畫,淡妝濃抹總相宜。這裡的山山水水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打下美的烙印。
1996年他16歲隻身赴京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那時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在美院操場上臨時的鐵皮屋一住就是三年,那可是夏天如火爐,冬天似冰窖的日子,好在少不更事,脫離了父母的管轄,倒覺得身心自由。
200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6年完成碩士學業。先後師從靳尚誼教授、孫為民教授、楊飛雲教授等。2008年考上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
這幾年夏理斌聲名鵲起,2003年參加“全國第三屆油畫作品展北京展”, 2004年參加“全國十屆美展北京展”,2007年參加“07藝術中國”全國畫展,2008年參加“拓展與融合——中國油畫現代性研究展”, 2009年參加“青陽入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書畫邀請展”等國家級的大展,其中作品《山垠》、《大地》、《山脈》被中央美術學院收藏,《戰士》被中國美術館青島分館收藏,《天使》系列之一、之三被浙江美術館收藏。
陳朵朵則不同,國小她與夏理斌是溫州市少年美術學校校友,出生於藝術家庭,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她對國畫很痴迷。1997年她就讀於中國美院附中,杭州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使她沉浸於中,流連忘返。踱步在西子湖畔,斷橋岸邊,只見綠樹紅桃,天雨,雲卷,她在追尋南宋古城石板路上遠逝的風情。那年的風花雪月,風情萬種。她老是幻想著把自己當做畫中人。朵朵2001年畢業於中國美院附中,同年被保送至中國美院中國畫系人物專業,師從劉國輝、吳憲生、王贊教授等,後專門師從吳憲生教授攻讀碩士學位。她的畫作參加許多國家級的展覽:2005年《老母親》入選“2005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05中國百家金陵畫展”、2006年,《一九三三年一月十四日》入選“全國第六屆工筆畫大展”、2007年《礦梯》入選“浙江省第四屆青年美展”、《呂留良像》入選“美術解讀·人文浙江——中國畫精品創作系列展覽”、2009年《歸來》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浙江省展” 、《天倫樂》入選“2009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等。
看朵朵的畫,你會明顯地感到其人物畫造型嚴謹、個性鮮明,善於通過細膩深入的面部刻畫,表現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浙派人物畫“以形寫神,神似重於形似”的風韻。就這樣,杭州的江南杏花春雨伴著溫州的小妞從高中一直到碩士畢業,在這裡她度過10年的時光,從不懂事的小姑娘蛻變成一個造詣頗深的畫家。2011年她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在楠溪江長大的夏理斌對色彩有著天然的敏感,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為民對他這樣評價:“他的繪畫天賦更多地體現在色彩方面。他感覺敏銳、清新,並且能以較為豐富細緻的色彩處理展現那種感受……這樣的磨鍊,使他感受到並逐漸地進入了一種令人激動的油畫氣息的境界,那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那是一種充滿光的色彩世界,那是一種在空氣的流動中,展現著種種鮮活物象的生活的空間。”
這對畫家夫婦的行為方式很有老一輩中庸平正的做派,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群體、中國與西方這些二元對立之間努力尋找平衡。
夏理斌和陳朵朵的畫室雖然地處偏僻,遠離都市的喧鬧,但旁邊有不少師友的工作間環繞周圍,由此形成了一個疏密有致的畫家群落。平日裡他們既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潛心學習和創作,又可以隨時同師友切磋技藝和交流心得,可以說進無鬧市之憂、退有獨處之樂。夫婦倆一人攻油畫,一人醉心於中國畫,一剛一柔,一陰一陽,一中一西,夫隨婦唱,其樂融融。夫婦倆還出版了4本美術專著。
每年從北京回家,他們總要到楠溪江看看。他們總覺得老祖宗太聰明了,將正統的儒學和“莊襟老帶之風”的結合,造就了楠溪江人文的特色和雙重性格。古村那一面面不加鏨鑿的蠻石牆猶如落地生根,渾然天成。鵝卵石鋪就的地面圖案古樸大方,與山間之樹木、溪中之流水相呼應。折射到建築上、民風民俗上都是那么恬淡沖和,涵養得楠溪江建築特別有人情味,平和而又不刻板,舒展開朗。這裡是他的老家,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在藝術的國度中踐行責任》
