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帶鳥屬(壽帶鳥)

壽帶鳥屬

壽帶鳥一般指本詞條

壽帶鳥屬(學名:Terpsiphone):共有17個物種雄鳥有兩種色形,體長連尾羽約30厘米,頭﹑頸和羽冠均具深藍輝光,身體其餘部分白色而具黑色羽乾紋。中央兩根尾羽長達身體的四﹑五倍,形似綬帶,故名。雌鳥較雄鳥短小。它的體態美麗,體型似麻雀大小,每一種的雄鳥都有著非常長的兩條中央尾羽,像綬帶一樣。它們的體色帶有金屬閃光的藍黑色,頭頂伸出一簇冠羽;鳴叫時可聳起,體羽為背栗腹白,翅亦為栗色。非常漂亮。

性格比較活潑,喜歡在林間穿梭飛行,以昆蟲和蜘蛛為主食,主要空中捕食正在飛行的昆蟲,也食用少量植物質。巢築於樹杈間,以樹皮和禾本科草葉為巢材,巢形為杯狀。食物中幾乎全為昆蟲,而且以鱗翅目為最多,例如天蛾松毛蟲及其幼蟲和卵等,是森林中非常好的消滅害蟲的能手。分布於亞洲和非洲多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屬種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壽帶鳥屬代表物種東方壽帶鳥:體長19-23厘米(不包括雄性的細長中央尾羽,其突出超過27厘米或更長),體重14·3-23·5克。
雄鳥和雌鳥的外觀不同。雄鳥本身表現出兩種色形——白色和紅褐色。在紅褐色形態中,上體是紅褐色而不是白色。二種形態的下半部分都是白色的。雄性有長達27厘的長尾羽,兩條中央尾羽長達30厘米並下垂拖曳。頭部是閃亮的藍黑色,還有一個聳起的黑色羽冠。有深藍色至黑色的喉嚨,明亮的藍色眼圈,虹膜黑色。
雌鳥喉嚨灰色,上體及背部紅褐色,下體白色。它們缺少雄鳥的長尾羽毛。與雄鳥不同,喉部顏色和眼圈不同,雌鳥有灰色的喉嚨和微弱的眼圈。
雄性亞成鳥看起來非常像雌鳥,但有黑色的喉嚨和藍眼圈。年輕的雄鳥體羽紅褐色,尾巴短。它們在第二年或第三年會長出長尾。成年雄鳥上體為明亮的紅褐色或主要是白色。一些鳥類顯示出紅褐色和白色之間的某種程度的中間性。長尾紅褐色的鳥類通常在翅膀和尾羽上沒有軸條紋,而在白色的鳥類中,有軸條紋,有時翅膀和尾羽的邊緣是黑色的。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和次生闊葉林中,也出沒於,林緣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歡溝谷和溪流附近的闊葉林。棲息於熱帶草原林地和稀樹草原林地,但避免茂密的森林和乾燥的灌叢區。可以生活在各種類型的開闊林地、種植園、耕地、森林邊緣。還經常光顧花園和果園,可以在村莊和城鎮周圍的大樹中看到。從低地到山脈,海拔高度達1450米,在肯亞可達2500米。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也見3-5隻成群。性羞怯,常活動在森林中下層茂密的樹枝間,時而在樹枝上跳來跳去,時而在枝間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向另一棵樹。飛行緩慢,長尾搖曳,如風箏飄帶,異常優雅悅目,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快速地飛行,匆忙或通過懸停飛行來捕獵。會在樹葉間穿行時搶奪獵物,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通過短循環或懸停飛行捕獲隱藏在葉子下面的無脊椎動物,也會像蝴蝶一樣在樹葉間移動,並在周圍轉動以捕捉被驚飛的昆蟲。主要在樹冠內進食,常從棲息的樹枝上飛到空中捕食昆蟲,偶爾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時長尾高舉。鳴聲高吭、洪亮,鳴叫時羽冠聳立。繁殖期間領域性甚強,一旦有別的鳥侵入,立刻加以驅趕,直到趕走為止。
食蟲性鳥類。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有甲蟲、金龜甲、劍虻、蟬、粉蝶、蛾類幼蟲、蝗蟲、螽斯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會吃很少量和植物種子,偶爾消耗漿果。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越南。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馬爾地夫、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菲律賓、安哥拉、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里、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聖多美壽、模里西斯、塞席爾。
壽帶鳥屬分布圖壽帶鳥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會根據生活的區域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是在雨季期間。這些鳥有強烈的領地意識,雄鳥會以鳴叫宣示領地,但如果幾個巢彼此接近,它們會聯合起來共同保衛領地。雄鳥在求愛時會接近雌鳥,不斷地起伏飛行,以顯示自己上體的顏色和飄逸的細長的尾巴。在這期間雄鳥會同時大聲鳴叫,露出口中鮮艷的顏色,也可能在高處跳舞。最後,它蜷縮著翅膀呈扇形,尾巴凸起,顫抖翅膀,雌鳥觀察並且兩隻鳥彼此傾斜接近。在繁殖期間,雄鳥可能會向幾隻雌鳥進行求愛,但最後結成一夫一妻制。
亞洲的物種多數在5月末6月初開始營巢,非洲的物種在雨季開始後營巢,在闊葉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闊葉樹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樹枝杈上營巢。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個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圓錐形或開放的杯狀,結構相當精緻,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蘚、羽毛、棉花和蛛網編織而成,內壁由細草根、草葉、草莖、樹皮纖維、獸毛或乾草。輪殼堅硬,採用強力纖維製成。巢穴材料取決於巢穴周圍的可用性材料。巢位於地面以上2-10米之間。
雌鳥每窩產卵2-5枚。孵化持續約13-15天,雌雄共同孵化。雛鳥在孵化後11-16天仍由父母進行覓食並餵養。羽翼完全豐滿後,幼鳥卵為橢圓形或梨形,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的為乳白色或灰黃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有的為駝灰色、具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25毫米×15-19毫米,重2-2.5克。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在雌鳥離巢期向亦參與孵卵活動,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11-12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下屬種類

壽帶鳥屬(17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
Terpsiphone affinis
Blyth, 1846
2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Eyton, 1839
3
Terpsiphone atrochalybeia
Thomson, 1842
4
Terpsiphone batesi
Chapin, 1921
5
Terpsiphone bedfordi
Ogilvie-Grant, 1907
6
Terpsiphone bourbonnensis
Müller, 1776
7
Terpsiphone cinnamomea
Sharpe, 1877
8
Terpsiphone corvina
E. Newton, 1867
9
Terpsiphone cyanescens
Sharpe, 1877
10
Terpsiphone floris
Büttikofer, 1894
11
Terpsiphone incei
Gould, 1852
12
Terpsiphone mutata
Linnaeus, 1766
13
Terpsiphone paradisi
Linnaeus, 1758
14
Terpsiphone rufiventer
Swainson, 1837
15
Terpsiphone rufocinerea
Cabanis, 1875
16
Terpsiphone unirufa
Salomonsen, 1937
17
Terpsiphone viridis
Müller, 177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2017年 ver 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