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陝西關中東部的澄城縣堯頭鎮出產粗瓷。此地煤炭資源豐富,又有坩土礦分布於溝澗的石崖中,夾生白、紫兩色的原料,便於燒制陶瓷、砂器。當地農民利用農閒,夏秋制坯彩繪,入冬燒窯銷售,代代相傳。堯頭古鎮位於澄城縣的西南,與白水、蒲城兩縣鄰接,老鎮很多民宅已被廢棄,現改稱堯頭村,當地人稱之為"老街"。站在西河岸邊,向對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鎮址望去,崖畔田頭被棄置的殘瓷堆積在黃土瓦礫之中,廢棄的殘垣、參差錯落的舊瓷窯及耐火磚、匣缽、瓷片、窯渣布滿山坡,從北到南約3里長綿延不斷。從這些遺蹟可以判定,歷史上當地曾發展出關中東部規模最大的民間窯場。
澄城陶瓷主要產於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言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優雅的字元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堯頭粗瓷是陝西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有著1300年的燒造歷史,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遺存的重要地方。據明朝縣誌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明嘉靖年間縣誌曾記述徵收窯稅,每年"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產: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堯頭鎮特產。"明代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產陶磁器。"
在元明以後北方青瓷日趨消亡的趨勢中,澄城窯還能燒制青瓷,這種現象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為確定澄城窯的歷史地位增添了濃重一筆。
在明清時期堯頭鎮陶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據民間流傳,在鼎盛時期,有窯百餘處,年產陶瓷220多萬件,不僅占據了渭北各縣市場,而且遠銷山西、甘肅、內蒙古、陝北等地。
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戰亂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緒三年大飢的影響,導致澄城縣人口急劇減少,堯頭的陶瓷業亦嚴重衰落。民國十五年《澄城縣誌》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產。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餘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餘家,每年共出30餘窯",當時的出產數為"每窯約值錢30餘串,每年約售錢萬餘串",並較詳細地記載了制瓷業的規模和生產流程。民國15年統計時由"舊有四十餘家"減少至二十餘家,可知當時燒瓷業僅達到清代規模的半數。
工藝特色
堯頭陶瓷以其造型稚朴、古拙,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化風情及濃郁的泥土氣息而著稱。器皿造型單純穩重,色調柔和雅潤,紋飾布局疏簡不拘。器物裝飾常採用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釉鐵鏽花,白地青花,黃捷運銹花,刻畫花等。其粗瓷的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黃之外,還有藍色及棕紅色。如碗、碟或白釉蘭花貢黃釉鐵鏽花,單色手描,樸素大方。各種器皿上堆飾的花卉、動物形態,這與當地民間的剪紙、面花造型如出一轍。其中,烏黑的黑釉瓷最為人們喜愛。代表作有黑釉老鼠罐,罐蓋上爬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老鼠,以罐蓋喻天,以罐底喻地,喻老鼠為繁衍之神,寓意子孫世代繁衍生息、其樂融融。因此,有人讚美堯頭黑瓷:碩大的器型具有仰韶文化的韻味;一身黑袍、落落大方的釉色,讓彩瓷相形見絀;灑脫自如,無拘無束的藝術手法,包容了古瓷所有的文化內涵。
燒制技藝
堯頭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產,原料采自當地坩土,加工過程包括泥漿、制坯、施釉、煅燒四道工序。漿泥先取乾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在堯頭村周家洞一帶的塬坡上,至今還有幾戶燒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窯(當地稱"黑窯"),仍保留著祖輩傳下來的古老燒瓷技藝。窯爐均為饅頭窯,以煤為燒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窯採用8-6根木椽棚起來,上面放置磚塊砌成丁字形,大窯要有72個火眼,人從地下通道鑽進去通火。窯門封閉後保留上面的觀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觀火孔開始燒時開啟,待火引大後封閉。
