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體制
油畫系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室和基礎教研室研修班工作室,實行導師工作室教學體制。油畫系已培養出眾多德才兼備的本科生、研究生、研修生。許多人已成為知名畫家、教授,及全國各地油畫界及美術事業的骨幹力量。油畫系師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許多在社會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成為
中國油畫發展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無論師資力量、教學質量還是學生素質,始終在全國同行中名列前茅。
師資力量
油畫系設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作室和基礎教研室、材料表現工作室、研修班工作室,實行工作室制教學。在編教師19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7名,講師3名。現任系主任為
馬路教授,常務副主任為
丁一林教授。
教學特點
油畫系接受來自造型學院基礎部一年級學生,進入油畫系各工作室的前半年必須在油畫基礎部集中培訓,學習油畫專業基礎課程並通過各工作室教員上課,了解工作室教學特點。油畫專業基礎課程為各專業方向課的前置課程,半年後進入各工作室學習。油畫專業(畫室)課程為本專業學生的主修課程,各專業方向課程並行。其中包括畢業創作和學位論文課。學生進入工作室的學習時間為兩年半。四個工作室專業方向不同,有各自的教學內容,這意味著學生開始了正規的專業學習。各工作室同時承擔其他專業學生選修的油畫專業選修課程。油畫材料表現工作室承擔油畫材料技法課程。分為兩組,一組是面向系內學生:油畫基礎部的常規課程和各畫室需要的油畫材料表現的必修課程。一組是面向系外學生的選修課程。
內設機構
基礎教研室
油畫系基礎教研室(基礎部)於1995年成立,所開設課程主要有油畫基礎課程和各導師工作室基礎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增強油畫基礎能力,同時,了解、熟悉各工作室的教學主張、研究方向和教學實踐。基礎教研室重視學生對油畫基礎課程的學習,這其中包括對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及理論的學習和社會實踐。基礎教研室主張博採眾長,對中西藝術語言進行廣泛地比較研究,通過學習、欣賞和臨摹中國民族傳統繪畫、書法,增強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與認識,進而把藝術語言的探索建立在中西文化的廣闊視野之中;同時,基礎教研室通過社會實踐課和下鄉寫生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在教學方法上,基礎教研室除了強調任課教師的個別輔導外,更重視階段教學總結中的集體匯看,在個別與集體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實踐。除課內所授的必修課程外,基礎教研室為學生在課外安排了戲劇、電影、音樂等其他門類藝術的欣賞課,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精神素養與思想境界。
第一工作室
第一工作室成立於1960年前後,先後由
吳作人先生、
艾中信先生主持,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創作成果。80年代以來,第一工作室主持人
靳尚誼先生,以更加冷靜明確的教學思想主持工作,主張認真研究西方文藝復興到後期印象主義之間的歐洲繪畫傳統,並認真學習中國的優秀繪畫傳統,在堅定的寫實繪畫的傳統上走出新的藝術道路。1999年後由
孫為民先生主持。工作室的全體教師經多年教學實踐的磨礪,逐漸形成嚴謹、縝密的治學方式,並建構了工作室樸素、持重、大方又不拘一格的寫實繪畫的審美取向。工作室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造型基礎能力和創造能力;注意發現、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個性;培養學生勤奮執著、勇於探索的學風;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感受、組織畫面並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作意識,在創作上主張積極深入生活,真誠、質樸、深刻地體現生活的審美價值。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成立於1960年前後,由
羅工柳先生主持。80年代以來先後由
趙友萍先生、
