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塗家潭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彭思鎮葉灣村,東與彭思鎮獨山村相連,西與浠水沙洋湖村相接,南與彭思鎮朗山、丁家嘴、王牌樓村相連,北與鄭崗村相接。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4'11”,北緯30°15'48”,湖區面積24.8平方千米,水面面積2.15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1949年前,塗家潭外通長江,內與浠水策湖相連。每逢江汛,江水倒灌直入湖內,湖區泛濫成災。1958年前,塗家潭水清澈見底,水質透明在1米左右,屬於Ⅱ類水質。1959年後,受湖區周邊環境影響,水質下降,變為Ⅲ類。塗家潭湖面容積370萬立方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塗家潭屬沿江地殼斷層,自中生代燕山運動以來,多次發生強烈活動,形成盆地。其地貌起伏不大,湖泊周圍多為丘陵崗地,呈現多層次立體分布,是典型的崗邊湖。
氣候特徵
塗家潭是蘄春縣西南部主要湖泊,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熱冬冷,春夏降水多等特徵。
歷史文化
歷史事件
南宋紹興年間,抗金名將岳飛四子岳霆駐軍茅山,常在塗家潭一帶活動。元末明初朱元璋部將康茂才部、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部、太平天國陳玉成部等都在湖區有過活動。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5師14旅政委張體學率部在塗家潭一帶抗擊日本侵略軍。
傳說故事
塗家潭邊有一個自然灣叫鄒壩。相傳,元末明初,許多江西人遷到湖廣地區安家落戶。這些人當中,一個姓彭,一個姓思,他倆靠做小生意賺了一些銀兩,就想找個地方安居下來。他倆在茅山上岸沿湖邊行走,來到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山崗,這裡前面是波光粼粼的塗家潭連著長江,背靠長20千米路的蔣家山。覺得這是一個好地方,便定居下來。隨著遷入人口的增加,二人的生意越來越興隆,鋪面也越來越大了。但是也有不盡人意的事,一遇暴雨,蔣家山水傾瀉而來,長江水漲,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一個沙洲。為消除水患,方便交通,二人出資僱人臨水築起一道壩,即洲壩。久而久之,洲壩集居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一個村落。因村內居住的人鄒姓居多,“洲壩”被人叫成了“鄒壩” 。
彭思鎮葉灣村有一個地名,叫貓兒壟。相傳,很久以前,此地一個湖主的小女與家裡的一個長工相愛,湖主想拆散他們,但小女堅稱非這位長工不嫁。一天,湖主找來長工,令他晚上僅帶一乘竹床,去山溝的壟田守夜。當時,正值寒冬臘月,長工心裡明白,到壟田守夜肯定會凍死,但長工無法抗拒。上半夜,長工勉強熬過去了,到下半夜,北風呼嘯,又下起雪花,長工倒在竹床上凍僵過去。此時,小女平時最喜歡的大花貓來了,見長工昏死過去,就跳到長工的心口上偎著。它還用呼叫聲招來全灣的貓,一大群貓偎在長工的周圍。早上湖主帶人來給長工收屍,見長工沒死,以為天意難違,只好把小女嫁給長工,並把那一壟田做了小女的嫁妝。長工感謝貓兒的救命之恩,就把那壟田叫作“貓兒壟”。
在塗家潭東北一帶的山脈中,有一座山叫靈山。說起靈山的名稱來歷,這裡有一個傳說故事。
原來在古時,長江無堤,江汛來時江水經策湖過塗家潭直至靈山腳下。由於此山陡峭險峻,又地處浠蘄兩縣交界,有一年一個高僧雲遊到此,認為是個修廟的好地方,就召集一些和尚和當地百姓在山頂一塊平地開始修廟。開始一切還算順利,到後來廟牆是建起來了但缺少桁條樹。高僧只好靜心養性,齋戒七七四十九天,誠心求佛幫忙。他的誠心感動了路過此地的東海龍王,東海龍王就派了一條小虬龍前來幫忙,並囑這小虬龍一定要在天亮前趕回東海。小虬龍從東海順江而上,把下江上好的河杉由長江帶到策湖,經塗家潭到達山腳時正值半夜,但樹木上不了山頂,小虬龍一急,把龍頭往地下一紮,地上頓時扎了個大窟窿,他打算從地下打條水道直通山頂。
再說高僧戒齋念佛到第49天半夜時,忽覺腳下地皮顫動,睜眼一看,地上不知何時冒出兩根竹筍,他覺得奇怪,就上前用手搖,誰知搖一下竹筍就往上長一點,而另一根竹筍沒人搖一直未長。高僧一高興,忙去喊人來看。 待眾人趕到,哪有竹筍的影子,只是長竹筍的地方出現了兩口井。朝井下一望,井水直往上涌,一直涌到井口,井下竟冒出一顆特大的杉木。大家七手八腳,從兩口井裡往上搬杉木。直到雞鳴了,井裡才沒有杉木湧上來。
原來,那兩根竹筍實際是小虬龍的兩個角。當時虬龍的頭在山頂,尾還在山腳下的塗家潭裡。不過,雞鳴太早了點,樹還沒有搬完,虬龍就不得不轉身回東海去了。受材料不夠寬裕的限制,靈山廟修得不是十分宏大。
因為建廟時虬龍顯靈,人們將這座山就叫靈山,將這廟就叫靈山廟。靈山廟在“文革”中被毀,如今的靈山廟是1998年由當地百姓募資重修,廟旁有一口水井,傳說是小虬龍留下的。
名人題詞
