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壯家武術是中國武術的組成元素之一,中華壯家武術源於戰國百越時期。壯家武術繼承了百越武術文化,並融合了中原武術的新式中華武術。其中最著名的有壯拳、輕功走臂、昂拳、度師拳等。
中華壯家武術按發展史可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壯家武術
- 外文名:Chinese Kungfu of Zhuang
- 發源地:嶺南地區
- 起源時間:春秋百越時期
- 創建族體:百越人
壯族武術發展史,古代武術,近代武術,現代武術,現代發展,展現國際化,傳承,
壯族武術發展史
古代武術
壯家武術源遠流長,其可以考據到遠古的百越文明時期,壯族武術——壯拳在唐朝時期已形成一流派。一千多年來廣泛流傳於嶺南一帶地區。古代南方地 區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頻繁的戰爭,與兇猛的野獸搏鬥,從而練就了堅忍不拔、頑悍的性格,形成了尚武的傳統,壯族武術因此而來。
近代武術
指明清時期的“改土歸流”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這一段時期壯族武術,這個時期大概有400年的歷史過程。明清經過“改土歸流”後,廣西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1) 土司制度的瓦解,作為“峒丁”的狼兵也自然不復存在,壯拳不再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2 )明清時期火器的出現使用,改變戰爭戰場的基本模式,淡化了武術的重要性,壯拳逐漸從戰爭的舞台走下民間,脫離戰爭主體後的壯拳逐漸有部分演化民間舞蹈,祭祀表演等。諸如:扁擔舞,師公戲,另一部分的壯拳逐漸演變成地方南拳,僅有極小部分得以保存下來。(3 )明末清初南方武術(南拳)的興起,隨著土司制度的瓦解,中原優秀文化的可以廣泛進入壯族地區,頻繁的文化交流,碰撞,裂變,壯族文化首先發生了根本變化。南拳完善先進的武術理論體系,以及壯族民族文化文化匱乏,傳承的斷裂,文化的邊緣性及趨同性使古壯拳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上述多種原因下促使大部分壯拳趨於融合,轉移,在融入南拳的文化大熔爐中,出現了“南拳化”的壯族武術,這些近代壯族武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壯族武術的“南拳化".從招式,名稱及技術風格已經南拳形式化,並相對完善的武術理論;沉酣穩健,拳勢剛烈,舒展大方,連貫,節奏分明,講究弓,馬。橋手等等的南拳技巧,具有一定的實戰性及觀賞性,僅有小部分保存壯民族的本色。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壯族傳統武術套路"擒工大王拳",就是由洪拳的“弓字伏虎拳”演化過來,這套傳統武術是典型的近代壯族武術的代表。在"擒工大王拳"其中有一招式:“飛沙走石”的原型就是壯拳里的“嗎都奴”(狗撒尿),此招式在南拳中是絕無僅有的。現代壯拳大師農式豐的——“七步鐵線樁功”及田陽壯拳都是近代壯拳的代表.(注:農式豐的師傅是清末拳師李新發,將當地壯拳與少林洪家拳揉合,形成龍州本地壯拳。我們可以看到的壯族武術大部分就是這一類.
現代武術
主要指建國後的壯族武術,時間為50年。這段時期的壯族武術的事業發展實在是不盡人意的,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大量的壯族武術的失傳及滅絕主要在近十年內。由於眾多的原因,壯族武術曾一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復興過一段時間,也有很多優秀的古壯族武術曾經出現在武術比賽運動會上,但是十分不幸的僅出現在以武術觀摩會上,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及搶救挖掘。然後就銷聲匿跡了,大量的壯族武術的失傳及滅絕主要在近十年內,壯族武術的命運是岌岌可危的。
現代發展
展現國際化
2014年10月,南寧世錦賽開幕式上,開幕式在立足“民族定位”、“時尚視野”的基礎上,融匯中華武術,來自南寧市馬山縣武術團的青年小伙們,給世界觀眾們展示了:懸空走臂,壯拳等中華壯家武術,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武術(南疆分支)的博大精深。
傳承
黃志遠是靖西縣新靖鎮亮表人,青年時雲遊四海拜師學武,八十年代初開始收徒傳藝。1985年,黃志遠回到家鄉,立志傳承發揚壯族傳統武術。1989年,他創辦了南疆武術館,長期教授傳統武術、散打、自由搏擊等。在靖西,壯族武術源遠流長,歷史名人儂智高、瓦氏夫人、劉永福等均以精湛的武術技藝訓練隊伍,抗擊外國侵略者,實為壯拳起步發展的淵源。“靖西男子自古習武風氣盛興,然而近十幾年來,學武的人少了,老人家尚且還會一些武術,年輕一代會打壯拳的很少。再不抓,傳統武術就要斷層了,”黃志遠說。
百色市體育局副局長孫彬說:“以後我們要加大對武術節的扶持力度,爭取在第五屆(武術節)時把東南亞國家的選手也囊括進來,把我們壯族的武術推向世界。”孫彬說,他從這次武術節中受到啟發,立即策劃發起在百色範圍內尋找壯族武術傳人、拳師的活動,致力於挖掘本土武術傳承人,將壯族武術更好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