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中國古代的壇)

壇(中國古代的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總稱(狹義的祭壇僅指祭祀的主體建築---或方形圓形祭台,而廣義的祭壇則包括了主體建築和各種附屬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壇(tán)
  • 所屬類別:古代建築
  • 主要用途:祭祀
  • 代表建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
涵義及意義,歷史建制,建築形式,

涵義及意義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逐漸發展為用土築壇。壇早期除用於祭祀外,也用於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帥等重大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專用的祭祀建築,規模由簡而繁,體型隨天、地等祭祀對象的特徵而有圓有方,做法由土台演變為磚石包砌。
壇
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狹義的祭壇僅指祭祀的主體建築---或方形或圓形的祭台,而廣義的祭壇則包括了主體建築和各種附屬建築)按後一含義,它包括許多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四周要築一至二重低矮的圍牆,古代稱為“”,四面開門。牆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設宰牲亭、水井燎爐外牆外門內牆外牆之間,密植松柏,氣氛肅穆。有的壇內設齋宮,供皇帝祭祀前齋戒之用。整個建築群的組合,既要滿足祭祀儀式的需要,又要嚴格遵循禮制。

歷史建制

中國歷代各種壇的建築制度有所不同,如,有時分祀,有時合祭。早期的祭壇主要祭天地,後漢時在宗廟右側建社稷壇,之後逐漸建立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先蠶壇等。
都城各壇,其坐落方位,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於北京城內外的壇有圜丘壇天壇)、方澤壇地壇)、朝日壇(日壇)、夕月壇月壇)、祈谷壇天壇祈年殿)、社稷壇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先蠶壇等。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都城的南、北、東、西四郊。

建築形式

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現存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現存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行祈谷禮的大享殿(即如今的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見彩圖)。社稷壇則一反中國傳統建築布局方式,把拜殿設在壇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這是根據《周書》所說的“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向南,於北墉下,答陰之意也。”
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