1983年,塗家潭湖區受洪澇災害影響,損失慘重。葉灣村團支部書記董又清牽頭組建青年聯合體,實行“一種三養八加工”抗災增收。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蘄春視察,聽了葉灣青年聯合體的事跡後,欣然為聯合體題詞“青年之家”。
歷史人物
蔡匯東(1881~1938)字達生,號文炳,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日留學,考入東京宏文學院普通科。留學期間,結識黃興、宋教仁、田桐等革命青年,相互議論時局,倡談革命。為了表示反清的決心,他將辮子剪下,寄給清廷。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田桐、宋教仁等所倡辦的《20世紀之支那》第二期上,刊載蔡匯東撰寫的時評《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猛烈抨擊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取代沙俄勢力加緊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行徑。呼籲國人警醒,奮起救亡圖存。日本政府對這一輿論大為惱火,以所謂“有害公安”之罪名查封雜誌社,沒收全部雜誌,禁止發行,還對雜誌社負責人田桐、宋教仁等進行傳訊。繼而,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蔡匯東隨雜誌社同仁一道加入,成為早期的同盟會員。後來,蔡又考入早稻田大學專攻法律。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前數月,蔡匯東受命回國,於湖北運動新軍,策劃反清起義。其間,他還回到蘄州老家,發動當地革命黨人準備起事。武昌首義爆發後,蔡出任黃興任總司令的戰時司令部軍法官,並隨黃興一道參加保衛漢口、漢陽的戰鬥。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成立,蔡任南京中央造幣廠廠長。抗日戰爭前期,國民政府由南京西遷重慶,蔡在居正主持的司法院任參事。蔡匯東對法學研究頗深,曾發表過《死法新疆西藏之開發》等著述。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4月,蔡匯東在重慶病逝,享年58歲。蔡匯東將軍墓位於塗家譚東邊的何家山側船地。
社會生活
人口交通
塗家潭湖區內分布有橫車、彭思兩個鎮的14個村民委員會、181個村民小組,人口3.7萬人,常用耕地3466.7公頃。湖區有村組公路31.6千米,其中通村公路12.8千米、通組公路18.8千米。
工業發展
塗家潭湖區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
農業發展
塗家潭建有優質再生稻種植基地,蓮藕、菱角、水產品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有鰱魚、鱅魚、鯽魚、鯉魚、團頭魴、青魚和龍蝦、龜、鱉、泥鰍等水產品。塗家潭湖區農業以糧油作物、蓮藕、菱角種植、塗家潭區以種水稻為主,以種植油菜、棉花、大豆、花生和水產養殖為輔。塗家潭水生可食植物有蓮藕、菱角、芡實、水芹、水芋等;浮游植物有各種藻類。在發展耕地種植業的同時,湖區內鎮村利用湖面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菱角、蓮藕種植,建有水產養殖基地53.3公頃、菱角種植40公頃、蓮藕種植26.7公頃。
2006年,彭思鎮在沿湖葉灣,獨山村興建優質稻高產創建示範基地。到2013年,基地擴大到沿湖6個村,面積800公頃。早稻每公頃產量7755千克,晚稻每公頃產量9780千克。2010年,彭思鎮在湖區葉灣、獨山兩村興建優質再生稻高產示範基地,當年頭季每公頃產量10230千克,再生稻每公頃產量6210千克。
湖區管理
塗家潭有2000多年的歷史。1949年前,塗家潭外通長江,內與浠水策湖相連。每逢江汛,江水倒灌直入湖內,湖區泛濫成災。1949年後,蘄春縣政府組織民眾結合治理蘄河下游,開展河湖治理,隔斷江河聯繫,排漬圍墾。1974~1976年,在湖區上游修建三條河堤,引河水人外湖,沿湖周邊村莊修建堤壩18.7千米,完成土石方150多萬立方米,造田、建魚池206.5公頃;興建葉灣、朗山、獨山、丁家嘴、王牌樓5座排水泵站,共配電動機7台,提水出塗家潭入策湖。1974年11月,建成茅山梅子湖堤建新閘,排策湖水入長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湖泊收歸公有,塗家潭劃屬葉灣村管理。葉灣村在塗家潭成立養殖場。20世紀70年代,彭思公社組織3000人治理塗家潭,建立優質糧生產基地,並將其中的16.7公頃面積劃出,組建公社農場,由公社管理;湖區其餘面積,分別劃給葉灣、朗山、王牌樓、丁家嘴、獨山等行政村經營管理,改為水田或魚池,由承包農民闢為水產養殖場、水稻種植基地。此後,農場歷經機構改革、企業改制,實行承包經營。
生態保護
2008年,蘄春縣縣委、縣政府在湖區周邊村莊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引導周邊24戶養殖戶修建50立方米以上的沼氣池,採取禽類便人池處理,產沼氣做飯,沼液、沼渣養魚的立體生態模式,最佳化環境。2011年起,湖區周邊生態環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