在窯熟後,開觀火孔觀察。投煤時工匠還沿用著木製的護手,當地稱"火手",形狀如同半截劈開的竹筒,中部為凹槽,投煤時把煤鏟的鐵桿放在火手上,防止窯工投煤時被高溫燙傷。當地燒窯匠人沿用舊時流傳下來的術語,窯爐頂部稱"龍口",封窯頂稱"拉龍口",封窯採用泥餅或未燒的缸底蓋住窯頂,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與觀火孔一起封堵起來。
釉色與造型
澄地堯頭粗瓷的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黃之外,還有藍色及棕紅色,如碗、碟或白釉蘭花貢黃釉鐵鏽花,單色手描,樸素大方。各種器物上裝飾的花卉、動物與當地的剪紙、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內容多是蓮花、牡丹、菊花或福、祿、壽、禧等字樣。
瓷業產品與民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聯,其造型粗中見細、拙中寓巧,給人以樸實自然的美感,與南方陶瓷細膩精巧的風格迥異。瓷虎枕玲瓏光潤、虎視眈眈卻又稚拙可愛,既是枕頭又是擺設,並含有驅邪壯膽之意;小孩坐的"懶老婆",帶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裡邊,當媽媽的可以騰出手來做家務;黑色的老鼠罐、獅子罐形象奇特,蓋上以各種形態的老鼠、獅子作扭手,妙趣橫生。
裝飾特點
澄城堯頭窯的裝飾藝術異常豐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劃花、白釉鐵鏽花、白地青花、黃捷運銹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鐵繡花和刻劃花最為精彩。
鐵鏽花是堯頭窯宋元時期的產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鐵的繪料,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黃、綠釉的瓷坯上繪出的花及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堯頭窯具有代表的裝飾之一,花型多為五、六、七、八、九點梅花、菊花、蝴蝶圖案等,具有中國寫意畫那種簡練豪放,揮灑自如的藝術特點。
刻劃花是在施有白化妝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筆雕刻出花紋後,露出瓷坯的底色,經1500度高溫燒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紋樣多為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石榴、仙桃、天馬、團鶴、八卦、菊花等圖案組成。刀筆流暢,情飽意滿,千變萬化,生機勃勃,具有顧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覺,達到了精湛的藝術水平。
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堯頭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負勝名,俗稱"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層一般厚薄均勻,也常有淚痕(早期)釉面烏黑髮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堯頭陶瓷壁較厚,胎質多為灰色。最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圓形的罐蓋上爬著各種形態的老鼠非常生動,罐蓋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圓地方的宇宙母體,喻老鼠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
堯頭黑釉瓷最具觀賞價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徵,具有仰韶文化的韻味(當處有多處仰韶文化的遣址),碩大的器型,顯示了中華民族氣壯山河自強不息的民族氣節;二是獨特的色澤魅力,那種一黑到底,莊重肅穆的氣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見絀;三是它的裝飾效果,那黑底刻劃花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特有的美學價值,令別的瓷種望塵莫及;四是它豐實的文化內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歷史文化內容,在堯頭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現形式。
澄城堯頭窯青花瓷造型單純穩重,色調柔和雅潤,紋飾取材廣泛,用筆灑脫舒展,構思簡明奇特,布局疏簡不拘,形態惟妙惟肖,絲毫不受官窯細貨的影響,我行我素地走著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主要價值
