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塞戲
- 出現時間:漢朝
- 類型:棋牌
- 前身:六博
基本信息,盛行時代,塞戲發展,塞戲的進步,漢代地位,出葬物品,相關故事,
基本信息
盛行於漢代,深受漢宮廷重視。
盛行時代
戰國時代就有,與六博並稱的賽戲——塞戲。
《穆天子傳》:「天子與井公塞也。」
《簺法》:「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管子》:「流於博塞,戲其工瞽。」
《說文》:「簺,行棋相塞謂之簺。」
邊韶《塞賦》曰:「欲弈無局,欲博無楮。問:何以代博弈者乎? 曰:塞其次也。」、「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津呂極也。」
塞戲簡介
秦漢時期時塞戲每方有六枚棋子,有使用四面色子,具有塞、白、乘、五這四種采名,其中擲到『五』就不能移動,所以又稱格五。傳至南北朝甚至有《簺法》、《簺經》等關於它的專門著作。格五這棋類的精要之處是行棋相塞,使對方格不得行,所以又稱作格五。
唐代成玄英註解莊子時,認為六博與塞戲差別在是否用瓊作投子,「行五道而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但他是唐朝人離秦漢已久,又把六博錯認為「行五道」,也不知六博史上至少出現三種擲具-箸、煢、瓊,對博塞的理解根本有錯。另一種可能是因為塞有四采,用長方型四面體骰子,所以成玄英寫不是用六搏的瓊。瓊是長方型五面體的骰子,用於六博,有五采,刻字有塞、白、黑、五,在五、塞之間一面無刻字。
塞戲發展
出處
由於塞戲是在博戲基礎上繁衍出來的,古籍中經常“博塞”並稱。如《管子·四稱》載:“流於博塞,戲其工瞽。”《管子·四時》載:“一政曰禁博塞”(往:博塞長奸邪,故禁之)《後漢書·梁冀傳》往引鮑宏《塞經》:“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調之格五。”塞即格五也。
塞戲的進步
漢代地位
東漢邊韶作《塞賦》詠塞戲云:“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木包,空桑之瑟,質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模,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津呂極也;人操厥半,六交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象日月也;行必 正直,會道中也;趨隅防折,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則夏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則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位,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種詠物賦的產生反映了漢代塞戲的盛行和漢宮庭的重視。
出葬物品
西漢墓葬中出土這兩種稍有不同形制的塞戲棋局。湖北雲夢和廣西西林縣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局,與博局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無博箸。而甘肅省武威縣唐咀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確塞戲,棋盤為黑彩底,棋局給白色規矩形圖案,與博棋局圖案稍有不同,出土的塞戲棋於,刻有龍虎兩種圖紋。
相關故事
漢代格五棋塞戲與棋待詔吾丘壽王的故事:
在漢代已出現以弈棋為職業的官員,叫作棋待詔。吾丘壽王就是漢武帝時的棋待詔,爵旺壽王,字子贛,趙一今山西省趙城西南一人。曾隨中大夫董仲舒學習((春秋)),但他不以通經 聞名,卻以弈棋出名.漢武帝也喜歡弈棋,便在朝中給他加了一個閒職,叫做棋待詔。
漢朝流行的棋,不是今天的象棋,叫做格五棋。又稱塞戲,它是在六博的基礎上脫胎而來的.古文獻中所說博塞,就是六博和塞戲的合稱。六博要投箸行棋,帶有僥倖性;塞戲不用投箸, 擺脫僥倖取勝的成分,標誌著我國古代象棋的初次改革。象棋棋譜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棋待詔這碗飯是很難吃的,如果老是輸棋,皇帝認為棋藝低下,立即罷官. 若屢戰屢勝,則皇帝認為不給而子,也加以罷官。吾丘壽王做了棋待詔不久,就因得罪漢武帝而丟官。他向武帝要求留在朝中養馬,漢武帝不允;提出願去守邊禦寇,漢武帝也不允。後來請求去打匈奴,漢武帝勉強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