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種,介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兼有新聞和文學的特點的散文。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基本特徵是新聞性文學性。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醜惡事物。特點是真實,藝術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告文學
  • 外文名:reportage
  • 性質:文學體裁
  • 特點:新聞性、文學性
基本簡介,國外發展情況,中國發展歷史,介紹,標題,開頭,中部,結尾,特點,深入採訪,刻畫人物,安排結構,議論寫作,其它方面,選材採訪,立意角度,謀篇結構,寫人手法,

基本簡介

報告文學是一種在真人真事基礎上塑造藝術形象,以文學手段及時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體裁。
根據茅盾先生的解釋是:報告文學(REPORTAGE)是散文的一種,介乎於新聞報導和小說之間,也就是兼有新聞和文學特點的散文,要求真實,運用文學語言和多種藝術手法,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迅速地,及時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聞通訊一樣,善於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剛發生的事件及時的傳達給讀者大眾。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件事,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地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出來,讀者便如同親身經驗,而且從這具體的生活圖畫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茅盾《關於報告文學》)報告文學簡單地說就是運用文學藝術形式真實、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動的一種文學體裁,具有“文學輕騎兵”的作用。特徵是寫真紀實 報告文學兼有文學性、新聞性和政論性三種特點。

國外發展情況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德國、俄國、美國的一些進步作家取材於現實生活所寫的旅行記作品,已具有報告文學的特點。無產階級早期的報告文學作品出現於19世紀中葉巴黎公社期間。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報告文學進入成熟時期。美國記者J.里德描繪十月革命的長篇報告文學《震撼世界的十天》,是當時的名著。M.高爾基創作《列寧》 等報告文學作品, 主編報告文學集《世界的一日》,並且寫了關於報告文學的論文,推動了國際報告文學的發展。

中國發展歷史

19世紀的晚清,報紙登入中國,散文與新聞相結合的產物。報告文學才開始孕育。鴉片戰爭之後,出現了第一批初具報告文學雛形的作品,但只是到了梁啓超的《戊戌政變記》才明顯具備了報告文學的基本特徵。梁啓超之後,報告文學作品慢慢多了起來。
戊戌政變記戊戌政變記
"五四"運動為中國的思想、文化帶來深刻的變革,報告文學在題材和思想內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冰心、瞿秋白、梁啓超、魯迅柔石謝冰瑩和文學研究會的諸作家都積極寫作報告文學。除堅持一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宣揚外,作品的抒情性大為增強。到這時,作者們尚沒有文體的自覺性,"報告文學"這一名詞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進。我國第一位提出並使用報告文學的人是袁殊(中共五面特工)。
1932年阿英選編的《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是第一部以"報告文學"命名的作品集,對"報告文學"這一新興體裁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0年代初報告文學創作的主題是宣傳革命與抗日。在"左聯"的推動下,反映工農苦難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此外,作家們的視野進一步擴大到社會其它各行業中。題材得以廣泛開拓的同時,報告文學在思想、技巧、文體等方面也日趨成熟。
30年代中後期,報告文學創作迎來了豐收的成熟時期。這主要表現在一批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在藝術性、思想性上都非常成熟的作品的集中問世。它們是夏衍的《包身工》、蕭乾的《流民圖》、宋之的的《1936年春在太原》、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記》、林克多的《蘇聯見聞錄》、戈公振的《東北到蘇聯》、鄒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等。這一時期還誕生了一部大型報告文學集《中國的一日》。這部作品集除少數作家外,大多數作者是非文學工作者,但作品的質量卻不低,體現了報告文學的民眾性特點。
從抗戰爆發到建國前的12年裡,連續不斷的戰爭和生活的劇變為報告文學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素材,使報告文學成為當時文學的主流。范長江的《蘆溝橋畔》系列戰地報告文學,丘東平的作品,大部分反映國民黨軍隊的作戰情況,如《第七連記第七連連長丘俊談話》等描寫了正面戰場;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姚雪垠的《戰地書簡》等再現了人民自發的抗日熱潮;蕭乾的《血肉築成的滇緬路》披露了鮮為人知的國際援助的滇緬路的修造情況;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運用鏡頭語言,刻畫了大漢奸的內心世界;《上海一日》是淪陷後的上海奉獻的一部珍貴的報告文學集……
蕭乾蕭乾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報告文學創作在這一時期取得了最高的成就。
解放區的報告文學首先是革命歷史的記錄。反映勞動人民中的先進人物、民族英雄,是解放區報告文學的另一特點。這些作品雖風格不同,但都充滿感情,描寫真切,其中周而復、華山劉白羽、黃鋼等人的作品成就顯著。周而復的《諾爾曼·白求恩片斷》堪稱表現先進人物作品中的優秀代表。華山的戰爭題材作品多大筆勾勒,卻唱出一曲曲時代氣息濃郁的戰鬥凱歌。劉白羽關於東北戰場的報告文學,以強烈的新聞性和政治抒情色彩取勝。
解放後報告文學多以謳歌新社會、新生活、新人物、新事物為主要表現內容。抗美援朝曾是50年代最引人矚目的題材,湧現出許多影響巨大的作品,出現了報告文學的繁榮局面。
其後,報告文學同其他文學品種一樣,受到政治氣候的干擾,走過了一段曲折的坎坷路,終於迎來了新時期的曙光。科學家、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真理的英雄這三類人物的撰寫,首先掀起了報告文學復興的熱潮。緊接著,風格各異的作家風起雲湧,他們貼近生活,緊跟現實,追隨時代的腳步,不斷地拓展創作題材,開始了中國報告文學的新紀元,有影響的作品層出不窮:
黃宗英的《小木屋》、《大雁情》、《桔》等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陳祖芬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不斷追求,不斷出新;理由以文采見長,其"小說式"作品強調了他對報告文學藝術價值的重視;以兒童文學起家的柯岩,在報告文學創作中保持了她一貫的純真的童心;李延國以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詮釋他"禮讚這英雄的國土"的創作理想,代表作《在這片國土上》刻畫了引灤工程中的英雄群像;孟曉雲頑強地不斷發出"愛"的呼喚;劉亞洲的軍事題材作品題材新穎,知識性、新聞性強,信息量大;為普通人樹碑立傳,而且比較成功的有李玲修肖復興,前者以體育界、藝術界人物的閃光點為創作衝動,後者側重的則是通過普通人的遭際,揭示現實的隱憂;《二月逆流始末記》、《李宗仁歸來》、《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等開啟了歷史題材紀實作品的先河……作家、作品之多可謂星光燦爛。
中國的建設速度飛快地發展著,報告文學這一緊貼現實的文學形式,也以堅實的步伐,不斷地邁向成熟。全景式報告文學、問題報告文學、學術與新聞以及與文學相融合的報告文學,使中國的報告文學不斷地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
在新時期,《人民文學》以醒目的標題,將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刊發在1978年1月號頭條位置,揭開了新時期報告文學的第一頁。
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品有《絞刑架下的報告》、《包身工》、《西行路上的左公柳》等。

