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間舞蹈,壯族的民間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民間舞蹈
- 起源:對狩獵的模仿
- 類別:壯族的民間舞蹈
壯族民間舞蹈,壯族的民間舞蹈。
壯族民間舞蹈,壯族的民間舞蹈。概況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繫。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
壯族手巾舞起源於原始的祭祀樂舞,狀語叫“形捏那”,《迎親舞》是壯族手巾舞的代表。主要流行於文山州廣南、富寧、硯山等縣。每年的花街節上,壯族民眾都會身著民族盛裝,背著裝有五顏六色糯米飯的精製竹籮、繡花挎包,帶著花線、繡花...
獅舞(田陽壯族獅舞),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田陽壯族獅舞歷史悠久,明嘉靖年間,田州父老為迎接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在城府外以舞獅助興,由此田陽壯族獅舞得以發揚流傳。田陽縣流傳的壯族獅舞有地面...
壯族採茶舞是玉林市民間的自娛性舞蹈,通常是歌舞結合,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男的稱茶公,女的稱茶娘,道具分別有錢尺、彩扇、手帕、彩帶等。表演形式 在春節期間,許多地方幾乎是無村不唱,無圩不舞。演出場地不拘,空曠的曬場、...
文化遺產名稱:壯族春牛舞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 詳細介紹 圖案 “春牛”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
開化鎮壯族紙馬舞多次參加州、縣、鄉鎮的文藝表演,多家媒體屢次進行宣傳報導。舞蹈收編於《雲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表現主題 紙馬舞蹈主要表現驅鬼安魂,動作熱烈奔放、仿生性強,以模仿馬的奔跑、跳躍、踢蹄、鬥嘴、相咬、嘶鳴為主,而...
打礱舞是壯族最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在平果、田陽、百色、大新等地皆有流傳。而在田東,打礱舞早已絕跡。服裝道具 跳打礱舞時,男的身穿藍色對襟上衣,中式長褲,系紅色腰帶;女的身著斜襟上衣,中式長褲,系胸兜。礱則以長木挖空制...
經過二百多年歲月的淘洗,壯族“九蓮燈”花手舞的表現形式已發生從娛神到娛人的歷史嬗變,不但仍然活躍在民間法事活動中,也成為大眾舞台上展演的富有特色的壯族民間舞蹈,其舞蹈內容豐富,融入祈福送福、平安和吉祥等內容,寓意深長。...
壯族師公舞是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邕寧、都安、馬山、上林、貴縣、武宣、來賓、象州、宜山、河池、環江、柳江等縣的一種屬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壯族師公舞歷史悠久,舞蹈語彙比較豐富,民族特色濃郁,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起...
壯族民間宗教舞蹈。主要流行於東蘭、巴馬、鳳山、天峨等縣。是當地壯族民眾在正月傳統“螞箉節”(又叫蛙婆節)中祭祀蛙神的系列舞蹈。屆時,在村寨東面的場地上安放好螞箉(青蛙)的花橋,兩旁分別插畫有龍、風、虎、青蛙及六畜圖像的小...
文物苑是廣西南寧的每天免費對外表演的少數民族民俗展演場地,表演隊的白天演出分為兩場:11:00—11:50,16:30—17:20,每場40—50分鐘。互動類表演有壯族的竹竿舞等。2010年5月5日,竹竿舞在貴州電視台現場直播“2010中國·貴陽避暑...
“弄婭歪”是壯語(Longh Yahvaiz),意思是耍母牛。弄婭歪是壯族民間祭祀性舞蹈,又稱“牛頭舞”,流行於廣南、西疇、馬關等縣壯族儂支系。解釋 “弄婭歪”是壯語,“弄”即跳或耍之意,“婭”指女性,“歪”指水牛,耍母牛的...
香火龍舞在整個廣西壯族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中獨占一席,是廣西壯族地區的優秀民間舞蹈文化,是古老壯族地區壯族舞蹈的遣存。 發掘、搶救、保護良慶香火龍舞,其價值主要有兩點: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舞蹈史中,廣西南寧市良慶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