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概況,歷史,記載,
概況
遺址布局方整規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模僅次於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內呈矩形分成15個區域,每一區域內系統規劃有水道。這種城市布局與同時期列國都城相比可謂別具一格。發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國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年代與墓主確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認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餘件,其中青銅器1000餘件,楚大鼎重約400公斤。
歷史
壽春城遺址是楚國終結之都,集中體現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徵,為研究探討楚國在淮河流域的發展衰亡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曾為歷代州郡府治所,1912年廢州改縣。晉伏滔《正淮論》調,壽春“外有江陰之阻,內有淮淝之固”。《陳書》曰:“壽春者,古之都會,得之者安,是稱要害。”壽縣為淮上軍事重鎮,兵家爭奪之地,歷代征戰不息,戰事尤為頻繁慘烈。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秦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演繹為著名的成語典故。李白有詩云:“壽陽信天險,天險橫荊關。苻堅百萬兵,遙阻八公山。不假築長城,大賢在其間。戰夫若熊羆,破敵有餘閒。”五代十國時後周南唐壽州爭奪戰,兵燹連年,趙匡胤勇破連珠寨,殲敵4萬,威名遠揚。元末朱元璋曾在城南安豐大戰張士誠。清鹹豐年間,太平安奮戰壽州多年,英王陳玉成至此,為叛將苗沛霖誘捕後壯烈犧牲。
壽縣作為戰略要地,兩千多年來幾經變遷,其城防設施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愈加堅固齊全。據考古發現,壽縣築城始於楚遷都壽春之時。故城範圍很大,北傍淝水,東臨東津渡,西至城西湖,南至十裡頭,面積約25平方公里,是戰國都城中僅次於燕國都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因年代久遠,地貌變化,土城垣大多湮沒於地下或破壞殆盡。漢代以後,城址縮小至故城東北角,即今壽縣城關一帶,後代多沿襲其址。今壽縣古城牆型制,為南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外包磚石牆皮。700多年來,古城牆曾迭遭戰爭和洪水的破壞,歷代均有修整,是國內現存保存完整的七大古城牆之一。
壽縣古城牆平面略呈方形,舊有瓮城、譙樓之設,重關疊雉,制度森嚴。現樓台大部分已毀,城牆仍屹立於淮淝之濱,斑蝕剝離,歷經滄桑。古城東南兩面有護城濠,北環淝水,西連城西湖,四隅有河,東北、西北隅各設水關一處。城置4門,東賓陽門,西定湖門,南通淝門、北靖淮門。城垣保存完整,周長“十三里有奇”,實測6650.8米。垛牆之下牆體高7.7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用條石砌築2米高的牆基。城牆外壁貼磚石,厚度為:底部1.5米,頂部0.5-0.8米、殘高1米。垛口已失,下部間隔2.8米設一高0.37米,寬0.2米的長方形射洞,射洞作壺門狀,下口與城牆頂平。城牆磚石之間都是用糯米汁拌石灰等物彌合,非常牢固。舊有“鐵打的壽州城”的稱譽。
四門皆於城牆外再設瓮城,內外門洞均為磚石券頂結構。除南門外,東北西3門的瓮城門均與城門不在同一中軸線。西瓮城門朝北,北瓮城門朝西,均與所在城門在平面上呈90度直角,而東瓮城門與城門平行錯置4米。這種巧妙設定是基於軍事防禦上的考慮:即敵軍突破瓮城後,需改變方向才能攻擊城門,守軍可乘機關門打狗,消滅瓮城內之敵。現存東北兩瓮,南、西瓮城已毀。
記載
據《壽州志》載,城牆原有“角樓八座,警鋪五十五所”。現僅存1處馬面,3處敵台。馬面位於城西北拐角處,俗稱“地樓”。馬面凸出城外部分長2米、寬5米,高與城牆齊平,中空有石級遞下,三面有射洞。3座敵台,一處在東門南160米,凸出城外廓,長3.5米,寬15.5米;一處在南門東500米,外凸2.5米,寬5米。
城外設有泊岸。泊岸,又稱護城石堤,據《壽州志·城廓》載,石堤為明嘉靖七年(1538年)御史楊瞻創建。堤高3-5米、寬10米,一邊緊貼城牆外壁,另一邊濱臨護城河,皆以條石壘砌。其用途既可增加城牆的堅固性,又能阻擋護城濠水及洪水對城牆根基的沖刷。
兩處涵洞實為水關,分別位於城東北、西北隅。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清均有修葺。今東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為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時吳中錢祿曾所題。西涵南壁“金湯鞏固”石刻,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時,“辛庵彭城孫題”。兩涵形制大體相同。如西涵,洞體方形,寬0.6米、深0.8米、長50米。其一端連通城內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經過城牆、石堤部分深1.5米。涵周圍起築徑、深均7.7米、厚0.5米的磚石結構月坎,坎與城牆等高。坎內壁設有石階,可拾級而下,外壁圍護厚實的堤坡。涵溝上封石板,設閘5道。城涵月坎的設定,在軍事上可防止敵兵從水道匿進偷襲,在城市水繫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如人們可隨時進坎啟閉閘門,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內河積水的吞噬,又能消除外水倒灌的隱患。
壽縣傍依淮淝水系,地勢低洼,易受洪澇侵襲。古城猶如一道鐵壁銅牆,除防禦抗敵外,又是防洪的堅固大堤,歷史上曾多次經歷了洪水的衝擊。如1954年和1991年淮河泛濫,古城周圍一片汪洋,白浪滔天,而城內則安然無恙。在和平年代,壽縣城牆的這種利國利民的作用愈加明顯。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