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工作平台,加快荊州“壯腰工程”與“兩圈一帶”總體戰略、“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工作平台建設。同時,奮力推進湖北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科教大省向科教強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湖北省將“壯腰工程”上升到省級戰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腰工程
- 地區:荊州
- 意義:加快構建促進湖北中部地區崛起
- 等級:省級戰略
背景介紹,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土地保障,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主要任務,建設新型工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能源保障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創新體制機制,黨建工作,領導隊伍建設,幹部能力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創先爭優,交通建設,基礎設施,荊岳鐵路,城市交通樞紐,城區環形公路,運輸服務,物流產業,交通環境,優惠政策,
背景介紹
荊州,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是“湖北之腰”。荊州不振興,湖北“腰桿”不硬,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實施“兩圈一帶”戰略、推進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看,如果把武漢比作“龍頭”,宜昌比作“龍尾”,那么荊州就是“龍腰”。龍腰不壯,湖北長江經濟帶這條龍就難以真正舞動起來。因此,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是事關湖北省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大事,是歷史賦予湖北省委省政府、荊州市委市政府的時代重任。
荊州地理位置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兩圈一帶”戰略,以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加快荊州振興為目標,多渠道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著力構築大交通、培育大產業、建設大城市,努力打造多個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龍頭產業,壯大綜合經濟實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設長江中游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荊州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產業突破。著力打造開放開發平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實現產業全面振興。
二是堅持交通先行。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十二五”期間建成鐵路、水路、公路聯網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打造長江中游重要的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夯實發展基礎。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努力破解瓶頸制約和發展難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促進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四是堅持市場導向。切實發揮各級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政策、項目、資金的傾斜力度,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聯動機制。
六是堅持惠及民生。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戰略定位
按照“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的總體要求,努力把荊州建設成江漢平原中心城市、長江中游重要的機械製造及化工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長江中游經濟帶重要的經濟成長極、中部乃至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全國著名的荊楚文化傳承創新展示區,使荊州成為湖北長江經濟帶的“鋼腰”,成為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重要支撐。
發展目標
到2015年,實現經濟總量跨越,力爭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實現投資總量跨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基礎設施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實現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發展明顯提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非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增長;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1個縣(市、區)進入全省縣域經濟10強行列;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構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到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繼續提高,力爭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水平走在全國地級市前列,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江漢平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成為荊楚文化的核心支撐區和全國水資源保護利用示範區,人民民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政策支持
產業發展