黃琴琴(《永嘉日報》記者)
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和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的十餘年時間,你曾師從靳尚誼、孫為民、楊飛雲、朝戈、胡建成、張元等諸位教授。這幾位教授都是國內頂尖的名家,你感覺他們哪些方面對你影響最深?(包括創作理念、人生等等)
夏: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與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期間,也是我從少年進入青年的一個階段。可以說,在人生重要的一個成長階段能夠在中央美院這所享譽國內外的藝術殿堂學習、生活,是非常幸運的。學院裡的的這些名師們言傳身教,在專業上、在為人上都在影響著我。靳尚誼先生是我們國家的第三代油畫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為我國油畫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靳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與聲望,他同時還出任了許多的社會職務。可想而知,靳先生是多么的繁忙,但他對教學工作、對學生是如此的熱愛與愛戴。靳先生對學生總是平易近人,諄諄教誨。他對事業的投入、對學術的鑽研精神都深深的影響著我。孫為民先生也經常提到要學習西畫就要體會油畫地道的語言,做到紮實地學習、研究。張元先生對藝術語言執著追求,對教育事業無私投入,用行動實踐他的文化理想。這些先生們待人處事的態度,鑽研學術的精神,執著藝術的理想都深深地影響著我。讓我理解到藝術並非一個簡單的職業,她應是一個文化事業。藝術家應該肩負文化建設的責任。藝術作品不僅抒發藝術家個人的喜怒哀樂,更應傳達時代精神,啟發人們心靈。我的藝術實踐正是圍繞這這樣的命題展開探索、研究。我希望在我的作品中能夠傳遞我與歷史、社會、文化的互動和對話,能引起觀者的思索與聯想。
作為一名80後青年畫家,你卻一貫注重對重大題材、歷史題材的創作。你的創作理念如何做到“遊走”在歷史和當下?這種理念平常是否在你的教學中得到體現,影響到學生?你多次提到作品要體現真情,那么你又是如何做到把真情倆字融入其中的?
夏:我感覺重大題材、歷史題材更能體現一個藝術家的綜合能力。表現重大事件、歷史題材不僅需要藝術家具備全面的繪畫能力,更要求藝術家深入了解歷史,認識重大事件。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用繪畫語言表現出重大題材、歷史題材。如果說一個藝術家只對歷史、事件有好的了解、體會而沒有很好的繪畫實力,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是簡單的敘事,一定無視覺的美感與繪畫的語言的特性可言了。假如具備很好的繪畫素養,而對歷史、重大事件毫無了解,這樣的藝術家會比較適應創作較為個人題材的作品。我希望自己做一個學者型的藝術家,用當代的繪畫語言與理念表達對歷史、社會、文化的認識與思考。創作重大題材、歷史題材需要藝術家具備綜合的能力,是對藝術家個人素質的挑戰。我願意迎接這種挑戰,並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經驗。同時,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畫家更多的關注自身的情緒,而忽略對歷史、社會的關心。我認為在自己的創作中更多的涉及重大題材和歷史題材,是作為當代青年畫家應該肩負的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
我希望能將中央美院先生們的那種言傳身教的傳統同過自己傳遞給學生們。在教學中我希望學生們不僅僅具備良好的繪畫能力,更應該具有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我覺得做為藝術家首先要創作真誠的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感動觀者。藝術家應該肩負一種文化責任感,創造出發自內心深處的、具有文化建設意義的作品,而不是為迎合市場需求去畫。只有包含藝術家真情實感的作品,不矯揉造作的作品才能引起共鳴。當然好的藝術品也一定會受到觀者、藏家的認可和歡迎。做為一個年輕的藝術工作者,我將來的藝術道路還很漫長。我希望我的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在重組語言秩序的過程中創造嶄新的畫面。同時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讓觀眾們喜歡。
除了教學、創作,寫書,近段時間你還受邀擔任天津載振慶王府修繕工程的藝術總監,那么,你是如何平衡教學、創作以及商業之間的關係的?
