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夏初臨⑴·本意⑵
癸丑三月十九日⑶用明楊孟載⑷韻
中酒⑸心情,拆綿⑹時節,瞢騰⑺剛送春歸。一畝池塘,綠陰濃觸簾衣。柳花⑻攪亂晴暉,更畫梁⑼、玉剪⑽交飛。販茶船重,挑筍人忙,山市成圍。
驀然卻想,三十年前,銅駝⑾恨積,金谷⑿人稀。劃⒀殘⒁竹粉⒂,舊愁寫向闌西。惆悵移時⒃,鎮⒄無聊、掏⒅損薔薇。許⒆誰知,細柳新蒲⒇,都付鵑啼。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
夏初臨:詞牌名,原名《燕春台》,此調始自
張先,
劉涇改名《夏初臨》。雙調,一百二十字,前片十句,後片十一句,各押五平韻。
⑵本意:即詠“夏初臨”的景觀。
⑶癸(guǐ)丑三月十九日: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九日,三十年前的同日正是
崇禎帝自縊而死、明朝滅亡之時。
⑸中(zhōng)酒:同“病酒”,酒醉不適。
⑹拆綿:柳絮飄散。綿,指柳綿,又稱柳絮。
⑺瞢(méng)騰:意識迷糊。
范成大《
立春枕上》:“尋思斷夢半瞢騰。”
⑻柳花:這裡指柳絮。柳花色黃,落而結子,子生絮。古人常將柳花、柳絮相混。
⑼畫梁:繪飾的屋樑。
⑽玉剪:指燕子。燕尾似翦。
⑾銅駝:洛陽街名。《
晉書·
索靖傳》:“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這裡用來表達明亡之恨。
⑿金谷:洛陽園名,晉代
石崇所築,在洛陽西之金谷澗中,這裡藉以泛指游賞之地。
⒀劃:以刀刻痕。
⒁殘:損壞。
⒃惆悵移時:在悵惘中時光不覺移遷。移時,歷時,經過一段時間。
⒄鎮:整日,久久地。
⒅掏:摸取。一作“掐”。用手指甲刻入,切斷花瓣,亦通。
⒆許:語助詞。
⒇細柳新蒲:
杜甫《
哀江頭》“江頭宮殿鎖江門,細柳新蒲為誰綠?”蒲,水生植物,嫩蒲可食。
白話譯文
在酒醉心情之中。拆洗綿綢的時節。我朦朧迷糊地送走了春天。一塘汪汪池水,把濃濃的綠蔭映在門帘上。柳絮滿天飛舞,攪亂了晴天的陽光。更加上面樑上玉燕兒交相飛翔。這可真是夏天初到了。販茶的船支載著沉重的貨物在江河中幔駛.挑筍的人們忙碌地來來去去。山中集市已是熱鬧時候了。
驀然間,我卻想起三十年前像晉代銅駝遭棄的那種國破家亡積下的怨恨,料想而今如晉代石崇的金谷園一樣奢華的故園定然人煙稀少了吧。這些粉碎了我少年時代瑰麗的美夢,產生的舊愁只好寫向闌西。久久地惆悵,不能自已。為了排遣這無聊的煩惱。我掐壞了籬邊盛開的薔薇。我這樣的情懷,該讓誰知曉呢?細細的楊柳飄飄蕩蕩,新長的蒲草碧綠茂密,這一切都只好交付給了杜鵑去悲啼。
創作背景
甲申(1644年)明亡之時,詞人只有二十歲,並未出仕。康熙十八年(1679年),詞人應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由此看來,詞人雖然算不上是明朝遺民。但是,由於詞人父親陳貞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負士林重望,明亡後隱居不仕,保持民族氣節;加上詞人交遊中有不少明遺民(如
冒辟疆等),以致詞人內心深處對於明朝之亡不免有哀念惋惜之情。於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亡30年之際,詞人創作了這首可視為明朝亡國三十年祭文的悼念之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主要是描寫初夏景色。開頭三句,是說到了農曆四月時節,春天不知不覺已經歸去。“瞢騰”與“中酒”對應,酒弊後造成意識迷糊的感覺。詞人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下送走春天的,由此可以窺見詞人隱隱含愁的心緒。接著,詞人抓住自然界的典型景物,用婉麗的詞彩,通真描畫出一幅初夏的美麗風光圖。“觸”、“攪”、“飛”三個動詞連用,動靜相映,以動襯靜,化靜為動,把初夏景色寫得生機蓬勃,形象動人。“綠蔭”、“簾衣”、“柳花”、“晴暉”、“畫梁”等原本都是靜物,一經點化,仿佛一齊在眼前動了起來,使大自然的動態美躍然紙上。 “販茶船重”三句,詞人跳出歷代文人涉及勞動者時一般關注自然經濟形態的窠臼,把視野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把鏡頭對準勞動者,對準商品貿易市場,用白描手法描寫清初的商品經濟情景,真實反映了現實生活,開創出一個嶄新的意境,於詞史有獨到貢獻。