湖北省發改委、省財政廳設立農產品加工專項資金,對荊州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加工園區予以重點扶持。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農業廳、省林業廳要採取財政資金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支持荊州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引導重點產業和項目向荊州市集聚,鼓勵和引導中央、省屬企業在荊州布局重點項目。擴大市級管理許可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將省直相關部門負責的土地、環評、規劃等審批事項,下放或委託給荊州市審批,向省主管部門備案。將投資總額3億美元以下的鼓勵類、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核准許可權下放給荊州市。將年減免額在100萬元(含100萬元)以下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審批權交由荊州市地方稅務局審批。將住所在荊州市縣、由荊州市登記管轄的內資企業申請冠省名的一般企業名稱,委託荊州市工商局審核。支持和鼓勵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私營企業。
土地保障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對荊州重大項目建設用地給予重點傾斜。支持荊州長江沿線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合理分配掛鈎指標。支持荊州以開發區為重點,積極探索用地制度改革。試行重點建設項目控制性單體工程先行用地政策。積極指導和支持荊州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耕地有償保護機制。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改革試點,鼓勵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流轉,建立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支持荊州高產農田建設和實施國土整治項目。
財政政策
從2011年起,對荊州當年地方稅收收入增長超過同類地區平均增長水平的部分,省財政按50%對荊州財政予以獎勵性返還補助。加大對荊州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用於彌補歷年財政赤字和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省級預算內長江經濟帶基本建設投資重點支持荊州港航及臨港基礎設施建設。
金融政策
湖北省政府金融辦公室、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銀監局優先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在荊州設立分支機構,鼓勵各金融機構在荊州開展國內貿易融資產品、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倉單質押貸款、智慧財產權和註冊商標專用權質押貸款等新業務試點;支持荊州市培育後備企業上市、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省政府金融辦、省發改委、省科技廳支持荊州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股權投資類企業。省農村信用聯社加大力度支持荊州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 投資融資平台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交通投資公司將荊州境內新建的高速公路和跨縣市的一級公路項目作為重點,優先投資建設。湖北省長江產業投資公司將加大對荊州境內交通港航、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湖北省鄂西圈投資公司將加大對荊州古城旅遊區、洪湖岸邊是家鄉——石首天鵝洲旅遊區、洈水風景區、熊家冢墓地展示區等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及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省高新投資公司、省能源集團重點加大荊州境內高新技術產業和重大能源項目的投入力度。
主要任務
建設新型工業
立足荊州資源和產業優勢,依託開發區平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化工三個千億元級產業和輕工建材、紡織服裝、高新技術三個五百億元級產業,努力把荊州建成全國淡水漁業加工第一市、全省最大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國內重要的石油機械研發製造基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打造華中地區重要的紡織印染循環工業基地和白色家電生產基地。支持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高端裝備製造、生物、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中心城區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化工、機械製造和高新技術等產業,江南片區縣市重點發展機械製造、精細化工和輕工建材等產業,江北片區縣市重點發展優質農產品加工、精細化工和紡織服裝等產業。
發展現代服務業
將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建設納入全省文化發展重大戰略,支持海子湖生態旅遊新區建設,加強荊州古城保護等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把荊州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以洪湖岸邊是家鄉——石首天鵝洲保護區和洈水風景區為核心,大力開發富有平原水鄉特色的自然風光旅遊,發展旅遊關聯產業,形成旅遊產業鏈。依託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運輸節點,扶持大型物流企業發展,建設以兩湖綠穀物流園為龍頭的長江中游農產品集散中心、以荊州鹽卡綜合物流園為龍頭的生產資料物流基地。加快商貿業發展,爭取在沙市區開展全國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努力爭創全國電子商務示範城市,促進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優先在荊州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民間資本以入股方式參與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參與農村信用社改制,引導民間資本創辦小額貸款公司等民營金融主體。
發展現代農業