夏:學者型的藝術家應該具備全面的文化儲備,我希望自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在課題研究的進行中,在創作的實踐中探索、積累,並將收穫反饋在教學中,通過作品的展覽,文字的出版與大家分享交流。同時,我對公共藝術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公共藝術不同於個人創作。藝術家需要在創作時不但要強調個性化的語言,又要綜合作品展示地的歷史習俗、人文積累去創作作品。它同樣需要藝術家具備較為全面的文化修養、創作能力和綜合能力。我曾受福州市委統戰部邀請為他們的辦公大樓創作有關“團結、同心、和諧”主題的壁畫作品《同心》。作品上牆後受到當地各界的一致好評。當自己的作品呈現在他們的辦公大樓時,能讓進出這座大樓的海峽兩岸的同胞感受到和諧、同心的氣氛時;當自己的作品能與辦公大樓的的整體環境以及福州市的歷史、文化融為一體時,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是感到一種欣慰,並激發創作更多好作品的熱情。我願意接受天津載振慶王府修繕工程的邀請出任藝術總監,也正是因為這個事情能與歷史發生關係,並能為將來留下一些東西。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事件,這樣的事情就很有意義。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竭盡所能的多為社會服務,為文化事業服務,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在你最初選擇專業時,你的不少同學都紛紛選擇了從事藝術設計專業,而你為何依然固守?
夏:上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人們日常生活最為緊密的設計逐漸成為紅火的熱門專業,不僅因為社會對設計類畢業生的大量需求而且設計專業畢業生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觀。很多的同學都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我依然堅定地選擇了純藝術的油畫專業。很多人對這點感到疑問。我是這樣想的:我選擇的這條道路或許是在逐步的實現我從小內心深處的一個理想:長大做一名畫家,能夠把美好的東西傳遞給人們。正因為這個情結,我一直堅守著繪畫藝術的學習與創作。我還記得剛來北京求學時與我們著名的溫籍軍旅油畫家蔡景鍇老師的談話——你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上學肯定是出於對心中純粹的藝術理想的追求。如果只是為了謀生,完全可以像家鄉的很多人一樣創業發家,生活反而能過的更好。何必受背井離鄉求學之苦,人們經常會為了某種精神追求而暫時放棄物質誘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收穫。這些話一直激勵著我學習、創作、探索。
曾有不少油畫收藏者欲花重金要購買你的作品,很多時候會受你的婉言謝絕。在常人眼裡,這可是件匪夷所思之事。
夏:專業的收藏家一定是處於對藝術品的喜歡或處於對藝術的熱愛才會出收藏某件作品。他們在收藏藝術家的作品前會深入的了解這名藝術家的學習經歷、知識儲備、為人修養等等,並跟蹤收藏。他們的行為同時也在為文化建設出著一份力量。也有一部分投資人是出於短期的商業目的,受利益驅使從事投機活動。我們暫且不去評論這種行為的對錯。許多人或許渴望遇到這種炒作資本,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投機活動對於藝術家尤其是年輕的藝術家來說並不見得是好事。曾經有幾撥投資人要出資買下我全年的作品。我考慮再三最終都婉言謝絕了。一是我與這些藏家不是很熟悉,不清楚他們對藝術的認識、目的與態度,二是一旦答應創作就會受到限制影響自己既定的創作計畫和面貌。我當然不會拒絕好的專業的藏家。我自己的作品受到歡迎也是很高興的事情,但前提是要有利於自己藝術創作的發展和維護以往藏家的利益不受到影響。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單純的創作活動,作為年輕藝術家的藝術探索還未完全定型,一旦被遊資炒作市場價值忽高忽低,不但對專業藏家不負責也勢必影響個人的藝術創作。我認為理想的狀態應是藝術家的市場價值與藝術價值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遊資炒作的結果。只有藝術家真心的投入進去,才能創造出好的作品,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會受到市場和歷史的認可。應該建立理性的藝術品投資收藏市場,這樣對於投資人、收藏家、藝術家都是有好處,同時也有利於藝術的良性發展。
除了愛好收藏彩陶之外,你還有哪些個人愛好?這些愛好對你的創作有啟發嗎?
