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頭回(原亞種)

本種根含揮髮油,根莖和根供藥用,藥名“墓頭回”,能燥濕,止血;主治崩漏、赤白帶,民間並用以治療子宮癌和子宮頸癌。多年生草本,高 (15-) 30-80 (-100) 厘米;根狀莖較長,橫走;莖直立,被倒生微糙伏毛。生於海拔 (300-) 800-2100 (-2600) 米的山地岩縫中、草叢中、 路邊、沙質坡或土坡上。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 (15-) 30-80 (-100) 厘米;根狀莖較長,橫走;莖直立,被倒生微糙伏毛。基生葉叢生,長3-8厘米,具長柄,葉片邊緣圓齒狀或具糙齒狀缺刻,不分裂或羽狀分裂至全裂,具1-4 (-5) 對側裂片,裂片卵形至線狀披針形,頂生裂片常較大,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莖生葉對生,莖下部葉常2-3 (-6) 對羽狀全裂,頂生裂片較側裂片稍大或近等大,卵形或寬卵形,罕線狀披針形,長7 (-9) 厘米,寬5 (-6) 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中部葉常具1-2對側裂片,頂生裂片最大,卵形、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具圓齒,疏被短糙毛,葉柄長1厘米,上部葉較窄,近無柄。花黃色,組成頂生傘房狀聚傘花序,被短糙毛或微糙毛;總花梗下苞葉常具1或2對(較少為3-4對)線形裂片,分枝下者不裂,線形,常與花序近等長或稍長;萼齒5,明顯或不明顯,圓波狀、卵形或卵狀三角形至卵狀長圓形,長0.1-0.3毫米;花冠鐘形,冠筒長1.8-2 (-2.4) 毫米,上部寬1.5-2毫米,基部一側具淺囊腫,裂片5,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0.8-1.8毫米,寬1.6毫米;雄蕊4伸出,花絲2長2短,近蜜囊者長3-3.6毫米,余者長1.9-3毫米,花葯長圓形,長1.2毫米;子房倒卵形或長圓形,長0.7-0.8毫米,花柱稍彎曲,長2.3-2.7毫米,柱頭盾狀或截頭狀。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形,頂端平截,不育子室上面疏被微糙毛,能育子室下面及上緣被微糙毛或凡無毛;翅狀果苞乾膜質,倒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稀橢圓形,頂端鈍圓,有時極淺3裂,或僅一側有1淺裂,長5.5-6.2毫米,寬4.5-5.5毫米,網狀脈常具2主脈,較少3主脈。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800米、2100-2600米的山地岩縫中、草叢中、 路邊、沙質坡或土坡上。

分布範圍

產自遼寧東部和西部、內蒙古南部、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寧夏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安徽和浙江。

主要價值

本種根含揮髮油,根莖和根供藥用,藥名“墓頭回”,能燥濕,止血;主治崩漏、赤白帶,民間並用以治療子宮癌和子宮頸癌。

本種提示

岩敗醬 P. rupestris (Pall.) Juss. 與本種的莖生葉同樣具羽狀全裂,容易混淆,但本種的花序最下分枝處總苞葉常僅具1 (-2) 對側裂片,果苞網脈常具2條主脈;而岩敗醬葉裂片常為較窄的條狀披針形或條形,最下方分枝的總苞葉常具3-4對裂片;果苞網脈具3條主脈,容易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