堯頭陶瓷品種豐富,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晚清、民國時期,窯場曾燒造出大量的青花瓷,與南方青花瓷筆法纖細,裝飾圖案程式化而大不相同,堯頭青花瓷在吸收民間剪紙、木板年畫的基礎上,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圖案,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人物動物紋樣則多選擇童子、馬、獅、喜鵲登梅、連年有餘等圖案。工匠們用稚拙的筆法繪製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一種自由隨意之中,而不失圖案平衡對的法則,運筆揮灑寫意,勾畫粗獷厚重,充分展現出北方民族的淳樸之美。隨著現代社會對藝術品喜愛的“返璞歸真”,這些手繪的“土青花”瓷逐漸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日漸成為一個專門的收藏類別。
中國的書法、民謠是堯頭陶瓷的重要裝飾內容之一,常用“福”、“壽”、“花”、“香”等字書寫在產品上,字型多為風格豪放、游龍走鳳的行書、草書,瀟灑自如,氣韻橫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猶如眼前。
鐵鏽花、青花瓷色彩對比強烈,明快清晰,質樸大方,它們均以線勾勒為主,所繪紋飾淋漓暢達,充分發揮了毛筆的性能,以奔放的氣勢融進中國水墨畫的精緻瀟灑,筆墨疏簡而自由灑脫。
堯頭粗瓷以黑釉白花的剔劃器和刻花器最具特色,制瓷匠師用刻花,剔劃工藝,以線刻剔花為主,線條流暢剛勁,圖案紋樣多為寓意深刻的吉祥圖案,如蓮花、石榴、壽桃、團鶴、八卦、暗八仙等組成,刀法流暢,情飽意滿,洗鍊活潑,自由多姿,千變萬化,生機勃勃,給人有百花齊放、翩翩起舞的感覺,在刻畫技藝方面,筆觸靈活,線條挺拔,並充分體現出當地人文風尚的雄健樸素與敦厚。
傳承意義
從當地流傳的民謠和民俗活動也可看出堯頭窯的歷史和價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這首民謠不知在當地流傳了多少年。意思是說,秋天的豐收與古歷的五月二十六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如果在這一天滴上一點雨,當年的秋天必然喜獲豐收,人們即刻買堯頭的大碗,這反映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也說明了堯頭陶瓷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澄城堯頭粗瓷曾有過歷史的輝煌,隨著歲月的滄桑變遷,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與繁榮。其現狀是:一是資源閒置浪費,古窯遺址在碎瓷片中長眠。二是民間藝人失傳。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很少用陶瓷製品作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堯頭陶瓷因製作工藝沒有提高和改進,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很難見到一些巧匠繪製的傳統日用品,蘊含著深厚的民間美術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縣所有的民間陶瓷藝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齡大都已六七十歲,且有的體弱多病,精熟幾十道制瓷工藝的藝人更是鳳毛麟角。
近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堯頭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產品用途漸失。目前,陶瓷藝人大都已六七十歲,新培養的藝人不足20人,僅存的小作坊只能視市場需求斷斷續續地製造少量的應時產品。陝西的澄城堯頭窯是一處堪與我國各大瓷器名窯相媲美的民窯。然而堯頭傳承的陶瓷技藝和文化至此已屆瀕危,亟待搶救。
傳承譜系
堯頭窯現存藝人名單
| | | | |
姓名
| 性別
| 年齡
| 從藝時間
| 專長
|
白金囤
| 男
| 67歲
| 1956年
| 碗窯
|
周鐵懷
| 男
| 54歲
| 1982年
| 黑窯
|
白陳鎖
| 男
| 71歲
| 1951年
| 黑窯
|
李拴倉
| 男
| 70歲
| 1949年
| 碗窯
|
劉白流
| 男
| 85歲
| 1945年
| 碗窯、黑窯
|
李進樓
| 男
| 68歲
| 1950年
| 碗窯
|
白根成
| 男
| 61歲
| 1985年
| 碗窯
|
李朱娃
| 男
| 75歲
| 1947年
| 黑窯
|
李義倉
| 男
| 73歲
| 1950年
| 碗窯
|
李流鎖
| 男
| 82歲
| 1938年
| 黑窯
|
李朱瞞
| 男
| 70歲
| 1956年
| 黑窯
|
李朱生
| 男
| 73歲
| 1947年
| 碗窯
|
杜育山
| 男
| 60歲
| 1963年
| 瓮窯
|
李景銀
| 男
| 60歲
| 1985年
| 黑窯(鼓)
|
杜百科
| 男
| 75歲
| 1946年
| 黑窯
|
李效堂
| 男
| 72歲
| 1951年
| 碗窯、黑窯
|