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建立糧食生產和農業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積極探索一條主體組織化、經營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模式生態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積極探索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支持發展水稻、棉花、油菜、水產、畜牧、瓜果菜、林木等七大優勢產業板塊,努力把荊州建設成為全省最集中的優質稻基地、棉花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雙低優質油菜基地、淡水產品和水禽養殖基地,為打造千億元級農產品加工產業提供資源保障。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引進和試驗示範工作,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增強基層農技服務能力,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力爭到“十二五”末,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模式,推進低碳農業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把荊州綜合交通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荊州振興提供基礎保障。加快鐵路工程建設,“十二五”期間,開通運營漢宜鐵路(荊州段),完成荊沙鐵路電氣化擴能改造,建成荊岳鐵路,並成為國家“北煤南運”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江漢平原重要的鐵路運輸中轉中心。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搶抓長江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和引江濟漢工程建設機遇,以荊州鹽卡港為主體打造荊州億噸級組合港,形成輻射兩湖平原及周邊地區的大型綜合運輸樞紐型港口群。支持過江通道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荊州長江二橋(荊岳鐵路長江公鐵兩用橋),適時開工建設石首長江大橋、洪湖長江大橋、荊州長江三橋(二廣高速大橋)。構建內暢外聯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網路,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形成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對荊州市境內國省幹線改造、國省幹線和縣鄉道中橋以上現有危橋改造、縣鄉公路改造、村級公路建設等,在建設計畫和補助政策上給予重點傾斜。支持荊州二級公路、疏港公路、旅遊公路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通自然村公路。支持交通站場和物流基地建設,促進各類交通方式實現無縫對接。做好沙市機場遷建的前期工作。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荊南四河整治、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後三峽影響治理工程等重點項目向國家立項,將四湖流域綜合整治項目作為全省水利改革發展建設重點工程,從堤防加固、排澇抗旱、血防滅螺、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進行綜合整治,對荊江分洪區、洪湖分蓄洪區東分塊工程、中小河流整治、泵站及渠道整治、小農水項目、農村飲水安全、血防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從根本上改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支持荊州實施城鄉水環境整治,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建設生態良好的水環境。
增強能源保障能力
支持江陵發電廠一期工程等火力發電項目建設,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資源,合理利用天然氣資源,最佳化能源供應結構。加大對荊州電網的投資力度,提高輸變電能力,不斷提升能源保障水平。認真做好松滋核電廠址保護及相關前期準備工作。
統籌城鄉發展
打造江漢平原中心城市。將荊州納入長江中游城市群優先發展的試點城市,組織實施《荊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以荊州中心城區建設為核心,加快推進荊州新區(荊州開發區中心商務區、沙北新區和火車站片區)建設,到規劃期末,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00萬人,遠期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200萬人。積極發展外圍組團,向北建設海子湖生態文化旅遊區,向南建設江南新區,向西建設李埠新區,向東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支持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推進“數字荊州”建設,不斷增強城市競爭力和輻射功能。
加快縣市城區和中心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縣市城區和中心鎮,建設沿江城鎮連綿帶,探索具有江漢平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堅持擴大規模與完善功能並舉,推動縣市城區擴容提質,打造一批中等城市,監利縣城區常住人口達到30萬人以上,石首、松滋、公安、洪湖等縣市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0萬人以上(遠期達到40萬人),江陵縣城區常住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努力把縣市城區打造成為引領城鄉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主陣地。加強小城鎮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提升小城鎮公共服務水平和完善居住功能,增強產業集聚力,扶持建設一批特色工業鎮、商貿中心鎮和旅遊名鎮。