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距離跑
短跑簡介
簡稱
短跑(Dash)。跑是
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能力,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比賽形式,幾乎每個國家的文獻中都有描述。據史料記載,
短跑是公元前776年
古希臘奧運會惟一的競技項目,距離為192.27米。現代短跑起源於
歐洲,最早被列入正式比賽是在1850年的
牛津大學運動會上,當時設有100碼、330碼、440碼跑項目。19世紀末,為規範項目設定,將賽跑距離由碼制改為米制。初為職業選手的表演項目,後逐漸擴展到業餘運動員。運動員比賽時必須使用
起跑器,聽信號統一起跑,必須自始至終在自己的跑道內跑動。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其中男子項目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跑和200米跑1928年列入,400米跑1964年列入。
短跑歷史
根據記載,公元前七七六年,在希臘
奧林匹克村舉行的第一屆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了短跑比賽項目。當時跑的姿勢是軀幹前傾較大,大腿抬得很高,腳落地離重心較近,步幅較小的“踏步式”跑法。起跑是採用“站立式”姿勢,並把大石塊置於腳後,借推蹬巨石之力來加快起跑的速度。
一八八七年,開始採用“蹲踞式”起跑,一九二七年有了起跑器,但到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屆奧運會上才被正式採用。在這個階段中,短跑技術有了很大的演變,由腳跟先著地改進為前腳掌著地,並形成了一種“擺動式”的跑法。由於短跑技術的改進,推動了短跑成績的迅速提高。
一八九四年,創造了第一個100米的世界紀錄,成績為11’2。以後經過七十四年時間,於一九六八年創造了9”9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的紀錄是9” 95)。200米被列入比賽項目是在一九零零年的第二屆奧運全,當時成績為22”2。到一九六八年,經過六十八年,創造了19”83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一八九六年第一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所創造的400米紀錄是54”2,經過七十二年,到一九六八年創造出43”86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
女子參加
短跑比賽是從一九二八年第九屆奧運會開始的,當時100米紀錄是12”2。經過四十九年,到一九七七年創造了10”88的世界紀錄(電動計時)。女子200米比賽直到一九四八年第十四屆奧運會才開始,經過了三十年,即到一九七八年提高到目前的22”06的成績(電動計時)。由於短跑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促進了其他田徑運動項目的發展。
自從一九五八年“八一”田徑隊短跑運動員以10”6的成績打破了保持二十五之久的10”7的舊紀錄之後,我國男子短跑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短短几年內,四川選手又以10”整的優異成績(手記時)平了當時的100米世界紀錄,轟動了世界體壇,為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爭得了榮譽。而目前的100米世界紀錄9秒58,全國紀錄為10秒。
短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完規定的距離。比賽項目有100米、200米、400米,少年還有60米。短跑是人體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條件下完成最大強度的工作,屬於
極限強度的運動。短跑能有效地發展速度素質,因此,它是田徑運動的基礎項目,而且在其他運動項目的訓練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練習方法
短跑是用最快的速度跑完規定的距離。分。
提高速度