詞的下片驟轉,從寫景轉入抒情,以眼前轉入懷舊,從輕快轉入沉鬱。“驀然卻想,三十年前”,侘傺的身世遭遇,使詞人始終未能忘懷明朝亡國的痛史。面對初夏盛景,詞人情不自禁地又勾起對故國的懷念之情。接下二句運用“銅駝”、“金谷”兩個典故,暗指明王朝覆亡的慘痛史實及其教訓。“積”於詞人胸中之“恨”,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亡國之悲恨,還含有詞人對明末荒淫昏憒的統治者的憤恨,從中可見詞人的膽力和識見。“劃殘”句進一步抒發詞人對故國的眷懷情意,展示詞人深層的感情世界。詞學家
王國維曾說:“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逆其志,則古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即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受其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的,任何一篇作品的思想內容,都無不與詞人這個“人”和他所處的“世”密切相關。掌握這把鑰匙就不難理解這幾句詞的涵義了。“劃破竹粉”所表達的,正是清興明亡這一歷史性突變,使詞人的生活道路發生了陡轉。即是說國破家亡,粉碎了詞人少年時代瑰麗的夢,摧殘了人生的美好前景。這是詞人思想感情的真實流露。由此產生的“舊愁”,是詞人嘗盡人生“愁”滋味的“愁”,是富有真實社會意義的“愁”,與那種無病呻吟強說之“愁”不可同日而語。陷入這種愁思之中,詞人長久不能自拔,欲喊無聲,欲哭無淚,排遣不了,欲罷不能。大悲大痛,到一定限度,總要爆發出來,通過“掐損薔薇”這個似乎下意識的動作,詞人的滿腔恨血得以噴薄而出。不寫“斷腸”勝“斷腸”,一個動作,透露了心底的萬般傷情。詞的藝術功力和表現才能不言而喻。結尾三句套用杜甫《哀江頭》:“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的詩意,又以“鵑啼”照應“春歸”,章法謹嚴,餘韻悠長。
此詞內容上體現詞人“敢拈大題目出大意義”的特色,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創新之筆。歷代懷舊詞,多從霜風冷月、羈旅送別、登臨弔古而觸景生情,而此詞卻以旖旎風光引發沉鬱情懷,以淡雅襯寫深哀,則更顯出亡國之“愁”、“恨”的深重,振聾發聵的作用更加顯著,而詞人對故國的無限深情以及對那充滿瑰奇色彩的舊日生活的懷念也躍然紙上。
名家點評
近現代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
鄭騫《續詞選》:感慨興亡,寓沉痛於清婉,絕無劍撥弩張之態。《迦陵集》中,難得此等筆墨。
作者簡介
陳維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少負才名。性豪邁,明末為諸生,入清後週遊四方。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考不中。
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鴻詞科,由諸生授檢討,纂修《明史》。以詞冠絕一時,為陽羨派領袖。青壯年適逢明清易代,顛沛流離,詞風一變而為悲壯蒼涼。嘗與
朱彝尊合刊所作曰《
朱陳村詞》,有《
湖海樓詩文詞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