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繼續推進以仙洪新農村試驗區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全面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推進農村路網、安全飲水、高產農田整理和清潔能源入戶工程建設,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強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和污水無害化處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探索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努力使荊州新農村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支持荊州開展城鄉一體化試點,形成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管制體系,引導城鎮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加強農村轉移人口的職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將荊州市列為全省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畫的重點支持對象,加大教育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在項目建設上給予重點傾斜。支持荊州學前教育發展,切實緩解“入園難”問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建設給予重點傾斜。將長江大學、荊州職業技術學院、荊州理工職業學院等高校納入省高校對口支持計畫。加大對荊州的血防和城鄉環境衛生整治投入,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把荊州建設成為區域性衛生服務中心。支持荊州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支持荊州電視台壟上頻道辦出特色,探索依託網際網路開設網路電視旅遊頻道。支持荊州中心城區體育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全力辦好第十四屆省運會。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健全醫療保險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推進各類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和改革。加大對荊州養老保險補助資金、就業再就業轉移支付資金、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關閉破產企業退休職工醫療保險補助資金的支持力度。在分配國企改革專項資金和國有資產收益時給予荊州重點支持,促進國企改革遺留問題妥善解決。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給予重點傾斜,努力讓人民民眾住有所居。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推廣沙市區“全國和諧社區示範城區”先進經驗,加強城鄉社區建設。不斷完善實有人口服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流動人口、重點人群管理。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並重,加強對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管理。積極探索虛擬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增強管理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努力構建行政調解、人民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體系,建立多元化動態排查、預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機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打防管控能力。加強社會管理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推進社會綜合治理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突能力,全面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創新體制機制
大力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支持荊州納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創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支持松滋市納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支持和推進各領域改革,鼓勵荊州在經濟社會發展相關領域大膽探索,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創新發展模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荊州科教優勢,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創新型試點企業為重點,在項目資金上連續滾動支持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發和產學研基地。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專項行動,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緊缺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研發人才,支持在荊州設立省自主創新崗位、省博士後創新崗位,營造人才集聚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強化統籌協調能力,嚴格市場監管。全面落實依法行政責任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嚴格公正執法,提升政府公信力。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實行電子監察,提高行政效率,切實最佳化發展環境。大力轉變幹部工作作風,開展治庸問責,打造一支實幹、廉潔、高效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黨建工作
領導隊伍建設
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事關“壯腰工程”的成敗,事關荊州振興的大局。要以集中換屆為契機,充分運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不斷擴大黨內民主,加大競爭性選拔幹部和輪崗交流力度,為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選好班子,配強隊伍,儲備力量。突出“一把手”工程建設。堅持好中擇優、優中選強,切實把那些政治堅定、領導科學發展能力強、能夠駕馭全局、善於抓班子帶隊伍、民主作風好、清正廉潔的優秀幹部選拔到縣、鄉黨委書記職位。突出領導班子結構建設。注重選拔懂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城市規劃建設、社會管理和善於做民眾工作的幹部,切實最佳化班子結構、增強整體功能。對農業型鄉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重點配備熟悉城鎮規劃管理的幹部;對工業型鄉鎮,選拔一批懂經濟、善抓項目建設的幹部;對旅遊型鄉鎮,重點引進旅遊策劃專業的幹部,以提升鄉鎮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和形象。突出幹部選拔機制建設。堅持看資歷而不唯資歷,講台階而不唯台階,用改革和發展的眼光去拓展識人渠道。大力推進“年輕幹部成長工程”,採取競爭選拔一批、擇優儲存一批、上下掛職一批等辦法,加強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工作。堅持統籌協調、巨觀調配,注重建設活潑的幹部工作氛圍和活躍的後備幹部隊伍,形成優秀幹部有機會上、有位置上、有能力就能上的選拔機制。