速度很顯然是影響短跑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以90~95%的強度進行20~60m跑,每組跑4~5次,每次休息3~6分鐘,進行2~3組,這將有助於提高你的速度。同時,改變短跑的起跑姿勢,採取站立式、轉身式和行進間起跑,這也有助於提高你的速度。上面這種提高速度的訓練,應在質量良好的,即平坦、乾燥、硬度適中的道面上進行。溫暖的天氣將有利於提高這種訓練的效率。冷天氣不利於這種訓練,但在完成適當的準備活動後也可以進行。
發展步頻
最佳時期11——13歲。側重於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縮速度,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靈活訓練,提高肌肉快速收縮力量與肌肉的放鬆能力。
訓練手段
[1]高速 大幅度擺動腿前後擺動聯繫,要求在快速擺動中完成合理的摺疊技術,擺動腿大小腿摺疊得越緊,半徑越小,擺速越快。
[2]加快腳掌著地速度練習,要求儘可能地縮短騰空時間。
[3]快速擺臂 擺腿練習,要求腿 臂動作協調進行。
發展步長
步長能力的大小主要決定於跑時的後蹬力量 ,後蹬角度,擺動力量,擺動速度,以及髖關節的靈活性等。著重發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髖關節的靈活性。
方法
負重換腿跳,負重大步走,負重跑,負重跳台階,跑台階,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擺動腿積極下壓和小腿由前向後積極著地),
蛙跳,單足跳等練習,提高跑時的後蹬能力。與此同時,採取高抬腿跑,拉橡皮條高抬腿“車輪跑”,收腹跳等訓練手段,提高擺動速度,並且採取其它一些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加強髖關節的靈活性和肌肉的伸展性訓練。
絕對速度
必須注重步長和步頻的最佳組合,及跑的技術動作各環節的時間也空間的節奏。
速度及專項能力練習
(1)20—40米行進間快跑練習。
(2)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趕跑練習。
(3)下坡跑練習。
(4)順風跑練習。
各種短段落的變速跑練習
(1)測時間跑30—60米,3—4次X2—3組。
(2)短距離接力跑2人X50米或4人X50米,3—4次X2—3組。
(3)讓距離追趕跑60—100米,3—5次X3組。
(4)短距離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X2—3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X2—3組。
(5)順風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X2—3組。
(6)短距離變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次X2—3組。
(7)膠帶牽引跑(30—60米,4—5次X2—3組。
(8)反覆跑30—60米,4—5次X2—3組。
技術及身體素質練習
1、 各種球類運動:
(1)雙手推滾球→接著起跑追趕滾動球的練習
(2)雙手向前上拋出球→接著跑出追趕並接住球的練習
2、 各種遊戲性質的反應練習;
3、發令或聽信號(口令、掌聲等)的蹬起跑器的練習; 半蹲踞式姿勢,聽到槍聲迅速向上跳起並觸及高 物。
4 、最快速度的擺臂練習,持續時間5~10~20秒;
5、最高頻率的各種形式高抬腿跑,持續時間5~10秒;
6、 最快頻率的小步跑、半高抬腿跑,距離30~40米;
7、 快速後蹬跑,完成距離50~100米(計時、計步);
8、快速跨步跑,完成距離50~100米(計時、計步);
9、快速單足跑,完成距離30~60米(計時、計步)。
10 、直立姿勢開始,逐漸各前傾斜接著快速跑出。
11 、在2—3度的斜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練習,距離40—50米
中距離跑
中跑簡介
簡稱
中跑。最初項目是880碼跑和1英里跑,從19世紀中葉開始,880碼跑和1英里跑項目逐漸被800米跑和1500米跑項目所替代。有的學者認為,中跑項目最早的正式比賽是1847年11月1日在
英國倫敦舉行的比賽,英國的利蘭(John Leyland)以2分01秒的成績獲得800碼跑冠軍。原為職業選手的表演項目,後逐漸擴展到業餘運動員。運動員比賽時不使用起跑器,聽信號統一起跑。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800米跑和1500米跑,其中男子項目1896年列入;女子800米跑1938年列入,1500米跑1972年列入。
基本介紹
