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塔塔爾族的撒班節是一個快樂、傳統的節日,也是塔塔爾族的服飾、飲食、音樂、舞蹈和遊戲的大展示,其內容非常豐富。一年一度的撒班節,亦稱“犁頭節”是塔塔爾族的重要節日,類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春耕後的農忙時舉行,時間大約在6月20至25日,沒有固定的日期。
關於撒班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傳說“撒班”是生長在中亞一帶野生植物的名稱,塔塔爾族的先民在歷史上從事放牧和農耕,同時也進行狩獵活動。
每當春夏之際,人們從草原和農田歸來時,都要在撒班草盛開的草灘上相聚,並開展一些文體活動,這種古老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但是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先人的這種活動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今天富有民俗色彩的“撒班節”。撒班節又稱“犁頭節”,因為過去在舉行撒班節時,恰是春耕季節。
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豐富的食品,匯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樂器,唱歌跳舞,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相互祝賀節日,也預祝春耕順利,企盼獲得農業的豐收。後來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使節日的日期有所變更,推遲到6月的中旬。
撒班節完全是從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節日。這個節日也反映了塔塔爾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讚美勞動、讚美生活的純樸思想。
節日活動
在節日開始之前,有一個馬犁地的儀式,要由一匹駿馬拖著一個古老的犁鏵,按犁地的樣子進入場地,此時主持人要講話並宣布節日開始。這時人們歡呼起來,等待多時表演文藝和體育節目的隊伍開始入場。在此之前,塔塔爾族青年男女早已進行了多次排練,等待這一天大顯身手。人們在手風琴、巴揚、曼達林等樂器的伴奏下,唱起了古老的“幾爾拉”、“撒班托依”和現代的塔塔爾族歌曲,跳起了塔塔爾族的舞蹈。節目的內容也很豐富,有小合唱、大合唱、樂器合奏、集體舞蹈等。跳起舞蹈來時,幾乎是男女老少齊上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人們通過自己的舞姿,通過自己的歌聲,表達歡樂心情。許多塔塔爾族家庭在這天全家登場為大家表演節目,豐富多彩的節目,令人目不暇接,大家載歌載舞,慶祝節日。
塔塔爾族的主要節日是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另外,“撒班”節(也稱犁頭節、犁鏵節)是塔塔爾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撒班節”(犁頭節)是一年一度的盛會,多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
歌舞、
拔河、
賽馬、
摔跤等民眾性活動。 塔塔爾族是農業民族,“撒班”,柯爾克孜語,意即“慶祝春耕”。每年春耕結束後以鄉為單位進行歡慶活動,既慶祝春耕完畢,又祈望來秋豐稔。這種慶祝活動塔塔爾語稱“烏買克”即“團會”。鄉民全數參加,慶祝地點在田頭或野地,由有威望的長者主持,主要活動有摔跤、攀竿、
唱歌、跳舞、
賽跑、拔河、賽馬等,優勝者將得到婦女們親手紡織的手帕、圍巾、刺繡襯衫等獎品。 對唱是節慶的主要內容,成年人唱希望豐收;青年人歌唱友誼與愛情;少年圍著人群唱:“雨呀,雨呀,快快下,我們不要飢餓,永遠不要見那像獅子般的瘟疫。”民眾在對唱時,還唱教訓
懶漢的歌:“不要流浪快回家,快把酒瓶變
駿馬,快把酒瓶變
犁鏵,老老實實種莊稼。”
傳承意義
撒班節曾消失過,直到1986年才得到恢復。我們在研究新疆少數民族的歲時節令時,認真研究和挖掘整理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對於發展生產,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學術上來說,撒班節對研究民俗學、人文學和社會學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
傳承保護
國家和自治區每年投入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經費近2000萬元,“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維吾爾刀郎麥西熱甫”、“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塔吉克族鷹舞”、“錫伯族西遷節”、“塔塔爾族撒班節”等一大批民族傳統文化瑰寶都在保護之列。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
民族文化生態的重要基因。2005年底,
新疆啟動了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普查,3772項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已獲確認,其中少數民族項目占95%以上。如今,新疆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52項,自治區級185項,地(州、市)級535項,縣(市)級2480項。國家和新疆兩級財政每年撥付1000萬元用於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在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支持下,2006年、2008年,63項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列入第一、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塔塔爾族民間傳統節日: 塔塔爾族信仰
伊斯蘭教,所以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一樣,三大節日是其主要的節日,此外塔塔爾族也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撒班節。 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塔塔爾族人能歌善舞,酷愛戲劇、音樂和歌舞。塔塔爾族音樂節奏鮮明動聽,旋律流暢華麗,短熱情。塔塔爾族傳統的樂器有木蕭和口琴,此外還有手風琴、曼陀林、七弦琴、小提琴等樂器。在各種傳統節日裡,都要跳傳統舞蹈。在歌舞活動中,塔塔爾族的傳統舞蹈習慣由女子扮演男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