幹部能力建設
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艱巨性不言而喻。能不能培養和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壯腰工程”戰略目標能否實現。要創新培訓方式。緊緊圍繞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和黨員幹部實際需求,按照“三分法”幹部培訓模式,堅持“送出去、請進來”,不斷創新“周末課堂”,開設“高層講壇”,開辦“學習超市”,舉辦“專業講座”,大規模培訓幹部,大幅度提高幹部素質。豐富培訓內容。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堅持把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作為各級幹部培訓的首要內容,並與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培訓、與加強理想信念、民眾觀點、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與學習現代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城市規劃、新興媒體運用、社會管理、民眾工作和輿情應對等方面的新知識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的本領和能力。注重實踐鍛鍊。有計畫地安排優秀幹部到艱苦地區、複雜環境、關鍵崗位砥礪品質、錘鍊作風、增長才幹,使他們更多地接觸新事物、發現新問題、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儘快成長和成熟起來。
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的第一資源。要全面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壯腰”之本、振興之路、發展之要,真正像抓招商引資一樣抓招才引智,廣開進賢之路、廣聚優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集聚到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的事業中來。堅持從最基礎、最緊要的工作抓起,加快推進我市由人才大市向人才強市的轉變。加強巨觀指導,用嚴格的考核辦法推行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責任。全面啟動“123”金鳳人才計畫、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養工程、雙百企業家培養計畫、現代農業和新農村人才支撐計畫、黨政人才更新充實工程、“人才特區”建設工程等6個重大人才工程,積極爭取全省重點產業創新團隊等人才項目。在全省率先成立專家人才聯誼會,變“管人才”為“服務人才”,搭建黨委、政府聯繫專家人才的橋樑,架起專家人才交流溝通的紐帶。創新激勵機制,積極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增加激勵政策的“含金量”,使每名人才在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中幹事有平台、成長有支撐、發展有保障。
基層黨組織建設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拓寬領域、強化功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著力擴大覆蓋面、增強生機活力,使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民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使廣大黨員牢記宗旨、心繫民眾。”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將按照這個要求,抓基層、打基礎、強基業,使黨的基層組織都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強起來,為助推“壯腰工程”匯聚強大的創造力、戰鬥力。將進一步深入開展“城鄉互聯、結對共建”活動,深化和鞏固“三萬”活動成果,探索建立新形勢下聯繫服務民眾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力度,努力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把紮根基層、服務一線、心繫民眾、乾出實績的優秀黨員幹部選拔到基層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讓他們引領一方發展、致富一方民眾、維護一方穩定;進一步解決農村、社區基層幹部基本報酬和社會保障問題,全面實行村幹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正常離職村幹部定額生活補貼制度和走訪慰問制度等,以穩定基層幹部隊伍,激發基層幹部的積極性。
創先爭優
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是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引擎。要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的強大動力,在全市上下營造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創新爭創載體。普遍開展“說事議事”、“結對幫扶”、“在職黨員進社區、志願奉獻雙崗位”、“課題攻關黨員先鋒隊”等富有鮮明行業特色的活動,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學科帶頭人”,“黨員突擊隊”,為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注入生機和活力。突出視窗示範。普遍開展“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黨員示範崗”、“工人先鋒號”、“青年文明號”、“巾幗示範崗”和“民眾滿意視窗”創建等活動,開展優質服務,提升視窗行業形象。最佳化考核機制,在實施“壯腰工程”、加快荊州振興主戰場上考察和重用幹部,調動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創造性。
交通建設
基礎設施