男子800米第一個世界紀錄是一八九三年創造的,成績是2’5”,目前的世界紀錄(到一九九七年八月為止,下同)是1’41”24。1500米第一個世界紀錄是一八九二年創造的,成績是4’24”6,目前的世界紀錄是3’27”37。5000米和 10000米的世界紀錄都是一八九七年創造的,成績分別為16’34”6和34’28”8。
女子中跑項目開展較晚,800米第一個世界紀錄是一九二八年創造的,成績是2’16”8,目前的世界紀錄是1’53”28。1500米開展得更晚些,一九七二年才列入二十屆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第一名的成績是4’1”4,目前的世界紀錄是3’50”46,是由
中國選手
曲雲霞保持。
中跑距離是發展耐長久的項目,長時間的連續的肌肉活動,是這個項目的特點。它一方要求儘量減少能量的消耗,維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要求在全程跑中能根據比賽的情況具有加速跑的能力。所以,運動員在跑的全程中,正確地掌握技術和合理地分配體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跑得輕鬆協調,重心移動平穩,直線性強,有良好的節奏;要儘量提高肌肉用力和放鬆交替的能力,既講究動作效果,又注重節省體力。這些要求,跑的距離愈長,它愈顯得重要。
各種距離跑的技術,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於距離的長短和跑的強度不同,所以在跑的技術細節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長距離跑
長距離跑(a long distance running or race )
長跑起源
長距離跑簡稱長跑,英文是long-distance running。最初項目為3英里、6英里跑,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逐漸被5000米跑和10000米跑替代。據記載,現代最早的正式長跑比賽是1847 年4月5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職業比賽,英國的傑克遜以32分35秒0的成績奪得6英里跑冠軍。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女均為5000米跑和10000米跑。男子項目1912年列入;女子5000米跑1996年列入,10000米跑1988年列入。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長跑是對身體非常有益的體育項目,但是如果不掌握一些技巧,可能會讓身體處於極其疲憊的狀態,為此,
北京青鳥健身教練周有勇告訴記者,長跑前一定要做好準備活動,跑步過程中掌握好呼吸是最關鍵的。
世界記錄
男子世界紀錄:
5000米 成績12:37.35
衣索比亞的運動名將
貝克勒在2004年5月31日創造.
10000米 成績26:17.53 衣索比亞的貝克勒在 2005.08.26 創造的.
10000米 成績26:20.31 1982.06.13 衣索比亞、 2004.06.08 俄斯特拉法 創造.
女子世界紀錄:
5000米 成績٭ 14:24.53
德法爾衣索比亞 2006.6.31
10000米 成績29:31.78
王軍霞中國 1993.09.08
跨欄跑
簡介
起源於
英國。由牧羊人跨越羊圈柵欄的遊戲演變而來。跨欄跑最早使用的欄架是掩埋在地面上的木支架或柵欄,1900年出現可移動的倒T字形欄架。1935年有人將T形欄架改成L形欄架,L形欄架支腳的另一端朝向運動員的跑進方向,稍加阻力即可向前翻倒,減輕了運動員過欄時的恐懼心理。奧運會比賽項目分男子110米跨欄跑、400米跨欄跑(1896年列入);女子100米跨欄跑(1932年列入,當時為80米跨欄跑,1972年改為100米跨欄跑)、400米跨欄跑(1984年列入)。男子110米跨欄跑的欄高為106厘米,400米跨欄跑的欄高為91.4厘米;女子100米跨欄跑的欄高為84厘米,400米跨欄跑的欄高為76.2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跨越10個欄架,除故意用手推或用腳踢倒欄架外,身體其他部位碰倒欄架不算犯規。
跨欄跑是在一定距離內,跨過規定的高度和數量的欄架、技術性較強的短跑項目。國際比賽男子為100米高欄,欄高106.7厘米,欄數10個;女子為100米低欄,欄高84厘米,欄數10個。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我國選手劉華金在
女子100米欄賽中以12秒73的成績,打破她自己保持的12秒89的亞洲紀錄。中國選手