夏:我對傳統有著特別的興趣,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我感覺在對傳統的梳理過程中不斷的會有新收穫。從小一直學習西畫的原因,我對西方藝術史相對了解一些。現今正著手系統的梳理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塊。希望在橫向與縱向兩條脈絡上調整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為接下來的創作做好鋪墊。一方面要將自己塑造的更加飽滿。這是指畫以外的功課。我做了一個系統的閱讀計畫,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壯大,為作品的更高要求和發展做儲備。另一方面計畫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每兩年要完成一個系列的主題創作,在這個之外每年要能有十到二十幅左右的作品出來。我計畫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把原來積攢的許多家鄉的素材整理起來創作一個系列的東西。我想這個系列的作品應該會比較有意思的,因為她將包含我對家鄉的情感與鄉情,我比較期待。這個系列我當前已經開始進入做創作方案和草圖,很快將開始上油畫布進行創作。
在你的眾多作品中,有沒有體現家鄉的元素?
夏:我對家鄉有很深的感情,特別願意畫家鄉題材的作品。前幾年我畫過很多老家的素材,有嶺上村的老房子,獅子岩的風景,林坑的堂屋等等。正在創作的一幅作品也是有關家鄉題材的。我計畫近一兩年積累一些有關家鄉題材的作品,等一定時候回家鄉做一個展覽,作為遊子也是向家鄉的父老鄉親做一個匯報。
時下,不少家長從孩子上幼稚園開始,就送他們學習繪畫,希望他們今後能考美術類專業學校,這成為不少家長眼裡一條通向高校的捷徑,你如何看待?
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美術有關。大到飛機、輪船的外觀設計屬於工業造型專業、城市生活相關的建築設計專業、小到家居生活相關的室內設計專業,以及中國畫、油畫、雕塑等等的專業。可以說,社會生活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與此同時也要提醒家長和即將高中畢業的考生在選擇專業時不要盲目跟風。一定要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專業,適合自身特點的專業,只有這樣才能在所選的這個專業領域中有所作為,有所發展。

市場分析

《夏理斌油畫藝術的市場潛力分析》
徐茂全
夏理斌的油畫藝術已經形成了明確的個人風格和清晰的藝術面貌,色彩沉穩,畫面含蓄,寓意深遠。他的作品將傳統的繪畫語言與當代表達方式巧妙融合,賦予材料以生命,讓油畫藝術在學院與當代之間找到了契合。
夏理斌油畫作品現今一級市場平均單幅價格約為6萬元人民幣,參加過全國性學術展覽的藝術創作每幅作品約為10萬元人民幣。二級市場價格比一級市場高出約30%,截至2010年底,據統計夏理斌作品二級市場成交率為80%以上。
分析藝術品的升值潛力,與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盛世興收藏”,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據權威數據統計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總成交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以北京為例,據北京市商務委發布的訊息,2010年為期3個月的北京秋季拍賣會共有83家企業參與,共舉辦拍賣會499場次,總成交額194.58億元人民幣,其中油畫藝術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內藝術品收藏的進一步興起,油畫的收藏與投資價值將逐步顯現。
眾所周知,一個藝術家的成功需要艱辛的努力,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得到市場認可是沒有捷徑可循,需要多方面的積累。縱觀十餘年來的油畫市場,每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的巔峰之作多是其中青年階段的作品。因此,從作品的藝術水平考慮,我們有理由相信,現當代中青年油畫家的作品將是許多未來重量級油畫家的代表作品,市場增值潛力巨大。
現今的學院派青年藝術家中,夏理斌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以學院派代表的典型藝術家劉小東為例,198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當時其油畫作品單幅不過2萬元人民幣,2005年單幅作品就已經超過200萬元人民幣,2006年單幅作品突破500萬元人民幣。截至2010年底,劉小東油畫作品二級市場累計成交作品188件,成交額累計4.6億元人民幣,成交率80%,單幅作品最高成交價格3160萬元人民幣。
據曾經擔任保利油畫部的資深市場人士估計,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收藏家關注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綜合分析夏理斌的油畫作品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升值空間。
2011年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