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武術

壯族武術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明朝開始,男孩長到十來歲,就要教他練武。當地土司提倡民眾習武,民眾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閒時節,壯鄉的各個村寨都延聘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拳法
  • 項目:武術
源頭,特點,壯族武術的特點,壯拳形成的特點,內容,拳術套路,器械,對練,

源頭

壯拳約起源於唐朝寶應至元和年(762~820年)。據《寧明縣誌》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體,皆裸體,或大或小,試習或持干戈,或騎馬……又按沿江腿設邀櫃一路兩岸,崖壁如此類者多有。”壁畫是唐代壯族武藝高強的“都老”(壯族人對頭人的稱呼)和起義軍領袖潘長安、黃少卿等部署相繼遺留。壁畫中“都老”的主要練武功架與現代流傳於左江流域犁辨己的壯拳中功法“七步鐵線樁功”相同;戰陣中所展現的環首刀、劍、長槍、手鏢、山弩、竹箭等都是壯拳慣用的武術器械,說明當時壯拳已經有流傳。
宋朝慶曆年間(1041~1048年),壯族義軍首領儂智高精熟壯拳器械,並廣泛傳播。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壯族武術失去了實踐的舞台;同時由於現代中國是一個法制的國家,壯族武術中的一些搏殺技巧也估喇洪棄逐漸失去了實踐的土壤。如果不將其進行保護與發展,壯族武術將瀕臨消失。

特點

壯族武術的特點

1、壯拳的風格
壯族的氣質特點、個體差異以及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決定了壯拳的風格。壯拳動作粗獷,形象樸實,功架沉實穩健,拳式剛猛,步法穩固,動作緊促,多短打,腿法較少,多跳躍,身居中央,八面進退,常鼓勁而肌肉隆起,求葛嬸以發聲吐氣而助長達良槳發力,發音一般為狀語,具有較強的節奏感,體現了鮮明的名族特點和翻騰不息的內在功力。其中,壯拳中腿法較少,朽轎譽這與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廣西多山區,需要經常攀爬,壯族人在練武演練過程中必然減少腿法的套用,而代以多變的手法、靈活的身法、敏捷的反應和穩固的下盤,久之使得壯拳形成多手法而少腿法的特點。
2、壯拳的禮節
拜師祈禱是“起示”上馬示“”打馬示“等祈福儀式。尊師、謙和、忍讓,是儒家人倫規範下武林各派共同尊奉的道德標準,當然壯族武術也受其影響。從壯族武術中也折射出,中國武術與中國倫理源遠流長,武德倫理無處不在,中國作為”仁義之國,禮儀之邦“的縮影。

壯拳形成的特點

1、名族性
壯拳首先是壯族的武術,壯拳的孕育發展受其他地理因素、風俗習慣和壯族文化深刻影響。透過壯拳的剛烈與硬拼硬的風格,壯拳體現了壯族人民堅忍不拔、奮勇向前的名族特性。
2、民俗性
壯族拳法有明顯的名族風俗,古代壯兵出征前,大都有傳統的儀式。有拜師、上馬等祈福儀式。壯族民俗性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部分壯拳的套路及招式的名稱仍用狀語命名,如“昂”拳等。

內容

壯拳主要分為拳術套路、器械、對練三大類。

拳術套路

擒功大王拳、霸王錘、踢打四門、三橋手、三打羅漢拳、打虎拳、天字功、飛天字功、小太極、查拳、小反步、跌馬歸欄等35種。

器械

雪花蓋頂刀、八卦棍、白鶴棍、鐵線棍、九子連環棍、三叉、春秋大刀、魚尾叉等14種。

對練

壯拳現存的對練套路有兩種:八卦榔棍對練和三叉靶頭對棍。

對練

壯拳現存的對練套路有兩種:八卦榔棍對練和三叉靶頭對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