劉翔在
2004年雅典奧運會追平了沉睡13年的記錄,是12秒91。後來在國際田聯超級大獎賽洛桑站他又打破了這個記錄,獲得了12秒88的好成績。這是中國人的驕傲! 最新世界紀錄是12秒80,由美國人梅里特創造。
歷史
20世紀初,出現了可移動的┻形欄架,促進了跨欄技術的發展。1935年比賽中採用了L形的欄架 , 欄架底部加重 , 欄板只要受到 3.6 - 4 公斤的衝撞力量,就會向前翻倒,欄架的這種結構,一直被沿用到現在。
1837年在英國首次舉行了大學生跨欄跑比賽。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跨欄跑是正式比賽項目之一,但是當時跨欄的技術很不完善,不是跨欄,而是前腿彎著繞過欄,因此成績不高,這屆運動會冠軍的成績是 17 秒 6 。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 , 跨欄技術已有所改進,創造了"跨欄步"技術,美國運動員獲得了 110 米跨欄冠軍,成績是 15 秒 4 。
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美國運動員採用了上體前傾的過欄姿勢,並改進了起跨腿的動作(起跨腿蹬地結束後不直接前拉,而是經過體側向前提拉過欄),以 15 秒的成績獲得了冠軍。
1920年 - 1922年加拿大運動員除了用上體前傾幫助起跨腿過欄,避免身體重心上升過高外,還採用了單臂前擺幫助上體前傾的跨欄技術,以 14 秒 8 的成績獲得了第七屆奧運會的冠軍。
1936年美國運動員過欄時把擺動腿的膝抬得很高,這對過欄後第一步迅速落地起著很大作用,技術又有了改進,以 14 秒 2 的成績獲得了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冠軍。
1959年西德運動員創造了 13 秒 2 的世界紀錄(人工計時)。直到1973年美國運動員才以 13 秒 1 的成績刷新了紀錄。到1980年止的世界紀錄是電動計時為13 秒 16 ,人工計時為 13 秒。
70年代以來,由於塑膠跑道的出現,跨欄跑的技術又有了新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跨欄向跑欄過渡,全程跑的速度提高了( 110 米跨欄跑平均速度每秒 8-9 米,女子 100米跨欄為每秒 8 米),"跨欄步"的絕對速度也有一定提高,過欄和欄間跑的速度更加接近。
男子 400 米跨欄跑從第二屆奧運會起,列為比賽項目,當時的欄高是 76.2 厘米,這屆運動會的冠軍是美國運動員,成績是 57 秒 6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將欄高改為 91.1 厘米,冠軍的成績是 58 秒。到了1956年,美國運動員以 49 秒 2 的成績突破了 50 秒大關。女子 400 米跨欄跑1973年起成為國際比賽項目。
跨欄跑,是途中設有固定數量、固定距離、固定高度欄架的短跑項目,也是田徑運動中技術比較複雜、節奏性比較強、鍛鍊價值比較高的項目。從事跨欄跑運動,可以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並能有效地發展速度、彈跳力、柔韌和靈敏等身體素質。
跨欄跑的成績,取決於運動員的平跑速度、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以及跑、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以及跑、跨兩者協調配合的能力。僅有好的跑速,而無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是不能在跨欄跑中獲得優異成績的。同樣,僅有合理技術,而無良好跑速,也是不能在跨欄跑中獲得更高成績的。
跨欄跑的關鍵是快,這就是一要跑的快,二要完成跨越欄架一系列動作快。因此,任何距離跨欄跑的特點都是短時間大強度的工作。動作自然,而且能以必要的幅度和較快的頻率完成,是現代跨欄跑技術的基本特徵。儘管跨欄跑的距離有長有短,欄架有高有低,欄間跑的步數有多有少,但是跨越欄架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接力跑
簡介
田徑運動中惟一的集體項目。以隊為單位,每隊4人,每人跑相同距離。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起源於古代奧運會祭祀儀式中的
火炬傳遞,有的認為與非洲盛行的"搬運木料"或"搬運水壇"遊戲有關,也有的認為是從傳遞信件文書的郵驛演變而來。
