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地處祖國南疆,民風強悍。自古以來,居住在這裡的壯族民眾都有習武的風俗。習武,對壯族民眾來說,不只鍛鍊身手、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有保家衛國的意義。畢竟,地處邊疆,如果邊民民風不悍、沒有一點本事,怎么能夠保衛邊疆?加上靖西經歷長時間的土司統治,土民在土司統治時期,靖西土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以應對土司混戰和外敵入侵。歷代土司都知道習武的重要性,不只要求治下的土民習武,土司子弟也不例外。土司岑璋之女、抗倭英雄瓦氏夫人自小就在家中苦練武藝。一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靖西習武的風俗還是很盛,許多村屯的年輕人都請本地的拳師傳授武術。
在長期的習武過程中,靖西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武術,這些武術種類當中,最具代表性莫過於壯拳的形成。靖西是壯拳的發祥地,在境內廣泛流行。壯拳有個特點,就是和舞獅活動的開展密切相關。靖西舞獅有個習俗,就是在舞獅活動中,穿插壯拳套路的表演,以壯獅威。在這樣條件下,壯拳伴隨舞獅活動代代相傳,不管是徒手套路還是器械套路,都得到很好的傳承。靖西的傳統武術,在傳承的同時,也得到很好的發展。清朝以來,眾多外地人進入靖西謀生,其中不乏有拳師進來,這些外來武術和靖西傳統武術不斷結合,更加完善靖西武術的門類。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至今還在龍邦鎮流傳的少林武術白猿拳。
每年秋後,靖西進入農閒期,這段時間成了眾多愛好武術者的學習演練武術最好時機。南北村寨,東西街屯,只要有武術愛好者,就經常有人聚在一起,學習、切磋、談論武術,甚至有武術表演或競技。許多拳師也是在這個時候走村串寨,應邀到各地傳授武藝。只可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打工潮盛起,眾多年輕人到外地打工,靖西習武之風沒有了往日那樣興盛。但是,靖西習武的傳統還是很有基礎,如今每個村屯,都能找出還多個會武術的人,數個村屯的片區範圍,還能找出精通武術的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