介紹

標題

報告文學比較重視標題, 力爭產生一種吸引力和震撼力。標題一應求實,二應講究修辭,三應具有概括力和氣魄。例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國農民大趨勢》、《神聖憂思錄》、《亞州大陸的新崛起》、《亞細亞怪圈》、 《白夜--性問題採訪札記》、《誰是最可愛的人》、《大海雄性的舞台》等。 另外兩種報告文學模式的標題有著同樣的要求。

開頭

開頭處理成文章的思想示意圖,通常在開頭就顯示出文章的思想水平和藝術質量,以生動鮮明的形象及場面或觸目驚心的議論,簡明扼要地把主題提示給讀者。 (1)展示出一個生動逼真的生活場面,給人以現場實感。有時還盡力使描寫的生活場面上升為意境。如《亞洲大陸的新崛起》,開頭就寫李四光從國外回來的場面。 (2)交待事件的高潮或結局。如《揚眉劍出鞘》,寫欒菊傑劍擊受傷,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又如《人民的好醫生李月華》,寫李月華逝世後人們的懷念。 (3)抒發作者對主人公的感受。如《船長》。 (4)利用懸念,引出矛盾。如《大雁情》寫人們對主人公的矛盾的反映。 開頭還可以有其它的方式,如交待寫作動機、 開門見山地點題等。

中部

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安排好結構,二是寫好人物。 精心安排藝術結構。注意兩點: 一是報告文學的主題比文學作品更加鮮明、集中、新穎。安排結構不但要在主題統帥下進行,而且明顯貫穿和直接表現主題。 二是要反映和適應不同材料內容的特質。主要採用: (1)借用一般情節小說的結構形式,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常用倒敘手法,引起懸念。還可以採用多線條發展(主副交叉或平行並列)。 一般稱這種以時間推移和過程進展為線索的結構為縱向結構。 (2)借用一般散文“以線穿珠”的結構形式,依靠主題思想的論述來直接組合互不相關的材料。《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樣。這種結構可以稱為橫向結構。 這種結構還可以安排成“閉合式”(借用戲劇結構術語),即選擇主人公所處的一個典型場面和高潮時間,作為中心,將主人公一生髮展的主要經歷穿插在回憶中。 (3)以作者對主人公的認識發展及感情起伏的過程來安排結構。《大雁情》由四個部分組成;四個小標題“她……”、“她? ”、“她”、“她?!”貼切地表現了作者對報導對象認識深化的過程。 典型人物報告文學主要採用這三種結構。 認真寫好人物形象。作者必須對人物有著鮮明深刻的認識評價,充滿激情地寫作。人物形象絕對不能虛構或者拼湊,必須是生活中的真人。作者對人物形象的藝術加工, 僅僅體現在抓住其精神特徵即“閃光點”,選擇提煉其言行上。 要懂得現代人際關係學來進行新穎、細緻的調查訪問。要抓住人物性格的鮮明特徵。要使人物語言生活化、個性化,再現人物語言。 要寫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會環境,把人物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反映, 發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會意義。