“十一五”期間,荊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公路建設步伐加快,以通車裡程18899公里、公路密度134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成績,位居全省第七,並已跨入全國139個公路運輸主樞紐市行列。而且港航建設業績領先,通航里程達2200公里,位居全省第一。鐵路建設實現突破,先後爭取到滬漢蓉快速客運鐵路的漢宜項目、荊岳鐵路項目和荊沙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通航產業、管網建設全面推進。
荊州市高速公路總里程只占到全省的6%,僅有一半縣市通達,一級公路、中心城區出口路建設都滯後。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起點水平不高,港口基礎設施不完善,危橋改造壓力較大,而且,重大項目建設受國家巨觀政策影響較大。
荊州市受影響最大的是荊沙鐵路電氣化改造項目和新建荊岳鐵路項目,荊沙鐵路改造項目年初計畫的3億元資本金已被鐵道部收回,能否如期開工變數較大。荊岳鐵路正在等待國家批覆,開工時間亦被延緩且不明朗。這兩條鐵路建設時間的不確定性,對荊州市大交通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產生較大影響。
荊岳鐵路
新實施的《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規為公路建設提供法律依據;國家加大對港航建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加之國家及省級路網改造規劃,荊州市國省幹線公路里程將突破2000公里,為推動荊州市交通全面升級提供機遇。
要加快建設步伐,加快促成“荊岳”鐵路開工及荊沙鐵路擴能改造開工建設,爭取“部省”工作力度,將北煤南運大通道爭取經過荊州,作為“荊岳”鐵路建設載體。加快2012計畫完成交通運輸項目,如江北高速“洪監”段、江南高速等。爭取“國省”投入,積極招商引資,突破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瓶頸。
城市交通樞紐
荊州市將以市區為中心,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多種交通運輸樞紐功能基本具備,樞紐網路初步形成,城區交通有主次道路67條,公交站點400多處,客運站點5處,貨運站場103家。
但城區路網骨架未成網,幹線公路穿城而過,中心城區外圍未成環,鐵路運輸沒有客運和大鐵路網路的功能,與物流、產業園、煤炭碼頭等缺乏對接,港口建設不配套,城區客貨運交通發展滯後,呈現“小、散、亂、多”的特點。汽車公交現有車輛805台,卻只有8萬平方米停車場,遠遠低於國家200平方米/標台用地標準;公交線路平均長度16.5公里,遠遠低於國家最適宜長度8至12公里,候車時間過長。城區八成公車都在道路上借道掉頭、回車,影響了交通暢通。
城區環形公路
要加快路網通道對接,利用改線後的“二廣”高速、江南高速、“滬渝”高速相交,形成荊州中心城區高速公路運輸大外環,加快建設沿江大道,利用東方大道、沿江大道、九陽大道、318國道新線,形成城區一級公路外環。再是改造老城區交通環境,如沿江大道、荊沙路、江津路、荊州大道等“六橫”,東方大道、紅門路等“六縱”。
同時,實行“公鐵”、“公水”、“鐵水”對接,加快樞紐站場對接,加快建設集散、接待、票務、住宿、餐飲等一體的旅遊接待中心建設。
加快荊州大遺址保護區交通運輸道路建設,做好荊州古城、八嶺山古墓群、熊家冢遺址博物館、楚紀南城遺址公園、海子湖旅遊目的地等主要景區的對接,同時,加快沙北新區、李埠港區、江南新區交通運輸發展的前期各項工作。
運輸服務
市政協第二調研組在匯報中稱,“十一五”期間,荊州市運輸規模擴大,運輸能力顯著增強,緊抓發展機遇,提升了交通運輸承載能力,尤其是交通帶動商貿輻射力強,我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以年均39.4%的速度增長,與周邊城市宜昌、荊門比較,以商貿服務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比較重,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全市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1億元,成為僅次於武漢、襄陽、宜昌的全省第四大貿易城市。
因為荊州存在公路路網結構不合理,483公里長江河段過江通道嚴重不足,港航配套設施也不完善,交通建設發展融資困難大等難題,在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能力上,存在一定阻礙。
物流產業
要以現代商貿物流業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終極目標,加快交通運輸產業發展,提升交通運輸能力。以兩湖綠谷農產品交易市場為依託,新建大件中轉、零擔貨運、快遞配送、倉儲託管的兩湖綠穀物流園;以鹽卡港和荊州組合港為依託,新建沙市臨江物流園,成為荊州開發區及全市工商企業貨物“集輸運”服務中心;依託引江濟漢通航工程和李埠港區,新建李埠物流園;以“滬蓉”、“荊岳”鐵路為依託,新建郢城物流園和荊岳綜合物流園;以北京路為依託,橫聯紅星路、紅門路、園林路、塔橋路,縱聯沿江大道、江津路、長港路、荊州大道,把北京中路商圈打造成為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做大做強物流骨幹企業,重點培育藍特集團、洪城商港、中南糧棉油交易中心、監利天府廟大市場、洪湖大市場等5家銷售收入過100億元的企業,以及國內外著名連鎖超市等10家年銷售收入過15億元的企業,使之成為荊州物流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交通環境
荊州市在交通資源環境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步,全市交通項目審批制度不斷改革,構建了以行政服務中心為核心的綜合審批服務體制,減少了項目審批環節,縮短了項目審批周期。
當前,中介服務機構收費多,光經營服務性收費類就有30項,荊州在規劃和建設方面依然存在統一性不夠、規劃控制不嚴的問題,表現在交通發展規劃與城市建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未能很好地協調統一,318、207國道的改造工程穿越城區的標高、路幅、排水以及施工設計方面,沒能夠與城市建設規劃很好地對接等,離構築“大交通”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優惠政策
創新交通投資體制,由相對封閉的、單一的計畫投資體制向開放的、多元化的、市場的投資體制轉變;投資主體也應由交通部門向地方政府、企業、外商、受益單位和多家股東合作做業主轉變。項目監管方面,應由“以市為主”向“市縣共建”、“以縣為主”模式轉變。
另外,荊州市將出台構建荊州大交通的優惠政策,財政扶持上,儘快化解政府收費還貸二級公路貸款、“荊監”一級鑼場至郝穴段銀行貸款、“襄荊”高速與荊州長江大橋連線線工程債務;稅收上,建議由交通運輸項目建設投資繳納的營業稅,每年地方留存部分,全額作為政府財政收入的資本金,加大對城市公共運輸的資金投入。
在土地上,大力支持城市公共運輸用地,優先安排城市規劃所確定的公共運輸保養場、停車場、樞紐站、首末站等項目用地,並按照劃撥方式供地,不得改變用途;交通運輸部門開發的土地增值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用於交通項目建設;城投公司儲備土地出讓金按照一定比例用於交通運輸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