李天祥先生、杜鍵先生、戴士和先生主持。現為丁一林先生主持。在教學中注重把歐洲寫實繪畫的遺產與中國藝術傳統相結合,特別是在色彩方面注重研究條件色寫生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現當代的新發展,強調嚴格的基礎訓練與學生的主動探索相結合。在創作上主張深入生活,在生動的生活感受基礎上推敲錘鍊,實現豐厚的藝術表現力。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在原有基礎上主張多角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掌握繪畫特有的思維方式,將迄今為止中外一切優秀的繪畫傳統作為講授內容,以科學的態度、系統地傳授具體的方法與技能,使學生具有全面的繪畫知識結構和專業素質。同時格外重視對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逐步提升學生的畫面構造意識和創作能力,在“精神”與“表現”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第三工作室
第三工作室成立於1960年前後,由
董希文先生主持。80年代以來,由
詹建俊先生主持。現為
謝東明先生主持。教學上堅持傳承與創新並重,主張開放式的靈活教學與嚴格的課業要求相結合,強調以藝術創作精神帶動課堂習作,以藝術表現帶動平面造型規律的研究,把色彩、素描、創作課串在一個整體藝術要求下進行學習。要求學生面向古今中外的藝術發展歷史,向一切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向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學習,廣泛採納並吸取所有有益的經驗與營養。培養學生熱愛土地、熱愛人民、對生活充滿表現的願望與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胸懷,有創新文化新藝術的責任心。同時倡導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培養學生建立個人的藝術視角及在藝術上的自主判斷精神,開拓學生的自覺與潛能,樹立創造者的鑑別意識。在教學中主張和實施“因材施教,順水推舟”的教學原則,強調對學生心靈中真、善、美精神和藝術個性的培養,注重發現和促進學生個人特有藝術素質和藝術感覺的發展。
第四工作室
1985年,經當時油畫系主任
聞立鵬先生倡議創建第四工作室,
林崗先生為主任,
葛鵬仁先生為副主任。教學宗旨為:以中國藝術的現代化為理想,以現代藝術教育思想為核心,以新的傳授機制為保障,以中國繪畫傳統為根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發展現代的,中國的,有創造性的油畫藝術。在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油畫的方法與技巧,更不放鬆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教育,從而培養出富有創造性與探索新知識能力的人才。1997年至2005年該工作室由
袁運生先生主持,2005年至今由馬路先生主持。
第五工作室
第五工作室是新成立的一個工作室,以抽象藝術為教學理念。目前只有兩個教員,劉剛教授和孟祿丁副教授,今後還要充實教學力量。第五工作室是從抽象角度來展開教學的。油畫系之前的四個工作室,從古典主義到色彩到表現主義,再到當代、現代的那種表現主義,都是從具象著手的。具象繪畫,是繪畫的題材對象本身就有含義,通過繪畫的加工讓對象的含義更加清晰。但抽象繪畫沒有對象,只有畫面自身,要讓畫面自己生成含義,這就牽涉到繪畫本身的獨立性問題。抽象,是從過去那么多流派到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謂的純藝術能不能自生含義,是關係到繪畫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問題,在學術上具有本質意義。繪畫有沒有對象沒關係,有沒有其他附加價值也沒有關係,繪畫通過自己的語言構成能自己產生的視覺內容和藝術價值。
材料工作室
1994年成立繪畫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為
張元教授。該工作室注重研究和繼承歐洲優秀傳統繪畫技法材料的套用方法,以實現與歐洲傳統繪畫藝術教育中同學科的知識接軌,形成了繪畫材料工作室的基礎課程。材料技法課程是研究性的實踐課,通過教學訓練使學生在掌握一兩種油畫材料表現方式的同時增強對油畫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和對油畫材料“質”的表現力的理解、判斷、選擇和運用等能力。1997年更名為材料表現工作室,修正並明確了教學、教研發展方向:注重材料與表現的語言研究,從對繪畫技法材料套用規律的研究轉向對材料觀念表現規律與材料語言關係規律的研究,從繪畫語言不同形式的研究轉入語言本體規律的研究。教學中注重對傳統、現代、民族三個因素在材料語言演變規律和語言互動關係方面全面、系統地研究;從藝術思維、審美判斷、技術過程全方位研究造型語言、色彩語言、材料語言的不同關係秩序的特徵認識和藝術轉換。
2001年工作室建立材料藝術實驗室和中國油畫修復與保護研究中心,以加強藝術教學教研中的科技含量,促進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發展。
工作室教學一方面面向油畫系本科生、研究生展開教學,另一方面進行材料表現專題研究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