結尾

通常用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 要與人物形象和場面相結合,造成一種餘味無窮的意境。

特點

新聞性:即指報告文學含有新聞報導的特點,不僅具備及時性,而且具備新聞報導意義上的真實性。
文學性:即指報告文學又不同於一般新聞報導的簡單實錄,而是通過選擇提煉,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對象的典型意義,形象化地加以表現,並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從而使之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
報告文學與新聞報導、通訊有密切關係,但又有所區別。兩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為寫作對象;它們的區別在於:一、新聞通訊依附於某一事件,寫人是以事帶人;而報告文學是以人帶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朧的遠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磨擦 、矛盾、衝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學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劃與細節描寫,強調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注意文學手段的運用。
報告文學與小說有類似之處,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體。美國有“非小說文學”或“非虛 構文學”,與報告文學相似。這說明報告文學在表達方法上是類似小說的。但是,它和小說相比,要求嚴守真實性原則,不能虛構,所有的藝術概括與加工,都不能違反真實性的原則 。
《基希及其報告文學》的作者T·巴克指出:“在小說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識上。”“在報告文學裡,人生卻反映在報告者的意識上。”“小說有它自己的主要線索,它的主角們的生活。而報告文學的主要線索就是主題本身。”這段話表明:報告文學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達——不論寫作者所採用的是怎樣的一種表 述的手段和風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許以創造和綜合人物典型那樣的手段去表述 。這就是小說與報告文學二者之間主要的區別,也就是它們各自的界限。

深入採訪

小說作家靠積累生活,從生活中得到暗示,獲得主題,進行創作。報告文學作家則通過採訪 獲得生活材料(素材)。
採訪是十分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理由主張:寫報告文學,應該“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 ”。醫生說“生命在於運動”;對於報告文學作者來說,“生命在於奔跑”。這是因為,寫小說是“付出性勞動”,寫報告文學是“收入性勞動 ”,要有“踏破鐵鞋”的精神。 我們進行採訪,重點應是寫作對象周圍的有關的人。採訪對象決不會說:“ 我有幾個細節, 你寫進去準保會成為一篇好文章”。事實往往是:會說的人不會做,會做的人不會說。而向對象的周圍的人採訪,卻可以採訪到許多生動的典型的細節。

刻畫人物

報告文學要寫人物,但不是“塑造”人物,因為它寫的人是真實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實體。而且,寫小說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適用於報告文學寫作。報告文學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實有的,不因作者運用典型化而變得高一點或矮一點,胖一點或瘦一點。報告文學寫人好似治玉,報告文學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實的材料雕琢出光輝照人的藝術品。所以說,報告文學是刻劃人物,作者應精心刻劃人物。
那么,怎樣刻畫人物呢?一般來說,應注意從這樣幾方面努力:
1、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刻畫報告文學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徵,才能把人物鮮明的個性刻畫出來。
2、使用鮮明的個性化語言。言為心聲。生動鮮明的個性化語言,可以使報告文學中的人物鮮明地活動起來,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報告文學只有寫出人物的靈魂,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刻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認真、精心刻畫人物還要注意細節描寫、環境描寫。