奧運會比賽項目分男、女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1908年第4屆奧運會首次設立接力項目,但4名運動員所跑距離不等。1912年第5屆奧運會改設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女子4×100米接力跑和4×400米接力跑分別於1928年、1972年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接力跑運動員必須持棒跑完各自規定的距離,並且必須在20米的接力區內完成傳接棒。
詳細介紹
接力跑是多人徑項。跑手會傳接30厘米長的金屬圓柱。他們必須在接捧區內接捧。當拿著捧的跑手接近,將接捧的跑手便開始跑,以更早達到最高速度。因此,接力賽的成績除以跑手人數通常比獨立項目的成績為快。根據跑手的速度,接力賽的跑手位置通常如下:第二快、第三快、最慢、最快。如果站出了跑道,會被取消資格。
接力跑是由幾個人組成接力隊,每人跑完一定的距離,用
接力棒或接力帶進行傳遞,相互配合跑完全程的集體徑賽項目。
目前,在
田徑場跑道上正式比賽的接力跑有:男、女4x100米、4x400米。有時候舉行4x200米和4x800米的
接力賽跑。還有在公路上舉行的接力賽,如公路馬拉松接力賽。
在民眾性體育活動中,還有不同形式的接力跑,如:不同距離的團體接力,各種形式的迎面接力、異程接力等。
除了起跑者用
蹲踞式起跑之外,其他人都是站立起跑。 交捧的手勢分上挑傳棒和下壓傳棒。上挑傳棒可能接棒不穩掉捧的可能性較大。
奧運的聖火點燃就參考了接力跑的形式。德國接力跑(Deutschlandstaffel)是在網路上的特殊活動。游泳亦有接力賽,但沒有接力捧。
在4x400米接力跑中,第一棒全程及第二棒的第一彎道是分道跑,第二棒運動員要跑至搶道線後方可自由搶道。第一棒的傳接必須在參賽者指定的線道內進行,其餘各棒的傳接,裁判員會根據第二及第三棒運動員通過200米起點處之先後,按次序讓其第三及第四棒的隊友在接棒範圍內,由內至外排列等候接棒。所有接棒者均不可以在接棒區外起跑。
接力棒必須拿在手上,直到比賽結束為止。任何人掉了棒,必須由其本人拾回,而且要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方可越出自己的跑道以拾回接力棒。所有接力賽事,必須在接棒區內完成交接棒。‘接棒區內’的判定是根據接力棒的位置,而不是根據參賽者的身體或四肢的位置。任何參賽者在傳接棒完畢後故意越出跑道以妨礙其他參賽隊伍,其隊伍可以被取消資格。
障礙跑
簡介
19世紀在
英國興起。最初在野外進行,跨越的障礙是樹枝、河溝,各障礙間的距離也長短不一,19世紀中葉開始在跑道上進行。有的研究報告指出,19世紀時障礙跑的距離不統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短的440碼,長的可達3英里。
1900年第2屆奧運會首次設立障礙跑,分2500米和4000米兩個項目。從1904年第3屆奧運會起將障礙跑的距離確定為3000米,並沿用至今。女子障礙跑開展很晚,國際田聯1997年才開始推廣。全程必須跨越35次障礙,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礙架高91.1~91.7厘米,寬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擺放5個障礙架,各障礙架的間距為80米。運動員可跨越障礙架,也可踏上障礙架再跳下,或用手撐越。國際田聯直到1954年才開始承認其世界紀錄。
詳細介紹
在田徑場地上跑越一定障礙的男子競賽項目。它不但要求運動員具有長跑的耐力和技術,還要掌握跨越障礙和水池的本領。正式比賽項目只有3000米障礙一項,全程共跨越35次障礙,其中有7次跨帶水池的障礙。途中障礙設定方法有兩種:一種每圈長390米,跑7圈,起點至第一圈起點270米,第一圈起點至第一障礙10米,第二障礙至第五障礙78米,第五障礙至終點68米。另一種每圈長410米跑7圈,起點至第一圈起點130 米,第一圈起點至第一障礙10米,第二障礙至第五障礙82米,第五障礙至終點72米。越過障礙欄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跨欄法,近似400米欄的動作,起跨點約距欄架1.5~1.8米,起跨角略大,身體重心騰起稍高。另一種方法是踏上跳下法,用有力腿蹬地起跳後,前伸的擺動腿屈膝以腳跟踏上橫木後沿,隨之身體前移,待重心移過障礙架後,支撐腿也轉為腳尖蹬橫木使身體向前落下,用起跨腿落地。跨過水池障礙的方法也採用踏上跳下法。
女子障礙跑開展很晚,國際田聯1997年才開始推廣。在2008年第29屆奧運會上女子3000米障礙將設為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