安排結構

藝術構思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巧妙地安排結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可供學習的經驗。主要是:
(一)結構屬於表現形式,是內容的延伸。從來沒有固定不變的結構格式。作者要從描寫的對象出發,從面臨的讀者出發。能寫成橫斷面的,不要拉成縱剖面,更不要總是寫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寫一個先進人物,開始寫他怎么樹立遠大理想,怎么經過一個攀登的過程, 克服了各種困難,最後達到光輝的頂點。這種公式化的結構不新穎,不為讀者歡迎。過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橫斷面的結構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陳祖芬的一些作品。至於縱斷面的結構,當然也是由許多橫斷面組成的。
(二)要善於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動讀者的關鍵材料,放到最顯著的地位,以增強藝術效果。當然,把關鍵材料放在顯著的地位,並非一律要放在開頭,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裡,作者都要想辦法突出它,著力寫好它,使它處於顯著的位置。
(三)巧妙地安排結構,還要善於將生活中真實可靠的一剎那進行相對的集中,必要的調動。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難的一些特寫鏡頭和橫斷面,加以調動和集中,組織到一天來寫。
( 四)展開合理想像, 沒有想像,就沒有文學,也就沒有報告文學,那種把想像同虛構等同起來,從而認為在報告 文學創作中不需要想像的觀點是不對的。想像是使報告文學增強文學性的一個重要手段。這 是因為報告的對象是已發生過的、有很大時間跨度的。理由曾說:“我寫過馬德里體育宮,但我沒有到過;寫過巴黎鐵塔,但我沒上去過;寫到過閨房兒女私話,但本人保證沒有去偷聽過。寫這些內容,如果排斥、離開了想像,還怎么寫?”因此,只有展開想像,才能寫好 。
需要說明的是,報告文學寫作中的想像與小說創作中的想像不同。小說創作中的想像是故事 情節的生髮,而報告文學寫作中的想像是情節的落實、生活的再現。前者是創造想像,後者 是再造想像。報告文學作家寫在稿紙上的遠遠落後於採訪本上的,但有時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寫的《痴情》的最後有一萬多字,而採訪本上只有幾頁。他寫好後讀給寫的對象聽,被寫的人說:“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寫好精彩議論在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議論,“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而報告文學肩負著向讀者“報告 ”的任務,它可以也應該向讀者報告,說明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報告文學中常常出現作者的議論。這些議論如畫龍點睛,寫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

議論寫作

(一)敘事寫人進入激動人心的高潮時,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難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來議論;而讀者讀到這裡,也會感情激動,看到作者的議論會拍案叫絕,覺得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因此,這樣的議論往往是作者、讀者共同發出的心聲。如《揚眉劍出鞘》寫到欒菊傑負傷,決定繼續比賽時,作者情不自禁地議論道:
呵!多么純真的思想,多么可愛的品格!這就是我們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姑娘,站在歐洲擊劍台上,經過獨立的判斷迸發出的心靈的火花!……我們應該為有這樣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驕傲。
(二)在報告文學中發表議論,必須以生動的藝術形象作基礎,否則議論就會“空洞”。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中的議論值得我們借鑑、學習。如《包身工》最後一段對“包身工”制度 的議論。
“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但是從我們孩子的眼裡看來,船戶對墨鴨並沒有怎樣虐待,而現將這種關係轉移到人和人的中間,便連這一點施與的溫情也已經不存在了。”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採用比擬、誇張、反語等修辭手法進行議論是必要的,有助於增強議論的藝術性。

其它方面

選材採訪

選材的要求。報告文學選材的關鍵是緊扣典型性。即要選擇典型的人物、事件、問題、現象等,選擇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社會風貌和生活本質的題材,而不僅僅指單一的重點、熱點和焦點題材。
採訪的要求。報告文學採訪較之一般新聞採訪要細、要深。報告文學採訪的時間、過程較長。報告文學採訪是“心靈的採訪”。

立意角度

報告文學的立意和角度的關鍵有3點:第一,要深入開掘,找到最有表現價值的角度,即最能表現社會生活本質和時代精神的角度。第二,在非虛構性的前提下,力避某些主觀和客觀上的消極因素的介入,做到既不刻意美化和拔高,也不刻意醜化和貶低,既“不虛美”,也“不隱惡”。第三,要有洞見和獨到的發現,找到最具獨特性的角度。

謀篇結構

報告文學結構的特殊性。報告文學面對的是確實存在的真實材料,但又不能對其作原原本本的簡單羅列,而是要對其作取捨、剪裁;既要遵照真實人物本身的行為、思想、性格發展的實際,遵循客觀事實、生活本身發展變化的邏輯,又要對它們作多種多樣的藝術處理,使其得以藝術地再現。
報告文學結構的多樣性。報告文學的結構形式靈活多樣,如封閉式結構、開放性結構、板塊式結構、卡片式結構等。

寫人手法

寫好人物是關鍵。報告文學寫人物要注意:選好典型人物;運用典型的事件、片斷和細節;用典型的環境描寫來襯托人物。
非虛構基礎上的想像騰飛。報告文學的想像不是創造性想像,而是再造性想像。在非虛構性這一軌道之上,報告文學可以展開想像,以再現事實、復原形象。
多種文體手法的滲透。首先,吸取小說手法;其次,吸取詩歌技巧;再次,吸取戲劇和影視技法;此外,還可吸取散文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